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做好民生新闻初探

2015-01-30 16:26□马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4期
关键词:党报新闻报道民生

□马 云

(甘南日报社,甘肃 甘南 747000)

地方党报做好民生新闻初探

□马 云

(甘南日报社,甘肃 甘南 747000)

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地方党报求生存、谋发展,提升竞争力,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党报的服务功能,着力在民生新闻的实践中不断拓展空间,丰富内涵,创新形式,提高品质,使党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读者中产生强大的公信力和亲和力,从而在媒体市场竞争中牢牢占据有利地位。

民生新闻如何定义

目前,学界业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及界定众说纷纭,并无定论。作为身处最基层的新闻媒体——地方党报,我们更倾向于这样的定义:“民生新闻”,就是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

民生新闻源于社会新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新闻,主要体现于它不以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为目的,而是以关注民生为立足点,以体现社会主义媒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让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为新闻的主角,反映的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现阶段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有哪些呢?归结起来有五大类: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就业,就是要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择校发愁。分配,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社保,就是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稳定,就是要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地方党报想要做好民生新闻,就是要围绕“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这五大类民生问题,大力拓展民生新闻报道领域,增加民生新闻报道的分量,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从而使党报在高度关注、重视民生,全面、深入地报道民生新闻中赢得老百姓的青睐。

党报民生新闻报道存在的不足

笔者作为从事党报新闻工作近20年的老记者,翻看自己作品时,深感民生新闻所占比重不大,写出的民生报道还不免多有政策解读的味道。也只有部分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牧区采写的民生稿件,才有再次翻阅的兴趣,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为什么身为群众代言人的老记者,笔下的民生新闻却鲜有鲜活色彩?笔者认为,首先,在观念和认识上,仍有把党报当作“宣传政绩”工具的烙印,对党报的多种功能作用尤其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功能和为大众服务的基本要求缺乏充分认识和理解,因此,习惯性地“板起面孔说话”。特别是党报多年形成的“只要报道不出事,宁可稿件缺新闻”的思维习惯,也导致记者不擅长采访发现事实本质,不肯深挖事实真相,不懂反映群众心声,不敢讲真话。

其次,身为党报记者,由于主客观双方的问题,确实存在埋头于文山,奔波于会海,从材料到材料的问题;有时虽然也下到了基层,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看的是先进单位,听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采写出来的稿件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更谈不上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以己为例,推而广之,由于党报民生新闻与市场化相伴而来,因而党报在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在认识层面、操作层面出现种种缺憾。其主要表现在新闻单一化、零碎化、受众面狭窄、缺乏创新等。究其原因,除了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使然,更主要的则是固有思维定势的影响。

做好民生新闻的路径

一篇报道,一张报纸,获得群众认同的原因在哪里?细细想来,一位老记者的话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一名记者能否写出力透纸背的好作品,绝不是取决于记者的妙笔生花,而是取决于记者是否真正心系群众。只有和老百姓成为真朋友,写他们关心的人、写他们关切的事,记者的稿件才会越来越有“人气”。那么,党报如何使民生新闻更聚“人气”,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出努力:

一是立足本土,赢得读者认可。民生新闻是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注,并与之日常生活、生计相关信息的新闻报道。因此,为了满足读者了解身边事的欲望,更大程度地吸引读者的眼球,记者一定要充分挖掘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土新闻,讲究平民意识,以充满当地生活气息的新闻报道赢得读者的认可,在一个地区形成自己民生新闻本土文化特色。民生新闻要实现内容为王,真正做到让读者爱不释手,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持把老百姓关注的民生方面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实”、做好、做出特色;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多些人文关怀,当好广大读者的“家庭成长顾问”,并与之携手前行。

二是处理好微观与宏观关系,让“小民生”转成“大民生”。党报作为主流媒体,与民生新闻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优势。做好民生报道,要注意处理好微观与宏观的关系,既不忽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这样的“小民生”,更要做好关系百姓民情冷暖、生存权利、生存质量和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大民生”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实现由“小民生”向“大民生”理念的转变,从而使民生新闻摆脱零碎化、低俗化,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一定要视野开阔,力避局限于报道生活现象表层,不断深入挖掘表象背后的实质;不仅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三是加强新闻策划,推出“热点”新闻。好新闻的生命力并非在于反映事件本身,而是事件背后透视出来的社会发展主流和本质。这不仅需要党报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和问题,也需要党报宣传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要加大策划的力度,从国计民生的高度,解读重大政策,关注重大事件,围绕中心工作做好民生文章。对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保等方面的报道,投入重兵,重点策划、精心组织,选准角度,做深做透民生新闻,推出“热点”新闻,体现党报应有的主流声音和思想高度。同时,民生报道尤其是舆论监督方面的报道要立足建设性。关注热点,更要关注重点,找准国计民生的结合点,正确地引导舆论,搞好舆论监督,化解矛盾,真正在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搭起连心桥。

四是践行“三贴近”,增强可读性和亲和力。民生新闻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好民生新闻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要真正反映百姓的生存状态、愿望和需求。要进百姓家,知百姓情,暖百姓心,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具有贴近性的民生新闻,这样的民生新闻百姓才想看、爱看。现在,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党报参与新闻竞争、保持和强化主流媒体地位的重要品牌。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对民生新闻报道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用新手段显亮度、提质量。特别要做到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专栏、专刊、专版,包括精制标题、精选图片、配发评论等多元素的组合式使用,用富有亲近性和生活化的“软新闻”取代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硬新闻”,从而充分展示党报的亲和魅力。

猜你喜欢
党报新闻报道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