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喻和转喻的理性之美

2015-01-28 07:21王慧心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0王海燕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0000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张三隐喻母爱

⊙王慧心[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0]⊙王海燕[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0000]

论隐喻和转喻的理性之美

⊙王慧心[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0]⊙王海燕[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0000]

隐喻,除了是修辞手法,更是一个思维科学中的概念。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加强对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分析,不仅可以有效增强阅读的深度,还可以拓宽阅读的思维空间。

隐喻转喻认知思维

隐喻,也叫暗喻。一般情况下,我们大都是将其作为一种修辞概念而已。但结合实际生活,我们发现隐喻还是思维科学中的一个概念。莱可夫和约翰逊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到:“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

关于隐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如:“张三是一头豹子。”其中“豹子”为喻源,“张三”为喻的。在这里,我们用众人熟知豹子迅猛的特征赋予可能并不了解的张三,使大家了解张三干净利落的办事风格。

所以我们可以姑且将隐喻定义为:设A是一个比较具体、熟悉的概念(即喻源),B是一个与A不同的概念(即喻的),隐喻φ是从A到B的一个映射。φ将A的一个或几个特征与B建立起一种联系,这里A与B原先可能是互不相关的不同事物,而φ揭示了A与B之间的某些相似点。要注意:(1)φ可能将A的一个或几个特征赋予B,如上例中,豹子的迅猛以及凶狠、灵活、准确等特征,可能一个或全部一起映射、赋予给张三,当然这要看此时的语境;(2)一般A与B都是上位概念,从而使映射(联系或对应)的建立极富想象力;(3)如果φ:A→B是一个隐喻,一般φ:B→A不成立,如上例中不能说:某头豹子是张三,这是不真的;(4)有时候喻的可能是不出现的,这需要根据语境和想象力进一步“解码”,找出喻的并释出其含义。至此,我们知道隐喻是比喻的一种,但要强调的是,它是原来两个原本互不相关事物(概念)之间的比喻。另外还有一类比喻,是A与B不是原本互不相关的事物,而是在同一个领域(注:领域指的是一个范畴,领域有大小之分)中的两个事物,即相近(或相邻)的事物A与B,建立一个映射φ:A→B,这个映射叫转喻(或借代)。例如一年与365天,它们都是时间概念,是同义词(一般是近义词);又如用北京代表中国,用镰刀、斧头表示共产党或工农阶级等。

在现实生活中,恰当运用、认知隐喻和转喻可以有效激发想象力,培养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动画电影《宝莲灯》的插曲——《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中对隐喻的运用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歌词中以春风、夏雨、秋叶和冬雪作隐喻。春风,在古典诗词中有多种含义,有的指自然界中的春风,有的则为代指。如陆游《钗头凤》中“东风恶,欢情薄”中“东风”本指“春风”。东风吹,大地复苏,万物生机勃勃,但是亦吹落满树花朵,破坏春色。这里的“东风”指陆游之母,强力拆散陆游与唐婉的婚姻,人为地制造悲剧。李煜在《乌夜啼》(又名《相见欢》)中也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而这首歌里的“春风”隐喻天理、天条。如同一张纸,它的正面写着“团聚”,反面写着“分离”。而“春风扬起”则将原本美好、温馨的生活的一面翻转,让三圣母和沉香陷于母子分离之苦。随之而来的是“夏雨”。夏天的雨,突如其来,出人意料,狂风暴雨象征天理、天条对善良、无辜的残害。我们仿佛看见,勇敢的沉香站立在屋檐下,直面暴风雨的洗礼,坚信与母亲相聚的那天终将到来……当然,或许有人说,这种场景是想象出来的。的确,这只是一种想象,但正是因为想象,我们才能透过字面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象,真正领略其美感。

歌词中“秋叶”的使用最妙。这里的喻的是指“对母亲的思念”。歌词中“叶”和“明信片”联系在一起,意指三圣母给沉香的信息。自古诗词中即多用“悲秋”表达凄苦、凄凉、肃杀之情。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欧阳修的《秋声赋》“噫嘻悲哉”、鲁迅《秋夜》等。这里亦是如此。因为在沉香的心中一直萦绕着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他时时刻刻想念着被压在华山下的母亲,希冀得到关于母亲的消息,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好。然而人有情,天无意,或许所谓的“明信片”也只是孩子自己心中的所想、所念而已。

此外,据载在造纸技术没有传到古印度之前,印度人用贝树叶抄写佛经。所以,佛经也被称为贝叶经。佛教是普济众生、救苦救难的,所以这里的“秋叶”还象征着孩子对世间公平、正义的呼唤,对战胜邪恶、救回母亲的渴望。因此,“秋叶”的第二个喻的是“公平”“正义”。此处出现两个喻的并不奇怪,原因就在于想象的不同。冬天到,雪花飘,时光荏苒,年复一年。四季,在西方文化中往往只是一种直线式的纪年方法,而在中国文化中除用于纪年,还包含一种特定含义,即时光轮回。此曲以四季轮回转喻年复一年的漫长、难熬之感,更加深化母子分离之痛,扣人心弦。在这一层次中,歌词里通过“春风”“夏雨”“秋叶”和“冬雪”做隐喻,剖析了天理、天条的无情及其对善良、无辜的残害,展现了沉香与三圣母之间的相互思念,为沉香救母的成长历程做了铺垫。

其次,以温度、微笑和痛哭、故事作隐喻,象征母爱的三重意象。意象,指外界的客观情景经过人的意识加工(即解码)之后,在人脑中形成的场景。不同解码人对意象的获取也不同,这与解码人自身的文化背景、修养相关。“怀里,有你紧拥的温度;眼里,有你微笑和痛哭;心里,有你说过的故事。”这里描述的是母爱的三种不同意象。温度,带来的是温暖,是母爱留下的温度,比喻的是爱的意象。母爱是割不断的,它永远停驻在孩子的身上,暖在孩子的心里。微笑和痛哭是母爱刻在沉香心底的记忆。母爱是微笑的,那是因为母亲在分离的时候力图为孩子减轻痛苦,极力想传递给孩子坚强的一面,但是骨肉分离的痛苦又是不可抑制的。这就形成了一种交织的、难解的、纠缠的矛盾之情。然而,母子连心,母爱的矛盾、母亲的痛,沉香完全明了。这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隐喻的诗性力量。它将“微笑”与“痛哭”这两个意象冲突激烈地置于一体,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感动。我们说,这种震撼的力量抵得上一篇小说也不为过。

“心里的故事”则是母爱的另一种表达式。相信在很多人心中都会留有属于自己的那个最熟悉的故事。那个故事或许只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或许只是一个地方传说,又或许只是一个寓言故事……其实具体内容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母亲为孩子讲故事时的那种舐犊深情永远映在孩子的记忆深处。母爱的温柔,母爱的光芒才是永远照亮孩子内心的明灯。这里的三处隐喻以常人易于感知的场景切入,让我们与沉香一起陷入对母爱的留恋、回忆、重温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无限美好、甜蜜之感。这是分离后,一直萦绕在沉香脑海中的美好记忆。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正是激发沉香斗志的不竭动力。因为唯有自己成长起来,这种美好的往事才能再次变为现实,自己才能继续享有。

最后,以“圆”“长线”为转喻,“海”为隐喻,展示母子间的依依深情。歌词中用“圆”转喻团圆。这里的喻源是“圆”,喻的是“团圆”。在沉香心中,爱的目标就是团圆。当然,这里的爱不光是母爱,亦是儿子对母亲的爱。一句“你的冷热我能感觉”是对“圆”的进一步深化,充分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爱。“海”则为隐喻,比喻母子远隔千山万水,预示团聚的艰难。“长线”是爱的替代,指的是相互思念。一句“我的喜悲都让你包围”尽显母子间的依依深情,喜乐、悲哀都因爱而起,为爱而喜、为离而悲。

接下来的几句:“梦里,你在回家的路;在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读你写来的每句安慰;爱,圈住你我在同一个圆”,与上节形成对应。这里的“路”“安慰”“圆”形成了三个喻源,但其指向的是一个共同的喻的,那就是“思念”。此处运用转喻的手法,将沉香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前一节中“怀里”“眼里”和“心里”讲的是儿子以前的切身感受,那种感受是实在的、具体的,是沉香的真实体验,而这里的“梦”“想”“读”“你”则是虚拟的,是沉香的想象。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白天的思念化为夜晚的幻想,夜晚的幻想惊醒于梦的破灭,但永远不变的依然是母子之间的浓情。

这一个层次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修辞手段上由隐喻变为转喻,叙事的内容由现实转入想象,一虚一实,前后照应。回忆是实在的,想象是虚幻的,但是两者又是紧密相连的。渴望再次回到美好的从前,激发沉香救母的动力;拥有了动力,沉香就有希望回到美好的从前。

从这个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过程。隐喻主要是将一个事物比拟成另一个事物,其主要功能是帮助理解。而转喻的主要功能则在于指代,即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这首歌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和情形以这两种比喻的方式进行呈现,从而激发我们对母爱和母子情深的深刻感悟。同时,这首歌作为剧中的插曲,歌词的内容与剧情的发展相契合,歌曲为剧情做铺垫并推动剧情的发展,两者相得益彰。

而我们在解读隐喻和转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思维过程的立体化。它不仅有效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也让我们的阅读更具灵动性。在解读过程中,我们的思想飞得更高了,眼睛看得更远了。我想,这正是思维带给我们的最大的美感吧。

[1][美]乔治·莱可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第1版)[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王慧心,徐州市第三中学高二学生;王海燕,博士,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张三隐喻母爱
试拳
阅读母爱这本书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母爱的另一面
特殊的母爱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母爱
寻找张三
我的名字叫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