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气象报道更“好看”些

2015-01-30 16:47彭耕耘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3期
关键词:泉州版面气象

□彭耕耘

(泉州晚报社,福建泉州362000)

让气象报道更“好看”些

□彭耕耘

(泉州晚报社,福建泉州362000)

时下有些媒体仍把气象报道视为可有可无的“补白”,有版面就发,没有版面就拉倒;记者有空就采写,没空就放弃。采写、编排时也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未能统筹安排和依计划行事。在媒体转型时期,气象报道作为受众关注的一项内容,媒体人理应予以更加重视,改变视之为鸡肋的看法,给予更多的版位,并用心研究报道手法,让气象报道也能“给你好看”。

气象报道要吸引眼球,应该改变传统的“气+温+风”的简单报道程式,丰富报道内容,注重包装形式,讲求更具现代感、更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在吸引读者的同时,给予人们更多的信息量。

拓展报道内容

气象报道涉及面广,举凡日常气象动态信息、气象预测与分析、气象现象解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气象相关的服务性资讯及社会新闻等,均可以纳入气象报道范畴,这么丰富的内容完全可以开辟独立的版块或版面,使之在报道分量上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于1993年起率先进行整版刊登气象信息的探索。我国的《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也均较早开辟气象专版,一些都市报紧随其后,纷纷辟出气象便民服务版。像《东南早报》的“彩云聊天”、《厦门日报》的“殷磊观天”、《海西晨报》的“昊然谈天”等气象栏目,因为版位相对固定,几乎每天都与读者见面,已成为广为人知的一个品牌栏目。

有了版面阵地,更要有充裕的内容,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求。世间万物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事物的兴旺衰微难免会受到自然气候、环境的制约。因此,气象报道也应拓宽视野,大胆放笔。一是可多些温馨提醒。如预测将下大雨则提醒大家出门注意带伞,有急剧降温过程则提醒大家注意备好厚衣服防止着凉,扬花季节则提醒那些花粉过敏者注意避开。二是推介养生保健知识。气候变化与人的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各种节气对养生有不同的要求,可以结合报道适时介绍。例如《海西晨报》有关“大雪”节气的报道:“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此时宜温补助阳,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这样的报道就显得很贴心。养生的内容也是读者所关注的,与气象报道有机结合,可谓相得益彰。三是链接相关的诗词民谚。一些诗词、民谚很形象地概括了气象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穿插引用诗词典故、民谚俗语,不仅能够增强报道的知识性,也能够使报道更加接地气。《厦门晚报》的气象记者,习惯在报道中引用诗词,这形成了其特色。“秋暖浑如水上春,意行幽径散衣巾”、“秋阳此方炽,流汗沾巾纱”,这类诗词经常在其报道中引用,增加了报道的文学韵味。《泉州晚报》也常在气象报道中详解“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寒尽春花开”等气象谚语。在一次关于大寒的报道中,《泉州晚报》的记者特地用心查找了近30年的气象资料及府志所载的史料,介绍大寒时节泉州气温变化情况,把气象与历史有机融合起来,使报道显得更为厚重。四是多做组合式的报道。除了常规的预报外,还可以配发解释性、解读性的报道以及现场的新闻。像《厦门日报》的一组天气变暖的气象报道,除了动态信息外,还链接了一系列内容:“相关:春天猫狗发情被咬伤者大增”、“提醒:动物发情不要‘挑逗’”、“直击:满城尽是‘黄金叶’”、“疑惑:春天万木吐绿时,为何会有满街的落叶?”、“解惑:大叶榕三月初开始落叶,可持续30天”,此外,还配上行人的时令装束、落叶满地、宠物躁动的几张图片,这样通过几部分的组合,以丰富的内容撑起了一整版。有丰富的信息量,才会让读者感到有看头。

表述力求生动

以修辞求活泼。气象报道要写活,可以多采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排比、设问、比似、象征等等,均能够使文章增色不少。“上午火轮高吐、酷暑难挨,午后却有如怒雷霆、如瀑豪雨接踵而来……昨日鹭岛经历了今年以来最剧烈的天气变化。”、“昨日,冷空气肃清暖气团残余势力,天空逐渐放晴。正因为失去了云层这床大被子,晚间地面热量大量逃逸,夜晨气温明显下降。”这类形象描写,注重修辞,生动有趣,令人印象深刻,避免了气象播报的单调和枯燥。

以概括求简练。气象报道往往预告明后天或下周气温、天气状况,如果连续几天都差不多,对每天情况的罗列,就会显得嗦和繁琐,可采取的一个变通办法是对常规信息予以概括性表述。例如《泉州晚报》预告气温时这样写道“:气温方面,今起7天,基本保持在20℃—29℃之间,不会有明显起伏”,这样一句话就能够说明问题了,写法较为凝练。气候报道也应提倡用简笔。

以解释求通俗。气象报道面对大众,忌过于专业,副高、气旋、峰压等名词一大堆,读者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应努力把科学术语,转化为普通读者能够理解、一看就明白的说法。这种转换是否到位,也能看出作者是否用心。像进入冬季,厦门却反常升温,《海西晨报》的一则报道对此予以详细解释:“这正是典型的‘锋前增温’现象。‘锋’指的是‘冷锋’。冷空气到来之前,处在冷锋面前部的地方,为暖湿气流控制;但随着冷空气大军不断南压,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被迅速挤压,形成聚集增温。也就是说,昨日带给我们闷热天气的暖湿气流其实是被冷空气击溃的败兵。败逃的暖湿气流集中到了鹭岛,才让城市变得温暖湿润。”这样对专业术语用形象比喻进行通俗化解释,相当于给读者传输了科普知识。

以亲和求贴近。气象报道以贴近读者、服务民生为要旨,因此在文风上也应力求平实、富有亲和力。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居高临下的报道姿态,主动把视角与受众拉平,彼此处于平等交流的状态,并采用对话般的口吻、语气,让受众感到可亲、可近。像《东南早报》的一篇气象报道,“昨天泉州出现小到中雨的降水量级,微博上网友纷纷调侃说,换洗的秋衣秋裤干不了,如果雨还不停,就只好多穿几件夏装上班了。好在雨快停了,泉州气象台预报员分析,今天我市还有降水,明天雨渐歇。”记者娓娓道来,如同邻里闲谈,这样的报道令人感到轻松易读。此外,有的报纸的气象报道采用了广电媒体“说新闻”的形式,以口语化的表现手法,与读者“聊天气”,例如:“说起过元宵,怎么能少得了赏月这项传统活动呢。凑巧的是,今年和去年一样,正月的月亮都是十七圆。其实,农历每个月的十四至十七都有可能出现满月,具体哪一天,就需要根据月球的运行轨道进行推算了。”口语化的报道,也别具亲和力。

追求悦读效果

在泛传播时代,只有吸引眼球,才能实现信息向受众的有效推送。因此,气象报道也要注意形式的包装,追求“悦读”效果。

版式力求养眼。可多采用现代版式,厚题薄文,并通过增加小标题及采用色块、线条等修饰手法,对内容进行分割处理,既吸引眼球,又便于快速阅读。此外,对链接的背景资料用楷体进行区分,配发与气象相关的图片、图表、漫画等,张挂独具特色的气象栏目图标等,对版面均能起到装饰美化的效果。

嫁接其它意象。除了可以配时令风光图片外,还可以嫁接其它意象,给版面增色。像《厦门晚报》的气象版块即与“时尚街拍”栏目、“养生食谱”栏目联袂推出,通过大幅的街头美女图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久而久之,人们在头脑中会形成一种“气象女郎”的联想。《海西晨报》则在气象版块植入“天气宝宝”栏目,采取每期刊发读者提供的萌娃相片,配发虚拟的台词,提醒天气变化等相应注意事项。例如有一期的“天气宝宝”刊登了4个月大的天天小朋友的虚拟台词:“温差这么大,还让不让人愉快地玩耍了呀!”?整个画面充满了喜感。这种做法,一是可以为版面营造吸睛的亮点,婴幼儿惹人喜爱,大家难免会多注意几眼,有利于留住读者的视线,同时也使气象版块多了几分温馨感。二则能够赢得市民的好感,有利于吸引家长们的追捧,相信刊登小宝宝相片的报纸,家庭亲友都会收藏,这对发行有利。

标题力求吸睛。看报看题,题好一半文。气象报道的标题如果能够制作得更俏皮更抢眼,则效果将更佳。因此,编辑记者在气象报道制题上应该下更多的功夫。可以用拟人手法,如《昨日天气真像孩子脸一会儿哭来一会儿笑》;可巧用谐音,如《立夏一到莫气温“立下”》;可化用诗句,如《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可用对比手法,《13℃今日冷飕飕课30℃后天暖洋洋》等。能够寄寓感情的标题(如《太阳公公,我们想你了》),以及富有动感的标题(如《今夜,冷空气摸黑进城》),都能为文章增色加分。■

猜你喜欢
泉州版面气象
泉州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气象树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版面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