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本土“富矿” 烹制“文化大餐”

2015-01-30 17:58□王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富矿衡阳晚报

□王 靖

(衡阳日报社,湖南 衡阳 421001)

对于地市级报纸媒体而言,与大报竞争的利器在于本土新闻优势,但在对本土新闻的挖掘中,很多地市级都市类媒体往往侧重于社会新闻、时政经济新闻、娱乐及体育新闻,本土文化新闻往往处于边缘化位置。

事实上,本土文化新闻也是一座新闻“富矿”,由于本土文化新闻的第一特性并不是新闻性,因此与互联网的关联度较小,新闻同质化概率低,如果挖掘透彻,不仅能丰富自身报道题材,还能极大提升报纸的品位,彰显城市的文化韵味。

近年来,《衡阳晚报》组建了包括文化界专家在内的专业化文化新闻报道团队,不断加大文化新闻的策划力度,使得衡阳本土文化新闻报道精彩纷呈,成为一道道极具眼球效应的美味“文化大餐”。

如何深度挖掘:好策划是灵魂

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由于久远或战乱的原因,很多历史文化停留于传说,并无确凿的文字记载。因此,要把一个地域的地方文化系统地挖掘整理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近年来,为了提升报纸的品位和耐读性,《衡阳晚报》加大了对文化新闻的策划力度,通过一个个策划,分系列举办相应专栏,把本土文化充分挖掘出来。

分系列挖掘——针对衡阳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古街、古码头、古井等物质文化遗产,从2010年开始,《衡阳晚报》策划推出了“寻古衡阳”专栏,对这些留存的古迹逐一进行探访,专栏至今已推出了200多期,该专栏曾获2010年度湖南市州报好专栏奖及中国地市报好专栏三等奖。

除了物质文化遗产外,衡阳还有许多凝结着先辈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13年开始,《衡阳晚报》推出了“寻找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对20多位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系列报道;2014年6月,《衡阳晚报》又策划推出“跨越时空的记忆”12篇,对衡阳湘剧、衡阳祁剧、衡山皮影戏、界牌火灯等非物质文化项目进行系列整理和报道,该系列报道获2014年度湖南省市州好新闻一等奖。

此外,针对衡阳历史名人众多,在《周末》策划推出“石鼓人文”专栏,每期一个整版,对衡阳历史人物进行整理报道,共推出100余篇报道;针对衡阳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策划推出“美味衡阳”专栏,对衡阳特色小吃、地方土特产、名菜等进行报道,推出报道80余篇;针对衡阳独特的方言文化,策划推出“衡阳方言趣谈”专栏,对很多濒临失传的方言进行拯救性整理,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策划书指导——《衡阳晚报》要求每个文化类专栏开办之前,必须经过专家论证,其一,论证专栏有无开办价值;其二,论证有无可持续的报道题材。因此,每个专栏都有详细的策划书,不仅要求制定明确的报道细则,还要求附带详细报道素材,避免专栏常见的“开办之后无疾而终”的尴尬。

从2010年至今,《衡阳晚报》共策划推出本土文化类专栏20余个,并有多个专栏获得国、省、市好专栏奖。

如何保证稿源:组团队是保障

由于经济实力和人才队伍的限制,地市级都市报不可能像大报一样,设立专门的文化报道部门,然而,本土文化新闻要做出深度和新意,又确实需要一支专业团队,否则不可能有稳定稿源,专栏也不可能持续开办下去。

《衡阳晚报》探索“策划项目负责制”,从策划的制定,到团队的组建,到策划的具体实施,再到报道的初审,都由策划人总负责,贯穿始终。对于策划报道团队的组建,策划人可以打破部门限制,从不同部门抽调有实力的记者组成报道小组,分配报道任务。

由于文化类新闻时效性不强,因此,参与报道的记者在做好本职报道工作的前提下,利用周末或其他空余时间进行采访,等成稿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连续推出相关专栏,这样一来,专栏的稿源有了稳定保证,得以持续开办下去。

为了体现报道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衡阳晚报》常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顾问,加入报道团队,全程指导专栏的写作,对专栏所涉及的史料进行把关审核,确保专栏报道的准确性。

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衡阳晚报》策划推出了“红色之旅”系列报道,对衡阳留存的红色遗迹逐一进行报道,为了保证所报道的红色遗迹史料的准确性,《衡阳晚报》聘请衡阳市委党史办的三位专家当顾问,对史料引用的准确性终审把关,该系列报道出炉后,既新锐大气,又事实准确,受到读者的好评。

在“寻古衡阳”、“衡阳老地名的故事”、“寻找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穿越时空的记忆”等名专栏中,《衡阳晚报》均邀请了衡阳市文广新局相关专家及社会知名收藏专家作为报道顾问,一方面提供了大量报道素材,另一方面保证了报道的准确性。

如何吸引眼球:讲故事很重要

在文化新闻的报道中,记者很容易被史料束缚,喜欢大段大段引用史料,这样虽然看似很权威,但可读性却大大降低,因为大部分史料都是文言文,读者阅读起来存在一定障碍。

为了提升文化新闻的可读性,《衡阳晚报》“用做社会新闻的思路做文化报道”,要求记者学习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跳出史料写报道,即史料必须引用,但严禁大段引用,作者应在文章中融入观察细节和个人感悟或见解,为文化报道注入“故事味”和“散文化”,因为带有个人见解、有灵性的文字才是最能吸引读者的文字。

采访“衡阳市六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其他的新闻媒体记者要么把文章写成了一篇简单的游记,要么依照史料,把基地的情况机械介绍就结束了,而《衡阳晚报》的报道则在文章中融入了情感,写了大量有表现力的细节,这些细节,成为了文章中的闪光点。

例如,在《湘西草堂》一文中:“湘西草堂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三百多年了,它依然顽强地蹲守着数百年前的风骨,犹如它的主人。我独行于草堂之中,这座三百多年的老屋有种特有的幽静和空寂,我的鞋后跟与地面相碰时所发出的足音很清晰地回响”。细节烘托了湘西草堂的幽静环境与厚重的文化底蕴。

2015年3月推出的“衡阳老地名的故事”专栏,没有像普通的历史典籍一样,仅仅停留在对老地名来历的机械介绍上,记者一方面通过采访市图书馆及市城建档案馆,多方寻找老地名的老照片,另一方面采访民俗专家和上年纪的老年人,在深度挖掘老地名的历史的同时,展示地方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使文章呈现出厚重感和沧桑感,该专栏推出后,立刻受到读者追捧,称赞“老地名写出了新意境”。

当前,文化建设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也为做大做强本土文化新闻报道提供了新的契机,只要策划精妙,都可以成为一道道极具眼球效应的“文化大餐”。

猜你喜欢
富矿衡阳晚报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抚顺东露天矿提高油页岩富矿回采率的技术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水彩作品选登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以用户驱动的数据新闻产品打捞“汶川记忆”——浅谈澎湃新闻如何挖掘“UGC”富矿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圣诞夜》晚报
中油桃4号在衡阳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这里是一座富矿:长沙市各级关工委基层工作成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