特殊经验的表达与展现
——论徐小说创作中“内向性”的人生哲理体验

2015-01-28 07:21刘嘉铭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内向徐州人性

⊙刘嘉铭[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徐州221116]

特殊经验的表达与展现

⊙刘嘉铭[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徐州221116]

学者型作家徐訏,善于将外显的文字与内在的体验有机结合,一方面,施以具有“民间性”价值立场的笔墨,另一方面,又不无任性地追寻“个人性”的人生体验。童年的遭遇造就了徐訏孤寂苦闷的精神气质;绮密宛曲的情事促发纯真爱情的追求与焦虑;梦与现实的落差感引发理想消退的痛苦;异域的经历使其在无奈中找寻到精神的归宿。徐訏一生的创作之路,就是不断追寻内心安谧与宁静的“内向性”人生哲理体验。

小说创作内向性人生哲理体验

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曾论及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双层结构的特点,他说:“在一切表现中,我们可以区别出两项:第一项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或被唤起的形象、被表现的东西。”①古典美学基础渊博,西方现代主义艺术造诣深厚的学者型作家徐,善于将外显的文字与内在的体验有机结合,一方面,施以具有“民间性”价值立场的笔墨,另一方面,又不无任性地追寻“个人性”的人生体验。徐小说创作的可贵,不仅仅体现在外显的语言艺术形式,也不只是在话语蕴藉的体味过程中呈现的哲理、思想、情感,它是两者的无痕融汇,是其人生特殊经验的表达与展现,是其对自身的另一种意识的内部感受,它是“被心灵所激动”的产物,是“经验的自我意识”。②

一、童年之殇:造就孤寂苦闷的精神气质

童年的经历会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的形成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徐的童年经历了家庭的不和、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的孤独、恐慌和无根感,使其形成孤寂内省的性格,这种性格与影响无意识地渗透到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导致小说中的主人公普遍带有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作者自身的孤独感、失落感和漂泊感造就其贯穿一生的基础心理和思维结构。童年的漂泊生活使他对生命有着强烈的悲剧感受,时常感叹“人生如梦”,命运不可把握。

二、情爱之殇:促发纯真爱情的追求与焦虑

三、理想之殇:梦与现实的落差感引发痛苦

现实环境的变化可能会造成艺术创作的不同走向,这也是“内向性”人生哲理体验的艺术表达。徐在法国的留学生涯对他的创作转向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受大革命的洗礼和文艺复兴的熏陶,他开始重新思考文学的价值,调整了自己的创作方向,由现实转向浪漫,这种转向促成了他对人生、人性的哲学思考和心理探幽。写于1936年的《阿拉伯海的女神》在徐小说中是一个里程碑,从此建立了他以浪漫爱情主题来营造人性之梦的创作模式。小说中,作者在用爱情题材透视人性的同时,融入自己深沉的理性思考,从而构筑起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193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鬼恋》虽以刻骨铭心的感情吸引读者,然其背后却隐含着对人性的深深思索。在那样一个革命主流的年代,徐另辟蹊径地注视着那些被希望伤害的人们,展示着那些原本充满理想却在现实中无奈地失掉精神和灵魂的流浪儿的悲催人生。

回国后的创作之路依然延续“内向性”的体验之路,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则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表达。《风萧萧》是不多见的颂扬理想主义的作品,但短暂的理想之梦瞬间被现实扯碎。于是,《烟囱》《一家》《有后》等作品以人性追问的笔墨展现了人性的扭曲、悲观的心态、讽刺的意蕴和现实的残忍。

四、异域之殇:理想的消退与宗教的归宿

结语

①[美]桑塔耶纳:《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2页。

②[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⑬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作者:刘嘉铭,教育硕士,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文学研究。

编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内向徐州人性
疫散待春回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对内向人的8个误解
内向的人,也能拥有高配的人生
做最好的内向者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于永正从教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