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闻的精品意识
——以《黔东南日报》为例

2015-01-30 16:47李田清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闻奖黔东南日报

□李田清

(黔东南日报社,贵州凯里556000)

试析新闻的精品意识
——以《黔东南日报》为例

□李田清

(黔东南日报社,贵州凯里556000)

新闻传媒的竞争,如同其他生产行业一样,最终归结为能否出“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优质产品”,也就是新闻精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作为精神产品也要进入市场,与此同时,报纸又要更好地担负起党的宣传工具的重任。因此,无论从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还是从精神产品的特殊属性来说,都要求我们办好报纸,多出精品,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黔东南日报》复刊30周年以来,立足本州实际,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一大批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新闻作品,分别获得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新闻奖项。特写《是要好好照个相》,获得1984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实现了贵州省新闻界在“中国新闻奖”中零的突破;通讯《跑在世界前面的老人》,获得1986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是当时贵州省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所获得的最高奖项。

要创出新闻精品,从《黔东南日报》30年来在中国新闻奖、贵州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全国民族报纸新闻奖的近200件获奖作品来看,新闻工作者需要具有多种意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意识。

策划意识是出新闻精品的根本

当今,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新的媒体形式不断出现,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其发展前景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应对挑战过程中,报纸上至总编辑,下至编辑记者的新闻策划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

所谓策划,就是筹划、谋划的意思。有“筹”说明带有准备性,有“谋”说明带有目的性。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播者为取得宣传最佳效果,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报道,是新闻报道向纵深发展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新闻出精品的关键所在。

从江县人武部重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和推出,就是《黔东南日报》精心策划,集体创作出的精品的成功实践。

2012年,报社编辑部获悉:从江县人武部自成立以来,发扬“艰苦奋斗、倾心为民”的优良传统,先后涌现出吴兴春、梁松美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单位被原昆明军区荣记集体二等功,被成都军区表彰为“全面建设先进旅团级单位”。

这一新闻线索立即引起了编委会的注意,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典型题材,他们几次召集报社精英进行精心策划,集众人智慧,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判断其新闻素材,深化主题,选准最佳切入点。

为了采写成新闻精品,2012年9月中旬,社长张睿、总编辑吴会武带领3名资深记者,深入250公里之遥的从江县,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了解,采访团深入苗乡侗寨,全方位挖掘人武部的先进事迹。于9月13日至17日,在《黔东南日报》一版,连续刊出《用军魂铸就精神高地》、《月亮山麓军歌壮》、《都柳江畔南泥湾》、《服务地方急先锋融入发展排头兵》等4组系列报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此后的大半年中,又通过策划组织,进行深度、扩散性报道,累计达30余篇(幅),使该部的事迹引起中央军委、中宣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宣部2013年专门行文大力宣传。

独家意识是出新闻精品的关键

在竞争中要立足于不败之地,就要有“绝招”、“绝活”,就要像一个企业一样,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记者、编辑的“绝招”、“绝活”和“拳头产品”,就是独家新闻。

独家新闻对任何一家媒体来说,它的多与少、大与小、重与轻,直接影响到这家媒体的声誉和竞争力,关系到这家媒体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赢得读者。因此,独家新闻对于媒体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媒体无不孜孜以求,殚精竭虑。

以2007年度“贵州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村级民主管理难题怎么解圭叶村一枚公章分五瓣》(原载《黔东南日报》2007年11月8日)一稿为例,这是一篇主题新、内容新、角度新的“独家新闻”,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2007年10月30日,记者陈正莲无意中得到一条新闻线索: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公章分为五瓣,分别由4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

凭着特有的新闻敏感和新闻嗅觉,记者陈正莲于11月1日立即驱车近7个小时赶往锦屏县,并于次日深入平秋镇圭叶村进行采访。通过与村民和村干深入细致的采访和座谈,在掌握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后,经过精心酝酿、巧妙构思,写出了消息《村级民主管理难题怎么解圭叶村一枚公章分五瓣》。

这则新闻触及了一个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不断探索创新的大主题,具有较强的普通性和典型性,因而意义重大深远。而且,该消息快捷迅速,抢在其他新闻媒体报道之前,成为当时率先报道的“独家新闻”。消息刊登后,各新闻媒体纷纷转载,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圭叶村“史上最牛公章”顿时轰动全国。

创新意识是出新闻精品的基础

新闻的本质是新。新闻创新是采写好新闻、推出精品的一个不竭源泉。新闻创新,为受众传递更多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报纸要赢得市场竞争,就需要编辑记者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求新意识去审视新现象,表达新内容,从而先他人一步,创作出精彩的新闻精品。

以1986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跑在世界前面的老人》(原载《黔东南日报》1986年11月15日)一稿为例,这篇消息以报道方式的新颖、独特而受到新闻界同行的称赞。

作品中的主人公李发品是麻江县布依族农民,1986年10月初,75岁的李发品参加第19届世界老年人长跑锦标赛,获10000米长跑冠军。获悉消息后,记者李葆中精心准备,一直追踪采访老人,从中了解到比赛时的许多细节,以及老人平时在家的许多生产生活情况。在写作形式和表现方法上,李葆中努力追求多样化、新颖化,使新闻作品尽可能有现场感、跳动感,富有特点。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人物独白:“李发品跑着跑着,一个黑人运动员超过他。他从背后端详了这个黑人,心想,好造孽哟,一定是那个国家的太阳辣,活路又重,才晒得这么黑,要是他能到麻江的山里住上几个月,酸汤菜、老腌肉、糯米饭,定会把他养得又白又胖的!”读来意趣盎然,兴味无穷。

深入意识是出新闻精品的前提

新闻记者作为社会舆论的触角和时代的号兵,敏感从何而来?信息从何而来?素材从何而来?回答是肯定的,只有深入社会,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来。

“脚底的泥巴有多少,笔下的故事就有多少,心中沉淀的情感就有多深。”记者只有到群众中去、到基层中去,到生活中去,才能看到最真实的情况,感受到最新鲜的变化;只有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新闻,写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

1988年分别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新闻奖”特等奖的作品《乡乡出新闻》(原载《黔东南日报》1988年1月1日至12月26日),就是一组用汗水写就、用脚板“跑出来的”感人的系列报道。

1988年,为如实报道改革开放在黔东南州农村的反响,向读者提供来自农村的各方面信息,《黔东南日报》决定派出韩鸿周、廖奇勋两名记者,深入全州每一个乡镇进行实地采访,将所见所闻写成报道在报纸头版开设的“乡乡出新闻”栏目中刊登。

两名年轻记者在历时300多天的时间里,共发回210多篇稿件,其中半数的报道点都是过去记者很少涉足的边远乡镇,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村当时没有通公路。一年下来,两名记者分别走了几千公里,相当于半个长征,穿破了好几双解放鞋。

“乡乡出新闻”栏目开办后,很受读者欢迎,也得到了贵州省委宣传部、省记协的高度评价。■

猜你喜欢
新闻奖黔东南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灵感日报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灵感日报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