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通讯写作技巧初探

2015-01-28 09:00刘亚媚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通讯稿件工作

□ 刘亚媚

(宝鸡日报社,陕西 宝鸡721000)

党报是各级党委、政府用于指导和推动工作的重要阵地,工作消息、工作通讯等在党报稿件中占有相当的分量,特别是工作通讯,具有内容翔实、阐述深刻、指导性强等特点,其采写质量更考验党报记者的素质。但在新闻实践中,记者难免发愁写不好工作通讯,读者不爱看,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工作通讯,让读者喜闻乐见呢?

把事理说深说透

报纸刊发工作通讯的目的,或是为了探讨新思路、交流新举措、总结新经验,给人以借鉴、启迪作用,促进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或者通过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树立榜样,鼓舞士气;或者提出并探讨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引起关注,理清头绪。不论出于哪一方面的目的,都要进行大量、细致的采访,进行具体、透彻地阐述,吹糠见米,剥蚌见珠,让人信服,给人启迪,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把事情说深说透,要求记者要加强学习和钻研,当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行家里手。怀有新闻理想的记者谁都希望能够写出有影响的新闻,谁都希望自己的报道有深度、有分量,不少新闻工作者正是通过日积月累地学习和钻研,成为报道和研究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的新闻稿件富有影响力,甚至成为影响决策、指导工作的金点子。但也有许多记者绞尽脑汁写出的稿件外行看不懂、内行不爱看,由于对所报道的领域疏于钻研,有的记者甚至闹出笑话。比如,采写猕猴桃产业发展,稿件中竟出现了“农民某某今年栽植猕猴桃五亩,仅此一项今年可增收三万元。”稿件见报后,果农哭笑不得:猕猴桃挂果需三到五年时间,当年栽植当年怎么可能产生效益?

要把工作通讯写深写透,记者不能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刨根问底,顺藤摸瓜,着力穿透事情的表象去抵达更高的思想层面。工作都是繁琐、枯燥的,但思想却是丰富和灵动的。有一年,笔者按照报社安排前去采访报道凤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到县上后,有关方面提供了一沓材料和文件。显然,这些已被“失水”、“风干”的素材远不能满足笔者的要求。为了使其恢复“鲜亮饱满”的本来面目,笔者着重对其“背后的故事”进行了深入挖掘,比如: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前为什么不这样做?这样做的利和弊各是什么?等等。在掌握大量生动的事例后,条分缕析,将该县的工作提供升华为三条主线,即:不甘落后的亮剑精神、出奇制胜的创新精神和扬长避短的求是精神面貌,使工作通讯有了高度、深度和广度。记得有人说过,读书的要领在于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读厚”需要拓展、深挖,“读薄”需要提纯、凝炼。记者面对一大堆工作文件和材料,同样也需要做到先“读厚”再“读薄”。

讲好故事的细节

写好工作通讯,要善于讲故事,用鲜活的人物、起伏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去增强稿件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工作通讯不是机关单位的工作总结,不能板着冰冷的面孔,更不能用程式化语言、堆砌大量的数字。有的记者不深入采访,图省事,将单位提供的工作总结进行改头换面,这样写出来的稿件干巴、枯燥,读者不爱看。读者都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听刻板的叙述和空洞的说教,记者通过采访掌握大量的典型事例,筛选提炼后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才能使文章富有吸引力。

比如《慢不得——沙洋县域经济发展启示录(中)》这篇稿件,一开头就讲起了“故事”:“小学的科学课上,孩子们常提这样的问题:石头为什么能飞起来?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在天空遨翔?答案:靠的是速度。”接着引申道:“经济发展何尝不是这样?”文中还有许多吸引读者的事例,比如“局长还成了省发改委的“知名人士”,因为他发名片的时候,总这样介绍自己:“我叫全纯金,很好记,100%的金子。”“飞机晚点,他在机场等了4个多小时才见到客商。因不能开口说话,他就在饭桌上用笔与客商交流了6个小时!”这些情节为文章增色不少。

锤炼语言文字

工作通讯的语言要严谨、准确,实事求是,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不说过头话。有的记者一说到变化,就是“巨大”;一说到成绩,就是“显著”,往往有时会言过其实。这一方面可能是记者急着赶稿,没有认真推敲,二是在潜意识里想拔高新闻事件,强化报道价值。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记者夸大、拔高新闻事实,有悖新闻真实性原则,而且读者也甚为反感,宣传作用适得其反。

工作通讯的语言要简练。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来自外界的信息量剧增,言简意赅的新闻作品更符合现代读者的口味。工作通讯的语句要注意长短搭配,形成节奏感和韵律美,并尽量多用短句,少用长句。还可借鉴诗歌的表现形式,打破平铺直叙,用跳跃性的语句和内容突出最富表现力的新闻事实。初稿写成后,仔细推敲,精雕细琢,努力做到“文约而事丰”。古代诗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佳话。鲁迅先生也说过,文章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许多记者常常舍不得删去凝结着自己心血的稿件,而一个优秀的记者,要学会当一个善于修枝剪叶的“园艺师”,删繁就简,突出主题。

工作通讯的语言还要摆脱“机关材料”的阴影,做到优美、活脱、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在一篇写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通讯中,记者的初稿是这样的:

“赞赏,源于一幕幕鲜明的‘对立统一’现象:地偏人稀、深居大山的小县,经济社会发展却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的势头;矿产业繁荣,生态环境却保持良好;虽然缺少名山大川,却能打造出迷人的旅游风光。”

修改后,这段文字变成了这样:

“赞赏,源于一幕幕鲜明的‘对立统一’现象:地偏人稀、深居大山的小县,却一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快男超女’;矿产业繁荣,生态环境却保持良好,走入凤县,天湛蓝,水清澈。山葱郁,吸一口清新的空气,直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虽乏‘国’字号的名胜古迹,却也能脱颖而出,折服众人,特别是到了晚上,漫山遍野‘星光’璀璨,‘月光’皎洁,一江两岸华灯闪烁,光景和音乐喷泉交相辉映,宛如梦幻仙境。”

在修改稿中,记者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句不但优美,而且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人如临其境。

猜你喜欢
通讯稿件工作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通讯报道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浮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