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采访中的几种心理效应

2015-01-30 17:58令文慧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首因效应采访者对象

□ 令文慧

(天水日报社,甘肃 天水 741000)

新闻采访报道中的心理效应,是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状态的一种规律性、动态化的反应,它的产生不仅与刺激物(即新闻采访报道中的各要素,如媒介内容等)的特点相关,也与传播者和受众的个性特征、认知能力、情绪水平等因素密不可分,它具有固着性、驱动性和传染性等特征。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适当了解新闻采访对象易出现的心理效应,不仅有助于记者的成功采访,也有利于新闻记者提高自身的采访技巧和专业素养。一些新闻界的专业人士认为,优秀的记者加上良好的采访对象即等于成功的采访。通常情况下,对于采访对象来说,记者往往是一种突然闯入的因素,或多或少会影响与改变采访对象的原有心理状态与活动方式,甚至打破其心理平衡态势。因此,在新闻采访中要摸索出几种心理效应规律,这样有助于提高自身的采访技巧和专业素养。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叫“最初效应”,也即日常所说的“第一印象”。心理学的解释是:它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人们初次相遇,总要首先观察对方的衣着、相貌、举止以及其他可察觉到的动作反应,然后根据观察到的印象对对方作出一个初步的评价。虽然第一印象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有限的、表面的观察资料所得出来的,但由于它的新异性和鲜明的情绪色彩,却能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在研究中发现,第一印象的作用不仅强烈而且持久。美国学者伦纳德·曾宁博士在他所著的《接触:头四分钟》一书中指出,交接新认识的人时,头四分钟至关重要。为了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他认为交接新朋友时,起码要高度集中精神四分钟,而不应一面与对方交谈,一面东张西望,或另有所思,或不断匆匆改变话题,致使对方不悦。

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进行第一印象的管理。有经验的记者十分重视自己在采访对象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从仪表服饰、态度表情到第一句话,都做精心的设计和妥贴的安排,以求赢得对方好感。著名记者萧乾对此颇有体会,他说:“做记者要适当注意仪表,要衣着整齐。”

有家报纸的记者曾因对“首因效应”缺乏必要的认识,采访连连碰壁。他受命去采访某高校一知名学者,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图书馆阅览室找到该学者。记者不顾阅览室安静的环境,十分兴奋地与学者高声寒喧,迫不及待地表明来意,对方连连皱眉,他也没察觉。学者当即表示“没空”,并婉言拒绝这位记者后来的多次约见。这次采访的失败,缘于记者给对方留下了极不好的第一印象。

自己人效应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与自己想法趋同的统称为自己人,这种趋同关系体现在地域、人文、情感等联系中,这种联系可以是利益、情感、性格等,也可以是彼此同处某一个发展阶段或某一个利益共同体中。自己人效应在采访中的体现形式是采访者与受访人的观点相一致,受访人能够认同采访者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应建立起“自己人效应”的心理效应关系,这就要求在采访过程中将采访对象视为朋友,要平易近人。“酒逢知己千杯少”,这是“自己人效应”最通俗化的注释。在多数采访场合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应建立起“自己人效应”的心理效应关系。记者与采访对象谈话中,应努力寻找共同语言,即共同感兴趣的事物、共同的观点与情感等。这样,心理上共鸣,双方产生好感与亲近感,心理距离大大缩短,“自己人效应”就显著了。

笔者有一年春天访问过甘谷县的一位养殖专业户。在县政府招待所谈话时,他显得拘束怯场,而后来笔者随他到养殖场时,他马上活跃起来,滔滔不绝地谈党的富民政策好与先进的养殖技术等。显然,陌生的环境使缺乏社会经验的农民情绪不稳定,而熟悉、亲切的环境使采访对象重新恢复了心理平衡。

采访是记者了解事实经过与真相,收集新闻素材的主要途径,目的性很强。因此,不允许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出现冷漠对峙的场面,也不允许谈话东拉西扯,漫无边际,离题甚远。这就要求记者在交谈时善于调节采访对象的情绪。当采访对象谈兴甚浓、滔滔不绝时,记者要不时地目视对方一下,并择要而记,并点头应声表示赞同或关注。当采访对象谈兴冷淡,答话不多或回答已完成时,记者要及时转换话题。当采访对象话题偏离采访要求甚远时,记者要有耐心,思索一下对方讲的是否有道理,内容是否有新闻价值,也许会提供新闻线索。如果确认无新闻价值,再设法引导对方回到正题上来。如果采访对象有种种原因,显得焦躁不安,不能久谈,记者应适可而止,不必勉强硬谈,以后再找机会采访,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所需材料。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指的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在采访时,因采访者个人的微小失误而造成访谈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一个不恰当的称呼、一套不合理的着装都会对受访人的心理造成影响。举例来说:笔者有一次去市公安局采访一位副局长,在交谈之初,笔者与受访人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但在采访过程中,笔者问了一些采访以外的问题,使接受采访的副局长陷入尴尬境地,脸上多少有点局促,如果是经验丰富的采访者,就会马上转换话题,避免在如此尴尬的问题上做过多的纠缠,但因笔者刚刚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经验不足,接着又问了下去,这位副局长的反应立即强烈起来,在批评了笔者几句后,以公务繁忙为由拒绝了笔者的采访,导致采访未能成功。

爬楼梯效应

当采访者有事请求受访人时,如刚开始就将要求制定的过高,就会使得受访人反感,从而遭拒。但假使将要求制定的低一些,当受访人同意后,再适当加量,这样就很容易达成目的,这种心理现象就像爬楼梯一样,应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大多数人都愿意塑造自身形象,使自己显得更加高大伟岸,采访者就应利用受访人的这一心理,先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当受访人同意后,在其内心深处就会形成一种自我满足感,然后采访者再就逐步加量。如果要求本身并不会对受访人造成直接损害,通常情况下,他们为维护前期建立起来的形象,都会选择再次接受。但是如果受访者一开始就不能诱导受访人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那么后续工作也必将越做越难。

总之,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如果能够了解掌握采访对象的一些常见的心理效应,并使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加以应对,对顺利完成采访是很有帮助的。

猜你喜欢
首因效应采访者对象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茁壮生长》:阿里安娜·赫芬顿的成功人生学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思考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