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党报会议新闻如何“活”起来

2015-01-28 08:57常晓艳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克拉玛依都市报党报

□ 常晓艳

(克拉玛依日报社,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在国内地市党报的新闻报道中,会议新闻报道占据了版面的较大篇幅,并由此形成了党报新闻的重要门类。党报在新闻来源及权威性方面,有着都市类报纸无法比拟的优势。近年来,《克拉玛依日报》借此优势对会议新闻的报道形式及内容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2014年3月,新疆克拉玛依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改进新闻报道的通知,通知中就提出“简化报道”、“精简全市性会议新闻报道”的明确要求。党报有着自己不同于都市报的特殊性,在借鉴党报会议新闻和都市报会议新闻改革研究的基础上,如何从自身特点及优势出发,增强会议新闻可读性,让会议新闻“活”起来?简单地说,就是从市民关注的角度入手,以市民的信息需求为切入点,对会议新闻进行解读和诠释。

着眼市民信息需求

“服务”历来都是都市报的核心关键词。各地的都市报在描述自己的定位时用词虽然各不相同,但突出为大众服务却是不约而同的。同样,《克拉玛依日报》创刊之初的定位就是:都市化、群众化的党报。

正如《楚天都市报》已故总编辑杨卫平先生所言:“社会主义的大众化报纸首先是为大众读者服务的,与党委机关报相比,它是普及型的传媒……为大众读者服务,提供的是全方位信息服务。就服务大众读者而言,它是主角。”

笔者采访时了解到,单纯的会议新闻不受老百姓欢迎的缘由,并非会议新闻本身没有价值,而是没有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新闻报道,满足大众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党政会议所传达的政策、规定等信息,都是与广大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突出实用性。

2014年5月26日,第三届北疆西部区域融合发展研讨会正式开幕。《克拉玛依日报》在开幕前就推出《四地五师农交会周日开》《研讨会早知道》等系列报道,既对盛会进行了充分的预热,又给老百姓对研讨会所涉及相关内容、具体时间、地点、乘车路线等消息逐一发布。随后刊登的消息、侧记、专访以及评论等稿件,使得会议整体报道层层递进。

《克拉玛依日报》作为平面媒体,对这样的大型盛会来说,虽然在时效性、画面感上不如电视、网络、手机报等媒体,但报社使用巧劲,在新闻媒体日益同质化的平台上竞争,做出了一系列以小见大、可读性强、贴近百姓的鲜活报道,实属不易。不仅受到参会人员的好评,还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从市民的信息需求入手,同时也意味着会议新闻信息的过滤与取舍,就是要抓主干、重实用的信息报道,舍弃不相关的,属于模式化、礼仪化的内容。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吕文凯在《会议报道如何走出“礼仪化”的藩篱》中,对党报会议新闻的模式化和礼仪化给予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会议新闻的礼仪化原因在于:首先,就会议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而言,我们可以发现会议新闻注重渲染和交代的是开会的场面及其程序,而不是从受众的角度报道他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信息;其次,就信息选择和传播的重心而言,会议报道注重选择和传播的是会场上的领导人尤其是主要领导人的言谈话语及其神态、仪态等方面的信息。

可以看出,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传播者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读者定位和受众的接受心理。这些同样是会议新闻报道需要注意并尽力避免的问题。

以群众利益为重

从群众的利益入手解读会议新闻,其实是党报和都市报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延伸和强化。从受众接受心理来看,对传媒的期望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期望目标,即期望从传媒所获得的满足需要的内容;期望水平,即期望从传媒获得需要满足的程度;期望值,即受众根据经验判断某一传媒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概率。《克拉玛依日报》作为市民的生活报,就是要以实用性、服务性信息来满足受众的需要。对会议新闻所蕴涵的现实意义进行实用化、通俗化的解读,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华西都市报》原总编辑席文举说:“除重大事件和党与政府的重要活动,《华西都市报》不直接刊载或极少刊载经验性新闻,工作典型或会议新闻,如需报道,也要寻找同市民生活的结合点,把事实的内涵拉向市民的心理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两会”期间,克拉玛依日报社大胆借鉴电视媒体“做客直播间”的报道形式,在“强市论坛”还以文字和视频形态同步予以发布,手机报更是随时更新实时播报。这种新颖的“两会”报道形式,开辟了纸质平面媒体宣传报道方式的新局面。

让新闻语言大众化

党报会议新闻之所以缺乏吸引力,与其新闻写作中的官话套语不无关系。如在会议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某领导指出,某领导强调,某领导总结,谁谁谁听取了会议……”之类的政治话语,还有诸如“在嘹亮的国歌声中,某某会议隆重召开”、“某某会议胜利闭幕,这是一次关键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等等。以至于有读者把这些称为“报道的模式化、礼仪化”,“将新闻媒体当成党政机关的公告牌”。

传播学认为,接近性是影响受众接受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接近性既有传播内容的接近性,也包括传播方式的接近性。比如,对一个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来说,口语化广播的传播效果要远远胜于报纸。尤其是以普通市民为目标受众的媒体,在会议新闻写作中更应该注意新闻语言的大众化。

再如,2014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召开“千队示范岗”现场会期间,《克拉玛依日报》的现场侧记、花絮更是胜出一筹。当年6月7日,《夯实基础、建设世界水平综合性企业》《克拉玛依人真幸福》《克拉玛依精神值得学习》3篇稿件,以及两个版的参观掠影图片版,不仅充分展现了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展示了大美油城,还有大量鲜活的故事情节,让百姓知道这次大会与克拉玛依发展息息相关。次日该报连续刊发了《筑牢企业发展的根基》等五个版的参观侧记,记者从一个个“小”现象,做出了一系列“大”新闻,鲜活、及时地反映现场会场上的亮点、热点话题,传递出新疆油田公司9个基层示范点的特点,条条都是独家报道,篇篇都有亮点闪烁。

上述例子的写作语言就值得称赞,生产报纸这个产品,一定要从买报纸的读者需要来考虑,要为读者办报。为了让市民喜欢,那就要选择他们关心的内容,创造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像这样,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考虑自己的读者定位,把读者的需要时刻放在心中的做法,不仅是地市党报的制胜之道,更应该成为增强会议新闻报道可读性的出发点。

猜你喜欢
克拉玛依都市报党报
“引水工程”对克拉玛依局地小气候的改善
克拉玛依胡杨
克拉玛依稠油MOA基质沥青改性及应用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钱江晚报来了“小冰”——一张都市报在“Al+新闻”上的探索和突破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
都市报财经新闻建设的现状与应具备的几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