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办活副刊的途径
——以《平凉日报》为例

2015-01-30 16:47何小龙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3期
关键词:副刊党报日报

□何小龙

(平凉日报社,甘肃平凉744000)

地方党报办活副刊的途径
——以《平凉日报》为例

□何小龙

(平凉日报社,甘肃平凉744000)

2014年9月以来,甘肃《平凉日报》举办了纪念《平凉日报》复刊30周年征文大赛,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收到了大量来稿,截至2014年底择优刊登了50多篇优秀稿件。投稿的作者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平凉日报》不仅是他们的“良师益友”,而且因为与《平凉日报》“结缘”,喜欢上写作,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的因此成了作家、诗人,有的从乡镇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并担任要职,有的成为单位的“笔杆子”受到领导器重;还有几位残疾人,因为有《平凉日报》搭建的平台,一直坚持写作、投稿,矢志不渝,“文学梦”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支撑他们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一次次战胜病魔带来的痛苦,实现自我价值,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活得有尊严。

《平凉日报》之所以能够赢得当地读者和作者的广泛好评,不仅得益于该报自复刊以来坚持办好《泾水》文学副刊,至今已办1338期,而且在此基础上,随着报纸从小报变大报、黑白版变彩版,不断增设了“平凉文史”、“平凉民俗”、“史海钩沉”、“平凉往事”、“平凉记忆”、“读书”等副刊栏目,进一步扩充和提升了报纸的文化底蕴和品位,使这张报纸不再是“易碎品”,而具有“史料”价值。因此,当地许多读者和作者都珍藏着有关平凉文学作品和平凉文史的剪贴本。

笔者作为《平凉日报》副刊的一名编辑,现就办活副刊的几条途径和一些体会,与同行进行交流。

通过举办文学大赛和征文活动,激活文学副刊这潭“清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尽管《平凉日报》的《泾水》文学副刊办了30年,扶持和培养了一大批作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如果长期就这么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地办下去,仅仅以定期发表文学作品为满足,也会因“面孔”老旧失去新鲜的魅力。

为此,我们在改进版式的基础上,还适时联系企业单位举办文学大赛和征文活动,让文学副刊这潭“清水”泛起浪花,掀起波浪,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比如,近年来,我们先后和平凉市柳湖春酒厂、庄浪县紫荆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平凉市地税局、平凉市文明办等企业和单位举办过“将军宴”杯全国诗歌大赛、“柳湖春”杯全国文学大赛和全国童谣、儿歌大赛。在大赛期间,文学副刊除了择优刊发稿件外,活动结束后还由笔者撰写评奖结果消息以及大赛综述,对获奖的作品进行点评,借助获奖作品的正能量,引导当地文学创作朝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笔者认为,党报办文学副刊,不仅能够活跃新闻版面的气氛,增加报纸的文化气息,使报纸有了厚重感,更能够培养作者。有这支创作队伍支撑,报纸“稿源”就不会出现“断水”现象。

通过办“读书”栏目,面向全国作者征稿,将地方党报引向更广阔的公众视野,提升报纸的知名度

文化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现实和历史趋势。作为地方党报,不仅要肩负起“引导舆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责任,更要在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传递社会正能量方面有所担当和作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起自己大气、阳光、向上、向善的媒体形象。

为此,《平凉日报》在三年前开办了“读书”栏目,使副刊这块阵地又多了一个有力的支撑点,为外地作者提供了发表文章的平台,弥补了副刊以前只刊登当地作者来稿,有一定局限性之不足,同时也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外地一些作者发表了文章后,就把《平凉日报》的电子版晒于个人博客和QQ空间,使报纸实现多渠道、多层面提升自己知名度的可能性。

除了正常办好“读书”栏目外,我们还利用“世界读书日”等重大节庆日提前策划筹办读书特刊,通过向平凉籍在外工作的知名专家学者约稿,进一步提升报纸的影响力,并以他们的奋斗经历,讲述读书的重要性,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起到励志的作用,激发他们热爱生活,以积极和阳光的心态应对人生种种挫折、困境,坚定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念。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蒙培元,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省文联副主席单正平,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马正学,兰州军区军旅作家杨文森等,都应约撰写了稿件。这些稿件在特刊以专版的形式推出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有的读者将这期报纸带回家,让子女阅读。

动员记者和当地作者积极为文史栏目撰稿,挖掘平凉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报纸的文化厚度与底蕴

《平凉日报》目前开设的用来刊登当地文史类稿件的栏目有“平凉文史”、“史海钩沉”、“平凉记忆”、“平凉往事”等,我们除了坚持办好这些栏目外,还注重抓住节点策划一些有关平凉民俗文化的专题,动员记者在搞好日常的报道外,有意识采写这类稿件,然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专版推出。如记者采写的《手工粉条:逐渐远去的老手艺》获得了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报业协会2014年度新闻奖评选二等奖。

鉴于多年来当地一些作者只为文学副刊撰稿,视野比较狭窄,我们又动员他们为“平凉文史”、“史海钩沉”、“平凉记忆”、“平凉往事”这些栏目撰稿,提供老照片,不仅丰富了稿源,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比如业余作者刘咸平撰文并拍摄照片的稿件《平凉年俗端灯》刊发后,作者的写作欲望大增,经常为我们投稿。由于他也是一位摄影家,照片质量非常高,为版面增色不少。另一位在平凉市档案局工作的业余作者王小虎,也经常为“平凉记忆”栏目投稿,他提供的许多老照片非常珍贵,如最近刊发的一组《民国时期的平凉娃》,照片虽无可避免地留有岁月的痕迹,但孩子们的神态和当时的生活场景都非常生动。这组文图一经刊发,立刻被读者转载到博客、QQ空间、微信等,传播率和点击率都很高。这对于提升报纸知名度、传播当地的历史文化,显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猜你喜欢
副刊党报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文化引领:副刊创新的有效策略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