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引导自我改变

2015-01-28 17:32孙孔懿
江苏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教育家江苏校长

孙孔懿

最近,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二批的校(园)长们组织了一次“阅读教育家”的专题读书活动。校长们各自选读了自己喜爱的教育家的著作,撰写了读书报告。这些报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校长们的读书生活,很值得一看。

在提倡解放思想的当代,教育的许多概念都被重新解读,重新定义。面对着光怪陆离的理论世界,如何分析比较,如何择善而从,考验着校长们的眼光。在这组读书笔记中我们看到,校长们能从自己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出发,从自己教育实践的真切体验出发,对教育、教学、课程、学习等若干基本概念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以“学习”概念为例,李建成校长通过比较发现:认知主义把“学习”构想为一种信息加工活动,行为主义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形式或频率的改变,都有其缺陷。比较之下,他基本赞同佐藤学把“学习”定义为“意义与关系之重建的实践”,因为这样的定义表明学习是在同客体世界意义构成的认知关系、同他者沟通的人际关系、同自身对峙的自我反思关系这三个纬度上重建意义与关系的实践。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成长中的儿童。校长们特别留心教育家们对儿童奥秘的发现和揭示。吴金根校长写道:“叶圣陶的这些思想,启迪着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带着‘想知,走进‘不知和‘可知;带着‘疑问,走进‘发现和‘创造;带着‘经验,走进‘感知和‘理解;带着‘情趣,走进‘问题和‘解题。”李吉林老师在《为了儿童的学习》一书中的论述让王笑梅校长茅塞顿开:“‘到野外去观察,李老师所写的这几个字尽管素朴,却道出了儿童语文课程的一大奥秘。因为‘感觉是儿童的第一位导师;大自然是语文课程的‘第一情境。”

值得称道的是,校长们读书带有自觉的研究意识。他们不满足于对作者某个概念或某个提法做断章取义式的截取,不满足于摘录经典名言,而是力求全面地理解教育家的思想体系。像薛法根校长读弗莱雷,不是孤立地阅读弗氏的某一部著作,而是将他的三部代表作结合起来阅读,发现弗氏的三部专著从三个不同维度阐释了“解放”的深刻内涵。这样的阅读,是对原作者思想的深度洞察与发现。

在读书过程中,人们常会产生某些迷惘,此时如果产生读书无用的念头而轻易放弃,那么他很可能从此与书本渐行渐远;如能坚持下去,则可能走进一个柳暗花明的境界,产生相见恨晚的乐趣。杨文娟校长对此深有体会:读到杜威的《经验与教育》一书,特别是读到他关于经验与教育哲学关系的论述,眼前不禁一亮,有醍醐灌顶之感。读书的乐趣与欲望,正是在阅读实践中生成与强化的。

教育家们的著作多为过去时,但今天仍闪耀着不灭的思想光辉,其中的真理并不随时间而流逝。闫勤校长写道:“斯霞老师的这一经典课例——《我们爱老师》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以后,我们的教改、课改进行了一轮又一轮,各种思潮和教学经验冲击了一波又一波,然而,重温斯老师30多年前的课堂,依然一次又一次被她老人家所折服。30多年的时光不仅没有让这节课中闪耀的教育教学思想褪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凸显出价值。……斯霞的教育教学思想不仅启迪现在,更可昭示未来。”

古代学者强调读书应当“为己”,并且从读书目的上将“为人”(为了显示于人、炫耀于人)还是“为己”(为了改变、净化、提升自己)视为小人与君子的重要分野。今天这几位爱读书的校长同样清醒地意识到,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自身的改变。杜威提醒说:“人们遵循旧的知识习惯的路径走起来最容易,所遇到的抵抗力也最小。”现实生活中,下坡路确实最好走。然而“教育面临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包括事,包括人。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地突破自我”。(杨文娟)读书的过程就是突破“旧我”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薛法根校长说得好:“尽管我们不能立即改造这个世界,但至少可以慢慢改变我们自己。改变自己,就能成为你自己;改变自己,就能影响他人;改变自己,最终你会发现,世界已然悄悄地改变!”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教育家江苏校长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颜回之乐
《琴童》顾问阵容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图说江苏制造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