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理念的新闻
——“走转改”活动管窥

2015-01-30 17:58陈思侠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走转改酒泉卡口

□陈思侠

(酒泉日报社,甘肃酒泉735000)

做有理念的新闻
——“走转改”活动管窥

□陈思侠

(酒泉日报社,甘肃酒泉735000)

传统媒体如何实现深度开发、高效利用?这是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三年中,一直盘绕在笔者脑海里的一个问题。随着网络的发达,独家新闻已经式微,一个“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多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统媒体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那么纸媒的深度在哪里?可利用的点又在哪里?

高起点顶层设计关乎新闻作品成败

一篇新闻,高起点的顶层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策划,不仅要有明确的指向,而且要搞清楚所涉事件、人物的逻辑关系。不仅要有可操作的符号,而且要有可书写的记忆点。

好的新闻策划、好的新闻稿件,这需要内容来决定。内容为王,这个理念至今很少能在媒体中树立起来,尤其是在地市这一级的党报中。为什么?一是从业者观念的陈旧,已经不适应“现在进行时”的需要;二是受外界影响的干扰比较大,新闻的自主意识基本丧失。

针对这些问题,在《酒泉日报》专题组成立后,首先把新闻策划放在了第一位。同样的题材,以内容为主,可以选择独家视角、进行独家分析和解读。这样,就能够体现出做新闻的理念。比如在做系列报道《来自全市重大项目的报道》上,过去记者会找大量的相关材料来作报道。这种新闻稿件中,领导讲话多,企业汇报多,偶尔会有一两个例子做点缀。读者看了后,感觉味同嚼蜡。

怎么破解这个难题?我们采用了“核心提示+新闻故事+相关链接+图片”的报道方式。这不仅仅是一次报道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对新闻文本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核心提示,用几十字或百余字,把重大项目的重要性、关键点、引领意义说清楚;新闻故事根据现场采访的大量素材,找准新闻眼,或讲述建设者的无私奉献,或讲述技术人员攻坚难题,或讲述决策者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通过他们的真情和记者的汗水,一个个新闻故事都有了温度和色彩,成了吸引读者读下去的、吸引眼球的“闪光点”,而同时对于一篇报道,则显示了内容为王的理念;相关链接部分,是过去记者们抄文件、抄材料的部分,现在把它压缩到几十字或百余字,仅仅能说明一个项目整体的数据和进度足矣。

在“做精一产”这个系列里,策划上,采用访谈+观点+现场的模式,也是摒弃了过去记者下基层找材料、抄材料的现象,而是通过与基层干部的交谈、听基层干部的观点、现场耳闻目睹一产发展的现状、成果,以及老百姓的反映等,让“做精一产”的每一篇报道都立足在充分的实事之上。

事半功倍,高起点顶层设计的策划搞好了,下基层就能“下深”,问题就能“挖深”,主题就能“纵深”。

在百姓中间寻找有血有肉的故事

新闻怎么才能做的好看?在“走转改”活动中,笔者有两点体会:一是抓“活鱼”,二是找细节。

抓“活鱼”,就是要求记者主动出击,在一线寻找新闻线索,在新闻现场践行“走转改”的要求,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材料。

《鸭子变天鹅》这篇通讯,就是笔者抓到的一条“活鱼”。笔者从设施葡萄种植户付宗鹏“天鹅变成了鸭子”这则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八卦事件入手,搅活了他的故事。接下来,再给读者慢慢道来付宗鹏开始温棚种植的故事。这期间,他通过参加林果技术培训,赴外地学习栽培技术,硬是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现在,他还要将“鸭子变回天鹅”。

但是此鸭非彼鸭,付宗鹏的鸭子是,盛果期一座棚每年至少能卖2万元的10多年京秀、87—1品种的葡萄,这些品种被他“一刀毙命”。他要变的天鹅是无核白鸡心、维多利亚两个新品种葡萄,优良品种加上科技支持,这两个品种市场供不应求,前景看好。

新闻细节是新闻中最微小、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事实。做到这一点的记者,是始终坚持在“在路上”与“在现场”。这样,新闻就会因其泥土香、因其百姓情,也因记者的汗水味,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2011年6月,碧波公司董事长何延忠,开始酝酿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工程。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敦煌绿洲西南,与库木塔格沙漠相接处的“沙漠长城”和“沙漠都江堰”。

人物通讯《何延忠:一个人的敦煌防线》,如果不到现场,就没有新闻线索。如果不亲临现场,也就感受不到工程的浩大,感受不到主人公何延忠“敦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人生梦想都在这里”的境界。

类似的这些新闻,每一篇都传递着群众的殷切期盼,展现了群众的实际生活,真实、客观、鲜活,构成了体察民情、反映民生的意图。

用精品意识做最好的新闻

在“走转改”活动中,笔者坚持不到一线不报道,不到现场不写稿,用心读懂酒泉的乡村、企业和创业者,用真诚、思辨和审慎的态度报道每一个新闻事件和人物,遵循客观、平衡、公正的新闻职业精神。

在保护敦煌绿洲这个专题报道中,笔者历时一个月时间,对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环境等展开了一线调查。先后以长篇通讯《拯救敦煌绿洲——敦煌生态保护纪实》、评论员文章《敦煌不可能变成第二个楼兰》等连续刊出,由于新闻深入挖掘新鲜故事、感人事迹,推出了一批基层原汁原味、鲜活生动的精品佳作,引起了广大读者对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治理保护的关注。

《甘肃报刊审读》这样点评了这篇纪实:保护敦煌生态作了一篇有深度有分量的大文章,8月份记者抓住国务院批准“敦煌生态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的有利时机,做了一系列扎实的报道。讲敦煌生态危机,不遮遮掩掩,实话实说,这些振聋发聩的声音,提醒人们保卫敦煌生态已经刻不容缓,“决不让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的疾呼也显得实实在在。

记者在后期写作上,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否则就会大打折扣。一篇新闻稿能写好,必须思路对头、方法得当、作风扎实,这就接上了“地气”,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种种新颖的写法,犹如清风扑面,又带着深厚的感情来贴近群众。

在采访《卡口的故事》(上下篇)中,笔者在没有一棵绿树、没有地表水的柳园、长草沟公安检查站前后采访了三次。柳园公安检查站是全国网上追逃最多的卡口,故事多,成效大,而且有全省最优秀的人民警察典型徐执郡,做新闻就有很好的看点;长草沟公安检查站也有抓获的逃犯,但是相比之下,事例少,没有树过典型,要做好看的新闻就有点难度。笔者在审读、修改稿件时,为了“平衡”上下篇,将长草沟增强了可读性,每一节增添了哈萨克族民谚,既紧贴内容,又体现地域特色。这样,上篇柳园卡口故事性强,下篇长草沟卡口可读性强。

开展“走转改”让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从脚板下发现新闻、蹲下去体验生活,获得了很好的收益。因而接地气才能涌灵气,“走转改”活动,加强了新闻的吸引力,改变了文风,增强了亲和力。

猜你喜欢
走转改酒泉卡口
酒泉云计算大数据中心
L卡口“马拉松”联盟的前世今生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酒泉肃州区甜菊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故事细节语言
高速公路车道高清卡口系统实施方案
基于高清卡口识别的高速公路长隧道安全比对系统
RFID与高清卡口技术在广东联网收费的应用
飞天之都 美玉之城——中国酒泉
酒泉旅游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