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补漏”五法

2015-01-30 16:26郜国毅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4期
关键词:漏报晚报无锡

□郜国毅

(江南晚报,江苏 无锡 214000)

新闻“补漏”五法

□郜国毅

(江南晚报,江苏 无锡 214000)

地方媒体竞争带给受众更多鲜活的本土资讯,却越来越难以获得独家新闻,时而还会出现漏稿问题。一旦漏报了重要新闻,就等于在竞争者面前失了分,把自己置身于逊人一筹的境地。这是采编人员最难堪、最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事后祭出杀手锏,巧妙“补漏”,便成了媒体竞争中的一种新常态。

丢了什么新闻应算漏稿

不同媒体都有自身的生存之道,拿地方纸媒来说,靠的是个性立报。在报道内容、报道风格上,不仅要有别于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即使在报业集团内追寻的也是差异化发展之路,以自身的报道特色培育和形成读者群。同时,又都争抢着本地的重大事件、重要资讯,并视之为提高自身公信力、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那么丢了什么新闻算是漏稿呢?唯一的评判者是广大读者。凡是不同读者群会共同关注的重要新闻,都应做到版面上不失声,时间上不落后,以及时满足读者的知情需求。否则即为漏稿,就会丢失读者,而经常漏稿将失去市场竞争力。

地方性重要新闻,无疑是大众共同关注的信息。一是当地发生的突发事件,比如,重大治安案件、交通事故、火灾水灾等等。由于事发突然,出人意料,这类事件新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二是涉及全局性的公共信息,主要是事关城市建设、民生工程、环境保护,以及地方新出台的政策、法规等等。这些动态新闻,往往跟老百姓的生活有密切关系,所以,读者的关注度特别高。三是紧扣时势的主题报道,重点围绕地方党政工作大局,通过策划报道,主动从惠民新政中挖掘亮点,大型会议上捕捉热点,从典型人物身上寻找闪光点。此类非事件新闻,唱响的是主旋律,在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眼中有较高的含金量。在这方面漏报了新闻,将丢失主流媒体的责任性和权威性。

“补漏”不可做简单加减法

要问跑条块的记者,日常最大的败笔是什么?大多数的回答是:漏报重要新闻。美国2014年度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得主泰勒·希克斯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他作为《纽约时报》的记者,去大剧院采访一位黑人女歌星的首场演出,到开演时剧院方面突然宣传停演,他没问原因就扫兴而归。不料,所以停演是因为女演员自杀了,泰勒因漏报了这一重大新闻,受到上司的严厉责罚与警告。

多年来,为防止在重大事件面前失声,许多新闻单位都立了一条规矩:记者漏报重要新闻要扣奖金。受到处罚的人,名利皆损。于是乎,一种消极的对策在部分记者中流行。不同媒体的条块记者抱成一团,采取统一采访、统一发稿的做法,实现行业或区域新闻资源共享。其中,有人担当联络者,牵头组织各项采访活动,甚至安排通稿,指定发稿日期。这样做条块记者消除了漏稿之忧,同时也封杀了独家新闻,不同媒体报道的内容大同小异,毫无特色。

漏稿补救并非易事,需要在慢了一拍的情况下,与捷足先登者在同一主题下做足做好文章。补发新闻不能人云亦云,吃别人嚼过的馍,而要另辟蹊径,补出新意和精彩。对此,至今仍有一些采编人员重视不够,有的漏稿后装聋作哑,不作任何反应。这种怠慢受众的态度,是在自败家门。同样,如果用简单的加减法来补救漏稿,应付受众,也是不可取的。所谓加法,就是在人家率先报道的基础上,填进一些背景材料,把短消息拉长一点补发出来,主要新闻事实并无大变化,吸引不了受众。做减法的手段更是自出洋相,仅把人家报道的长篇消息或通讯缩编一下,发篇小消息,自以为小聪明,其实是贻笑大方。

祭出“五招”同样赢得精彩

不少新闻敏感和工作责任心强的优秀记者都是“补漏”高手。面对已发生的新闻事实,他们善于从事件的持续发酵、事态的转折变化、主题的深入挖掘中,寻找新的亮点、看点,赢得喝彩,以至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概括起来,常用的主要有五种手法。

纠错法。在抢发独家新闻的过程中,一着不慎就可能忙里出错,或在新闻事实核实上不到位,或是背景资料引用有出入。如果在新闻要素上出现差错,便成了别人做补救报道的新闻由头。笔者曾对江苏无锡新区一老人严重违章搭建的行为作了报道,根据当地主管部门的介绍,文中称当事老人为“五保户”。不料,这位孤老并非五保户,并以报道失实为由向记者讨说法,进而向法院提起诉讼。这时,本地原来未作报道的媒体记者纷纷跟进,借为老人正名,以纠错手法把《江南晚报》的新闻重做了一遍。如此补救漏稿新闻价值更高,有一举两得之功,针砭了竞争对手,还赢得受众喝彩声。

补丁法。近日翻阅无锡几家纸媒的旧报,先看了几天的晚报,再看日报、商报时发现有的报道很面熟。原来,这些新闻《江南晚报》先作了报道,其它报纸的记者紧随其后,开展跟踪报道和相关报道。比如,《江南晚报》在“舌尖上的无锡”系列报道中,反映一些无锡名菜因为食材绝迹而消失,呼吁恢复相关的种植、养殖业。之后,当地商报在跟进报道时,一反《江南晚报》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主题,提出无锡老菜不差食材差人才的观点,反映了本帮菜系大厨青黄不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对漏稿作补救报道时,以科学的态度换个视角看问题,为他人先期报道中的欠缺、漏洞打个补丁,引导受众更加全面、公正、客观地看问题。这也是一种比较讨巧的报道手法,与“纠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跟踪法。许多重大事件都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相关信息和新闻报道也是逐步传导、逐步展开的。有些事态的变化是接二连三的,必须同步跟进,及时报道,不再失手。有时补写一篇重要报道,需要潜伏、追踪很长一段时间。当新的新闻点一出现,这时如能抢在前头,发篇独家报道,便足以消除之前漏稿的负面影响。如此反败为胜的报道,在各地的新闻媒体上都时有所见。无锡有家报纸对一居民小区停车难作了多次报道,社会反响很大。当地多个部门很快介入,研究对策。两个月后当地的停车管理办法出台,有效解决了小区的停车难问题。但在等待这一结果的过程中,相关记者松懈了,没有及时跟进,反倒是另一家报纸的记者紧追不舍,最终竟然抢到了独家报道,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扳回一局。

深挖法。新闻是易碎品,受众消费的时效性强,但有些突发事件、动态新闻,在报道之后看似没了价值,其实只要深入挖掘一下,还能找到新闻富矿。如果说漏稿是关上了一扇门,那么通过深挖又将开启一扇窗。当然,要从中写出有影响力的报道,必须在立意上有高度,主题上有深度,看点上有亮度。无锡城乡一度养了20多万只狗,恶狗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制订养犬管理条例。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无锡其它媒体都作了采访,唯有《江南晚报》记者缺席,漏报了这一重要新闻,第二天该记者受到市领导批评和报社的处罚。为弥补自己的过失,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这位记者跟随人大代表进行调研,从人大条例的草案要点、市民声音,到政协委员提案、人大代表建议等方面作了深入采访,很快写出了一篇4000多字的通讯。文中既有点上的情况又有面上的介绍,既有鲜明观点又有典型案例,该通讯见报后受到各方面好评。这一“补漏”新闻被多地新闻媒体转载,还在江苏省人大好新闻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拓展法。要是报道形式上的创新和拓展。事实上,对同一主题的新闻追踪,能以别具一格的报道方式呈现出来,将有助于改变受众的视觉概念,进而缩小漏稿的时间差。比如,随着环境改善,在本地越冬的候鸟多起来了。如果这一新闻被人抢先发了文字报道,补发稿件者通过蹲守抓拍候鸟的活动情况,及时通过图片专版介绍给读者,同样令人耳目一新。有时漏报了新闻,还可以避开他人的消息或通讯体裁,通过实验新闻、体验新闻等形式进行补报。比如,盛夏高温天气,当地发生了食物中毒事故,可在其它媒体对此报道之后,对相关食材的贮藏、运输、烹饪等环节进行实验,邀请专家指导并作出科学分析,指导受众健康饮食,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如此拓展新闻的视觉空间,也是补救报道的一种常用手法。

猜你喜欢
漏报晚报无锡
无锡一棉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应用综合管理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圣诞夜》晚报
某市死因监测漏报的调查报告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临床乳腺检查筛查乳腺癌中降低病灶漏报率的探讨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历次人口普查中低年龄组人口漏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