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副刊在地方文化的沃土中突围

2015-01-30 16:47李青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3期
关键词:鲁南枣庄副刊

□李青

(枣庄日报社,山东枣庄277100)

让副刊在地方文化的沃土中突围

□李青

(枣庄日报社,山东枣庄277100)

在当今资讯发达的全媒体时代,随着电视、网络、3G、微博、微信等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普及,新媒体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传播力量,冲击着传统平面纸媒。特别是在经济转型的社会焦灼中,传统的文艺副刊更是在夹缝中艰难生存,许多报纸压缩甚至取消了副刊版面。有人提出了“纯新闻纸”的概念,甚至有人认为,副刊没落了。

在这种四面楚歌的环境中,传统的文艺副刊特别是像《枣庄日报》这样一份地方性报纸的文艺副刊,如何从现实困境中突围,并发挥自身特长,从而吸引作者和读者的关注,成为我们副刊编辑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孙犁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其副刊编辑思想也是中国报纸副刊研究工作的重点。在长期的报纸副刊编辑工作过程中,孙犁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编辑风格和独特的编辑思想。他曾在《我和文艺周刊》中说:“虽然是个地方报纸副刊,但要努力办出一种风格来,用这种风格去影响作者,影响文坛,招徕作品。”而我们作为一名副刊编辑,就是要努力地去寻找和挖掘一种符合时代精神、贴近群众生活、开阔读者视野、增加读者兴趣的地方特色,这样才能在众多的媒介中把读者和作者吸引到报纸副刊上来。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却是需要花费心思才能准确定位的。

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和对读者的寻访,我们惊喜地发现,虽然今天媒介社会的阅读心理与需求已经多元化,但人的心灵总需要静下来,读者对于文化的阅读永远是渴求的。我们的报纸文艺副刊,就应该在对读者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努力策划和编辑高品位的作品,提升文艺副刊的影响力。因此,在思考报纸副刊定位和策划栏目时,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枣庄地区灿烂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本土文化,以及它秀美的山川风物。

枣庄历史文化悠久。可以概括为“四个数字”:

7300年的始祖文化。早在7300年前,人类就在枣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北辛文化”,是迄今为止黄淮地区考古发现最古老的文化,也是东夷文化的源头。

4300年的城邦文化。先秦时期,枣庄境内分布着7座古城邦,是我国古都城分布最密集的两个地区之一。

2700年的运河文化。境内最早的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拥有京杭大运河上南北文化交融、中西文化合璧特征最鲜明的台儿庄古城。

130年的工业文化。枣庄是近代民族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我国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中兴公司在这里诞生,并发行了我国第一张股票。

枣庄历代名人辈出,几千年来涌现出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战国时,齐贵族田文,号孟尝君,受封于薛,门下有食客三千,先后出任齐相、秦相和魏相,是当时名扬四海的显赫人物。薛人毛遂,为赵国平原群门下,自荐出使楚国,说服楚王联合抗秦,“毛遂自荐”被历代传为佳话。汉初薛人叔孙通才智过人,被汉高祖刘邦拜为博士,后为太子太傅,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西汉曾县人匡衡,自幼勤奋好学,曾流传“凿壁偷光”的故事,在朝迁中官至太子太傅、丞相等职,被历代推为名人。明隆庆进士贾三近学识渊博,曾两次出任现南京光禄寺卿,据考证《金瓶梅》作者即为此人。另外,墨子、滕文公、疏广、疏受等都是享有千古盛名的历史人物。

在这块土地上,近百年来发生过多次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1923年,“杆子”首领孙美瑶率部在津浦铁路临城与沙沟之间毁轨,将2次特快列车上的中外旅客300余人(其中外籍旅客39人)劫持到抱犊崮,制造了轰动世界的民国第一大案“临城劫车案”。1938年3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枣庄境内台儿庄会战,战役历时33天,共消灭日军1万多人,最后以日军溃败而告终。1940年铁道游击队成立,这支抗日武装力量活动在枣庄、临城的铁道线上,打洋行、扒铁道、炸火车、拔据点,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但是,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很多却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逐渐被人们遗忘。如何重新赢得人们的视线和关注,作为媒体人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于是,《枣庄日报》推出了《榴园·鲁南乡土》副刊,开办的目的就是要引导读者深入细致地了解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逐渐熟悉她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用心感受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村落,每一处文化遗迹,每一个历史人物。引领读者与古人交流,与山河对话,与旧物传情。在时间与空间的迷宫里,找寻先辈留下的足迹,梳理传统文化脉搏,学会珍惜和珍重现在,更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枣庄日报》的副刊中,“榴园·文化”是一个重点栏目,其中的“鲁南乡土”从开办之初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更得到众多作者的大力支持。他们不辞辛苦行走于鲁南的山山水水,带着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说古论今,带领读者一点点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了解和熟悉她悠久的历史,灿烂文明,更带领读者亲近这片土地文化传统和风俗民情。这里面,有年近古稀的老人,有长期对鲁南地方文化进行关注的学者,更有一些对传统文化向往的年轻人。浮躁的时代,能有这样的一群人,在挖掘和书写这样一些似乎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文字,让人们在世俗忙碌之余,静下心来,审视我们的过去,寻找一方净土,安抚我们躁动的心灵,让心安憩,同时还能激发一些对未来的思考,这样的人是值得大家敬佩的。因为在这些文字里,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逝去的古人,倾圮的遗迹,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也不单单是对过去的留恋,更是在走向未来的进程中,提醒人们不要遗失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更不能抛弃我们的过去。作为一个编辑,我为“鲁南乡土”这个栏目能留下这些珍贵的文字和图片而感到欣慰和骄傲,同时更感到长路漫漫,任重道远。

“鲁南乡土”这个栏目还很年轻,传统文化需要更多的人去挖掘和整理。愿它如一粒种子,在鲁南这片神奇、富饶的土地上,开出美丽的花朵。■

猜你喜欢
鲁南枣庄副刊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中国品牌日 从商标中发现鲁南力量!
山东枣庄:大白鹅“叫开”致富门
浅谈鲁南高铁CSD瞬时干扰率优化工作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文化引领:副刊创新的有效策略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鲁南晋南 小麦开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