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中数字巧用十法

2015-01-30 17:58王鸿艳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江城稿件数字

□ 王鸿艳

(江城日报社,吉林 吉林 132002)

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经济报道中,数字常常是难以缺少的。很难想象,离开了数字,经济报道能够独立存在。在有些新闻中,一个数字非常重要,如果省略了它,或只是匆匆带过,整个新闻的力量都会减弱。

然而,与如此重要性不相称的是,目前数字在一些新闻作品中用得过多、过滥,严重影响了稿件的可读性。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把数字的使用变成了报流水账,在一篇成果报道中一口气列出十几个数字,即便读者十分认真,一时也是难以对得上号的。

所以,在采写实践中,学会运用数字,最基本的就是要去掉那些无关紧要的数字。总起来说,有十个值得注意的方面,需要把握。

一、努力让这些数字多一些形象、少一些抽象——如果数字的具体信息不是很重要,就把它变成概数,以形成总体印象,增加稿件的口语化和亲切感。“260万元”要比“2611423元”简单清楚得多,“八成”比“80%”更上口。某某事物“增长了36.7%”,优秀的记者可能会说“增长幅度超过了三分之一”;要是“增长了98%”,他可能会说“几乎翻番”。这种简单、形象的数字表达方式,读者比较容易接受。

二、比较尺寸的大小和数字的多少——它在美国新闻教学案例及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官方可能宣布森林大火烧毁了超过500平方英里的植被,这对报道者意味着什么?对读者呢?美国成熟记者的做法是,把已知的和未知的数字做比较。尽管人们不知道所在地区的土地面积有多大,但起码有个大致的概念。当加利福尼亚的读者,从记者的稿件中得知被烧毁的森林面积有4个旧金山那么大时,他们对火灾造成的影响理解就会更清晰。

《江城日报》2006年刊发的《吉化五年节水可供一座城》也很说明问题。记者把在采访中得来的“吉化在过去5年中通过淘汰落后装置和技术改造节约新鲜水1.43亿吨”这一庞大的、“到底是多少”的数字,转换成它“可供应一座中等城市”,十分便于读者理解这1.43亿吨的节水量是个什么概念。

三、用频率、用比率来代替庞大的数字——2002年6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在第3版的《战胜饥饿在行动》一稿对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文章这样处理数字:“目前,全世界每天因饥饿死亡的人达2.4万,相当于每4秒中有一个饿死”。报道将每天的死亡人数换算成死亡频率,更加突出其死亡人数之多,也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和认知其情势的严重。西方其他一些国家的记者对此运用更是炉火纯青。他们不说“在58013261名司机中,有14654231人驾驶的是进口车”,而是简单地告诉读者“平均4名司机中,就有1人驾驶进口车”。

四、以一推十,以小推大,延伸出一个较大的全景数字——比如,一个小的新产品的开发,单项的增加值也就是几千元,但一经过“乘”的计算,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便可以获得巨大的效益,马上就能把新闻的意义显现出来。前些年,新华社播发的《每家换一个坐便器每月可节水4.9亿吨》一稿,就是将一个新技术、新产品如果得到推广同有可能产生的全国效益联系在了一起,进而突出了更换坐便器在更大范围内的意义:“如果每个家庭把坐便器或淋浴器换成节水产品,全国城市每月可望节水4.9亿吨。”再比如,一家加压气化厂用劣质煤为原料生产煤气,可以“日产煤气54万立方米”。这个数字再向前推移一步,“投产后将使本市居民生活煤气化率达到90%左右。”这就与读者接近了。

五、用柱形图、饼状图、点状图或表格对数字进行直观化处理——近年来,新华社、《法制晚报》等媒体以列表或图示的方法制作出很多清晰、直观的新闻。特别是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江城日报》推出了系列报道“辉煌60年·江城颂”专栏,逐一报道吉林市60年来工业、投资、外贸、住房等领域的发展成就,涉及很多数字。为了直观反映发展成就,《江城日报》要求记者不仅成文时要恰当运用数字,还要把数字专门提出来交由制作人员制成数学中广泛使用的柱形图,和文字稿一起刊发。这不仅活化了报纸版面,还起到了一目了然的传播效果,也为记者免去了稿件中数字纠缠、文笔生硬的苦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评。

六、用反差、对比、强调、趋向等,表示数字的特殊效果——2004年,《南方都市报》将地铁负债77%降到35%做到引题中就让数字发挥了趋向作用,而获得过全国新闻大奖的《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5万公斤鲜牛奶倒进农田》则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七、将抽象的东西数字化——大家都说联合国的会议多,文件多,但到底有多多,恐怕没人能说清。法新社1982年发出的一条电讯稿对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27万这个数字就把抽象的东西数字化了,利用数字特有的功能给人以震撼。

八、以人带数,把数字放到直接引语中去——新闻是人的活动的报道。而目前很多新闻不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见数不人、见事不见人,缺少对新闻事件中相关人的话的直接引用。所以,在写一些工作报道时,不妨将数字嵌入人在一定场合的直接引语中,这样既报道了数字也报道了人,还能为稿件的活化带来很大的起色。

九、借文学修辞手法活用数字——数字之于修辞有着重要作用,用得巧妙,诗句文章可平添许多韵味,化平淡为神奇。新闻尽管不是纯文学,但也可借文学活用数字之法,活化新闻中的数字,特别是活化新闻标题。此种方法主要有对仗、反复等修辞方式。国人自古写文章就讲究这些,读者也愿意接受。对仗工整巧妙,反复强调咏叹,能够令人回味无穷。北京颐和园知春堂的一幅对联就这样用数字,“七宝栏杆千岁石,十洲烟景四时花”。多年来,我们的大量新闻也这样做标题,如“张翔领衔4名老将上榜 中国队信心十足冲击奥运”,“百幅真迹百家荟萃 百载难逢”,等等,也都是因为成功借用了文学中的一些修辞手法而让数字对整篇新闻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数字运用要真实、准确——活用数字的方法很多,成功的案例也很多。不过所有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恰当取舍的基础之上。标准两个,一是数字的重要程度,二是数字的利益关切程度。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巧用数字至少要保证真实、准确。准确要求使用的数字比例单位要科学,不闹笑话,如运用数字时不能使用“降低了几倍”,而应用“降低了百分之几”或“减少了几成”。

猜你喜欢
江城稿件数字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施江城 黔阳古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江城
大型原创黄梅戏《江城飞絮》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