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微处预防差错

2015-01-30 17:58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细微处大娘差错

□ 肖 勇

(郴州日报社,湖南 郴州 423000)

办报纸,或多或少会出现差错,这确实是很难避免的。一些办报人也以“无错不成报”来自嘲。但是,从细微处预防差错的发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的发生。在平时的采编校实践中,笔者觉得有一些细微的地方需要引起重视,以预防差错发生。

采编环节要注意的细微处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们的每一个记者编辑都知道新闻真实的重要性。但是从具体操作层面,我们记者编辑更应该明白要在哪些细微处下功夫,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差错发生。

从记者采写方面来说,首先记者采写新闻要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要采写新闻的第一手素材,不能人云亦云。例如,在郴州四清湖抗洪抢险时,郴州市城区的有些人就谣传说四清湖快被冲垮了。于是就有人就把这些谣传当成第一素材,采访了,是市民们说的啊。当时,笔者在四清湖大坝上采写新闻,值夜班领导电话求证这一传言的真伪。我说,我就在四清湖大坝上,据抢险指挥部介绍,大坝没有垮塌的危险。个别记者在个别稿件的处理上,有拿来通讯员的稿件就用的情况,没到新闻现场,往往是电话沟通一下,而且沟通也不仔细,就容易出现差错。比如,我看到一篇记者的稿件,前面一直没有写这位大娘姓什么,只是写大娘的儿子姓郭,突然在后面中出现了这位大娘也姓郭,显得有些突然。一问记者,没去现场采访,不知道这位大娘姓什么。最后一核实,那位大娘不姓郭。

在采写或是编发批评性或是有重大影响的稿件,我们的编辑记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谨慎的,但是对一些带有表扬性质的报道,我们在采写、编发新闻时,相对就宽松一些,有些记者就听信新闻当事人单方面提供的信息。例如,有记者写一些人捐款助人的情况,单方面采用了受助方面的信息,结果却是别人没捐那么多的款啊。

一些年轻的记者有一个比较常现的问题是,到了新闻现场,记者也拿到了材料,但是一些比较专业的名称,我们的一些记者往往照抄。你问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材料上是这样的。我们写报道,记者要理解透所写内容,而且要以群众能懂的语言写出来。如果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在新闻具体要素上,要特别仔细,时间、地点、人物、何时、何因等要写得清清楚楚,一些记者尤其是在写人名时,存在写同音字、写颠倒的现象,这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在编辑环节上,要有敢于怀疑的精神,对于一些已经通过上级部门审核的稿件要敢于提出疑问。对一些有疑问的情况,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直至消除疑问为止。

在记者与编辑的衔接上,需要更加紧密一些。有时候会存在衔接“断档”的情况,例如,有时记者稿件传到邮箱了,由于邮箱可能会存在延迟现象,而耽误了夜班审稿进程。

排版环节要注意的细微处

做版环节首先是我们的排版人员喜欢调用以前版面来做蓝本,然后采用“剪贴-复制-替换”的方法来进行。这很容易出差错,原因就在于有时替换不成功,这种情况有时是很难发现的。我一次做理论版,排版人员标题没替换成功,出错之后,当时我很奇怪,这标题我根本就没做改动怎么会错呢?有了这一次教训,我特意跟排版人员说,不要调用以前的版,要从空白版做起,而且我自己也看得更仔细了。有一次,白天做完的版,后来我在晚班时瞄了一眼,发现突然出现了一个并不相干的栏目,我问这个栏目是怎么出现的?排版人员说,是调用上期的,以为跟上期的一样,需要用这个栏目。所以我觉得排版环节要注意的第一个细微点,就是排版人员应该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第一件事就是调一个空白版,且不要想当然地加东西。而调用以前版本的情况,现在做版还经常在用,这为可能出错留下了一个隐患。

做版环节要注意的第二个细微点,就是把报纸的“天头地脚”填好,决不能留到下一个环节,有必要规定一定要在某个时间节点之前完成这一事项。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到值班领导签字了,日期还是错的。

做版环节要注意的第三个细微点,照片与说明有时存在脱节的现象。这就要严格执行流程,做到照片与说明同时走采编流程。

做版环节要注意的第四个细微点,就是改稿要尽量在走流程时更仔细一点,尽量在版面上少改动一点。在版面上改动得很多很繁琐,出错的机会也就越多,尤其是一些可不改动的地方,就尽量少改。

校对环节要注意的细微处

校对环节首先是不要等做版时再来校对,但校对版面多、校对人员较少,这又是一个矛盾。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应首先保重点,那就是一、二版在编辑看稿时,校对人员也应先走流程,编辑、校对交替看一、二版的稿件。其次,是关于严格校对程序的问题。未经编稿流程,所有校对出来的问题,包括标点符号,至少都应报值班主任、甚至值班总编辑,不能是到编辑即止。这是显得麻烦了一点,但却比较有效。这能有效地沟通、预防差错的再次发生。现在,《郴州日报》都是一、二、三审走完流程之后再来校对,从权限设置上来说,校对和编辑是无权擅自改定已经三审看过的稿件的。再次,目前,发纸小样时,一般是值班总编辑、值班主任、值班编辑每一份。所以,我建议校对人员也应拿一份报纸小样回家。我有好几次都是回家后,拿出小样再一看,就看出了一些差错。

当然,从细微处更有效地预防差错的发生,更加需要我们做有心人,在工作中去仔细查找。还有,就是要从每一次差错中分析原因,查找产生问题的根源,拿出能有效解决类似问题的管用的具体办法。■

猜你喜欢
细微处大娘差错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新阅读环境下报纸差错的有效防范对策
爱在点滴细微处
王大娘钉缸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推销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于细微处“展示”魅力——“Show. Don’t tell”在高中英语记叙文写作课中的运用
好媳妇有眼力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