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快乐的通讯员

2015-01-30 16:26施汝坤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福昭通通讯员

□施汝坤

(巧家县政府新闻中心,云南 昭通 654600)

当一名快乐的通讯员

□施汝坤

(巧家县政府新闻中心,云南 昭通 654600)

2003年,随着第一篇新闻稿件在云南《昭通日报》刊发,笔者便与新闻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余年来,随着新闻工作业务的逐渐提升,笔者先后在地市级以上报纸平面媒体刊发新闻作品1200件以上,总计150多万字,连续十余年被昭通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其中近20篇新闻作品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等。结合自己从事新闻采写工作的体会,笔者就如何当好一名通讯员,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谈几点浅见,与新闻界朋友们共勉。

培养自己的新闻写作兴趣爱好

通讯员,顾名思义就是某单位或部门的兼职新闻工作者,除干好本质工作外,承担着本单位或某个地方的新闻采写任务。

通讯员的身份,决定了只能靠工作之余抽出时间采写新闻稿件。如果没有兴趣,工作之余也只会和朋友虚度时光;如果没有对新闻工作的爱好,再好的新闻事件也写不出好新闻。笔者在新闻宣传方面之所以能取得一点点成绩,离不开自己对新闻工作的热情,离不开对新闻事业的兴趣爱好。在学生时代,笔者就对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每月的生活费中节省出30多元钱买了一台袖珍牌收音机,一有空就收听收音机里播放的新闻;一看到报纸,就会爱不释手地把它收藏起来慢慢品读。参加工作以后,笔者对新闻写作的兴趣爱好更是有增无减。特别是2003年,笔者在《昭通日报》发表第一篇新闻稿件后,更是激发了对新闻写作的兴趣。

写作,成了笔者工作之外的唯一爱好。?在下乡工作时,与身边同事、朋友、群众闲谈中,只要了解到一些新闻线索,完成自己的本质工作之余,笔者就会挑灯夜战采写新闻稿件。

回顾自己的采写经历,在笔者刊发的稿件中,95%的稿件是利用中午、晚上、双休日和节假日写的。当别人忙完自己的份内工作休息时,笔者却在熬夜爬格子;当别人周末或节假日外出旅游时,笔者却坐在家里埋头写稿,苦思冥想。然而,辛勤付出后,当一篇篇新闻稿见诸报端时,笔者就会变得欣喜若狂,信心倍增,一身的倦意荡然无存。这动力,这干劲,缘于对新闻工作的热爱,缘于对新闻工作的执著与追求。

多看多读多写是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新闻业务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好学勤练,长期积累,做到天天短平快,年年马拉松。

多看多读,多思考,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同时也可以博闻广见,增加业余生活的乐趣。只有经常浏览报纸、电视,多看多读记者采写的新闻和拍摄的图片,对比自己的稿件和图片,才会找出自己的不足。多年来,笔者养成了必看每天中央、省、市党报等主流媒体的习惯。当看到自己觉得很有新意、很有可读性的文章时,笔者都会把它保存下来,作为范文参考反复琢磨,并做好读书笔记,从中汲取养分。

培养采写新闻的能力,最关键是要坚持写作。只要坚持不间断地经常写,才能掌握写作的思路与过程,做到熟能生巧、下笔如神。近几年,在外出采访练笔机会较少的情况下,笔者从会议和文件材料、新闻报道中寻找新闻线索,进行新闻写作。同时,在撰写文件、材料和信息后,经领导同意,往往顺手就把调研报告、先进材料和信息修改成新闻稿件。

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

写稿其实是一件很苦的差事,它要通过采访获得第一手材料,收集相关资料,还要寻找新闻价值,挖掘思想亮点,最后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时你殚精竭虑写出的稿件,自认为可以发表,却迟迟不见报。有时你认为已被编辑宣判死刑的稿件,会不期然的一天出现在报纸一角。其实,新闻经历,不论是苦是甜,都是一种享受。这种新的享受,不是赚取稿费的欣慰,也不是为了声名鹊起的虚荣,而是来自一种不变的信念,那就是对新闻事业的挚爱,对真实生活的文化传播。要真正达到出力作、出精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必须靠心血和汗水的长期浇灌,用全身心的经脉、精气、精神凝结而成。只有深加工,舍得花心思、下气力、挤时间,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精心思考,精心写作,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打动编辑、感动读者,才能让编辑和读者真切感受到不用此稿就是失职和不读此文就是遗憾。因此,只要有时间和机会,笔者就分秒必争,抓紧点滴时间写稿。笔者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充实新知识,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写作中,笔者始终以勤奋为宗旨。无论在山村小学当教师,还是在云南昭通市巧家县政府新闻中心当副主任、当《昭通日报》巧家记者站站长,笔者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快、细、精上下功夫。

2007年冬季一天,笔者随一名县领导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马树镇调研生猪产业的发展情况。闲谈中,村干部向笔者介绍了当地许多农民培育无刺蔷薇树苗向昆明等地销售,收入十分可观。这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当晚,笔者冒着严寒分别走访了多家种植户,了解农民种植无刺蔷薇的情况,掌握最详实的材料,最后写成《无刺蔷薇成马树农民的“朝阳”产业》,稿件真实反映了当地农民立足市场、善于调整产业结构增收致富的勇气。由于此文题材新颖,材料翔实,观点明确,文章成了《昭通日报》的焦点新闻。再如:2004年,笔者在乡下从事教育工作期间,和同事到距离乡(镇)政府所在地60公里远的一个叫鹦哥嘴小组的峡谷村落调查统计有关“普九”方面的详细资料时,了解到少年邹大福自学考上高中而因家境贫寒辍学在家的事。看着邹大福孤苦无助的眼神,心中油然而然产生了用三寸之笔帮助他重返校园的念头。忙完“普九”方面的事宜之余,笔者来到这位贫困少年家中,详细了解他家的家庭状况、辍学原因及孩子的求学欲望。回到单位已是深夜,但笔者不顾一天的劳累,熬夜爬格子,写成《邹大福还能走上求学路吗?》,稿件在《昭通日报》刊发后,很快引起社会的关注,得到好心人士——当地镇雄县板桥水利厂董事长常绍云先生的爱心资助。紧接着,笔者又只身来到邹大福家里回访,写成《邹大福终于跨进了学校的大门》等稿件。

渐渐地,随着写作业务的提升,笔者的稿件见诸报端的频率与日俱增。就这样,笔者一干就是十一年。回顾自己当通讯员的经历:辛苦并快乐着!

(本栏编辑:尚志鹏)

猜你喜欢
大福昭通通讯员
红领巾小记者 “幸福”通讯员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虽是深秋,“热”度不减!
通讯员专栏
大福
一只粗瓷碗
一只粗瓷碗
一只猫的流浪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