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采写民生新闻

2015-01-28 08:57邓帼梅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百姓民生

□ 邓帼梅

(汕尾日报社,广东 汕尾 516600)

民生新闻是从百姓日常生活中采写出来的新闻,反映百姓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基层百姓的新闻。随着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不断重视,近年来不管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新兴媒体,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尤为重视,版面、栏目与报道深度都在不断扩大。那么,在媒体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作为一名记者,如何在工作生活的周围去发现,并采写出鲜活的、具有深度的民生新闻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以独特视角报道民生

百姓生活无小事,民生新闻以百姓为传播对象,重点是市民生活与生计,是媒体争抢的卖点。由此产生的副作用是一些媒体过于追求“量”与“速度”,产生大量琐碎、“热闹”、缺乏思想内涵的新闻,而有见地的、有思想性的新闻少之又少。对此,记者应牢固树立民生意识,以百姓的关切为报道出发点,切忌盲目跟风,捕风捉影。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来源于百姓的关注点,在报道民生新闻的时候,必须要有民生意识和民生视角,要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去观察、去体会,才能写出百姓爱看的新闻。

新闻实践告诉我们,信息独家占有已越来越难。网络时代,人人是新闻传播者,媒体可以没有独家报道,但不可没有独特的思想。谁有了独特的视角、引人入胜的视点和创新的思维,谁就能够在新闻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从共享资源中找出独家视角,写出有影响力的报道,才能显示出媒体的地位和记者的本领。笔者曾在《汕尾日报》刊发通讯《不建祠堂建“文房”》。这些年,随着读书热潮的掀起,街道、社区建文化室并不稀奇,这一看似无任何亮点的事件,随着笔者采访的深入,挖掘出更多重要素材。笔者紧紧抓住了建文化室的是一群地道的农民,而祠堂的兴建在潮汕地区群众的观念里又是根深蒂固,在这两难的抉择中,最终在几名老人的坚持和劝导下,人们放弃祠堂而筹资建“文房”。笔者从这一新闻视角进行采写,报道后反响良好,该通讯分别获得了广东省新闻奖和中国地市报新闻奖。

用百姓话说百姓事

民生新闻是以社会生活、生存空间为报道内容,关系人民生计、市民生活、百姓冷暖的新闻体裁。因其立足本地,新闻题材从百姓生活中来的特点,被群众称为“老百姓自己的新闻”。而民生记者,因长期与百姓浸泡在一起,感受着百姓的喜怒哀乐,所作新闻报道反映民生、民情、民意,而被百姓称“良心记者”。

要当好这个“良心记者”,必须具有朴素的意识、百姓视角和百姓情怀。具体如下:

要体现人文关怀——民生问题最具人情味,民生新闻不能冷冰冰。记者与当事人面对面的交流,获得其生活的细节,获得感人事迹的起因、经过、结果,寻找感人的细微处,用细节来表达真挚的感情。

要善抓典型——民生是个大主题,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等,每一件事都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记者善于捕捉典型,挖掘新闻内涵,进行深度报道。

要会讲故事——现代传媒越来越重视新闻的故事性,讲故事已经成为媒体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切入口,一些媒体甚至开设了“新闻故事”栏目。“讲故事”非“编故事”,新闻要真实,记者不能道听途说或在网上看到什么,就发挥想象编造新闻,必须要扎扎实实地深入现场采访,把握事实真相,还原新闻事实。

要多说新话——改进民生新闻,更应当从说新话做起,用鲜活生动的语言传情达意,把官方话、政策词条转化甚至翻译成百姓语言,以平民视角,传播民生内容,用民众化语言传播新闻。

找准选题深入报道

民生新闻的原则必须是“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民本取向”,其采写要从微观视角入手,进行细小新闻的报道。报道选题确定后,如何去表现选题,表现什么内容,即如何确定和把握报道的主题,是民生新闻记者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主题对民生新闻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在一些读者的眼里,民生新闻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大都与“俗”有关,报道的内容“平”、“偏”、“奇”,有时也不能体现创意和新意。这就要求我们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深入观察、体会与思考,组织报道。

民生新闻与百姓的生活琐事息息相关,群众反映的情况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这就是民生,需要记者不怕麻烦地进行采访。比如说汕尾市目前大家最为关注的创建文明城市,在这过程中,很多市民反映小区附近杂乱物品堆放,垃圾乱扔,污水横流,环境脏乱差等情况,这就需要记者亲自到达现场进行调查,了解情况。这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通过记者深入的采访,却是能够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暴露出来,供政府以参考。

民生新闻离不开舆论监督,在采写中,记者要以为老百姓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如实报道,切忌个人主观。并且要注意采写的技巧,可以通过与采访对象聊天的方式,来了解具体情况,深度挖掘相关的新闻。媒体不能以民众的保护神和代言人自居,要立足于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帮忙而不添乱。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生新闻不仅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揭示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本质,更要挖掘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引导社会舆论。

多渠道发掘新闻线索

发现新闻是写好新闻的前提,民生新闻的素材主要来自基层,记者要注意多渠道获得新闻素材。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途径获得线索。

其一,从社交渠道获得线索。作为一名记者,我们在与基层通讯员加强联系,获取新闻线索的同时,还可以发动自己的同学、朋友、家人等成为自己的通讯员,请他们在看到、碰到、听到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时,及时告知我们。

其二,从电话热线获取信息。每家媒体都有报料热线电话,记者、编辑要利用好报料电话,从群众对各种生活细节的反映中找到新闻素材,报道社会生活。

其三,从别的媒体上获得,挖掘第二落点。一般来说,订阅的报刊、杂志,以及其他媒体的新闻节目,都可以成为我们丰富的资料库和信息源。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选题特点,从那些已经发表的新闻中搜索一番,看能不能为自己找到可以做进一步报道的线索,或者找到一个新的报道角度。

其四,从网络获取新闻信息。“自媒体”时代,博客、微信即时传播信息,我们可从中挖掘有用线索,作深入、全面的追踪报道。

猜你喜欢
百姓民生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不让百姓撇嘴骂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百姓记着你
百姓在心中
走进百姓
百姓看家“风”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