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更丰富的评论表达
——以《秦皇岛晚报》为例

2015-01-30 17:58江虹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晚报秦皇岛版面

□江虹

(秦皇岛晚报,河北秦皇岛066000)

探索更丰富的评论表达
——以《秦皇岛晚报》为例

□江虹

(秦皇岛晚报,河北秦皇岛066000)

1997年鄢烈山在《南方周末》主持“时事纵横”版,1999年李方在《中国青年报》主持“青年话题”版,可谓领报纸评论“风气之先”。近20载时光流逝,评论版已成为主流媒体之必需。从“风气之先”,到遍地开花,新闻评论无论是写作主体、议题范围,还是角度选择都有了很明显的发展变化,对评论表达形式的探索也成为评论编辑的一种创新自觉。

同时,突破传统的文本束缚,借助文字之外的其他形式手段,让新闻评论“更有趣”,从而更有效率的传播,不仅是媒体人之孜孜以求,也是新闻竞争的客观要求。本文结合笔者所在的《秦皇岛晚报》几种评论表达形式的尝试,谈谈地市级纸媒评论版的建设。

读者拍图,激活评论版面

传统的评论通常更注重文字表达的逻辑和效率,鲜明的观点,严谨的说理,乃是评论的灵魂,但放到版面上,整版楷体文字总有沉重之感,用恰当的图片来调整视觉效果,灵动版面的做法已成为共识。在这一基础上,《秦皇岛晚报》评论版除沿用常规的时事漫画之外,引入了“读者自拍自评”的“图评”形式。

例如:读者拍了夏晚的灯光下,一老年人寂寞地坐在汽车与汽车之间的一处空地上,为晚归的孩子占停车位,因为一旦她离开,孩子回来就没地方停车。这位读者为图片配了简短的评论。从图与评中可读到很多——父母心之可怜、应对骤增的汽车,社区规划和管理的滞后、人们急切进入汽车时代的负效应等,一图一评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也引发了读者多维度的思索和讨论。

新颖的形式激发了读者参与的兴趣,“图评”来稿中涉及了城市管理和建设、文明素养、环境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和要求较高的评论文章相比,“图评”的门槛是低的,很多读者用手机拍的图片也能有很好的效果,图评身边事,事关你我他,这些略显粗糙但鲜活生动的图片,不求文采斐然,但要观点鲜明的短评,让四平八稳的评论版活跃不少,也契合了《秦皇岛晚报》评论版“大嘴小嘴都说话”的定位。

网民热言让新媒体反哺报纸

对于网络言论的吸纳和关注,已成为各家纸媒的自觉行动。比如《新京报》的“微言大义”栏目,通过@一些观点鲜明,思想深刻的微博,评说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打破了传统评论论点论据论证的老套路,对于读者熟知的事实直接亮观点,140字以内解决问题,短而耐读。对于吸引网民参与评论版的言说,《秦皇岛晚报》也做过多种尝试,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是开设专栏,评论版编辑作为专栏主持人,在报纸微信公众号的“晚报社区”发布话题,吸引网友讨论,从中梳理出有质量的观点,主持人也会在栏目中亮出自己的观点,经过编辑整理,发布在第二天的评论版上。

话题的选择围绕当下的热点新闻事件,或者市民关心的公共话题,以事说理,避免空谈。

例如:2015年3月的一期讨论主题为《无聊话题为何受热捧?》,由头是:“春节已过,社交网络上已经不再开玩笑讨论今年到底是山羊年、绵羊年还是羚羊年了。他们在为一条裙子的颜色吵得不可开交,和一个没有文字,甚至连发音都搞不太清楚的拟声词——‘duang’。”

话题发布之后,网友在讨论中吐槽了自己参与的各种无聊话题,明星离婚,名人出轨,跳骂国人素质,还有各种测试,星座占卜等。有人说娱乐而已,不必较真,也有人表示网络空间泥沙俱下很正常,网上骂架图痛快。但更多的网友表达了对充斥于网络的泡沫话题的反思,“除了浪费了时间,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都没得到”。栏目主持人在刊发的话题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当公共舆论空间被泡沫议题主宰,其实也是一种舆论生态的恶化。身在其中的你我,应保持清醒和必要的警惕,避免在热闹喧嚣中,回避了对更有价值问题的关注。

栏目主持人在版面上以漫画头像的形式出现,语言轻快简洁,读者参与主要通过微博微信,设置此专栏的初衷,除了报网互动,网络内容反哺报纸版面之外,更深一层是愿受众和年轻的编辑一起能够从身边的“小事”谈起,学会表达与判断,从中厘清判断的标准,拓延公共讨论的空间,增长相互的宽容和理性,寻找公共治理的力量——这也是《秦皇岛晚报》所有评论版都遵循的理念。

记者眼,以随笔形式让评论版由静变动

“评论记者”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赵振宇教授提出的一种评论工作机制,主旨就是把评论员从电脑前“赶到”新闻现场,通过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评论写作,让评论有底气,接地气。这一做法,其实在发达国家早已相当普遍,但在国内媒体中,此种实践尚未普及。

自2013年起,《秦皇岛晚报》在评论版中推出“记者眼”栏目,从新闻背后的故事入手,表达“事件观”,让一线记者成为评论写作的主体。作为新闻事件的采访者甚至亲历者,有评论素养的记者能写得相当出彩。当然,这里并不想过多讨论评论写作主体的拓展,而是想讲述一下,这一栏目在丰富评论形式上的努力突破。

评论编辑会和正在采访有评论价值的新闻事件的记者保持联系并充分交流,比如了解哪些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在新闻报道中并未呈现和不方便呈现的,能否引起记者的思索和读者的共鸣?然后约记者提供新闻背后的故事,由故事最终提出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观点。“不要为了说理而说理,在故事的讲述中让观点自然流露”——编辑往往会给记者提出这样的约稿要求。

例如一位记者写了一篇《某某同志出门了》,讲述一次接市民投诉后,记者采访到有关部门遇到的推诿扯皮和漠然,文中尖锐地指出,“出门”只不过是其糊弄老百姓的幌子,这正是官僚主义作风的一种体现。此篇刊出,纪检部门立即查处了相关责任人,读者投诉的问题也得到了重视。

和传统的评论相比,“记者眼”看起来不那么像评论,而更像是“评论员随笔”。但其扑面而来的现场感,不生硬的观点表达,确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让沉静的思考有了生命力。

当然,作为评论编辑,笔者始终认为评论的力量最终要靠深刻而独到的观点,过份追求形式而忽略了评论内核的质量是我们应警惕的。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好的内容,新鲜而深刻的思想,永远都是新闻评论应不断追求的!我们苦心尝试的形式变化,也不过是为了更生动的说理,最终获得受众者的认同。

参考资料:

1.李文凯编辑、剪辑《热言时代(南方都市报时评精选)》

2.曹林著《时评写作十讲》

3.马少华著《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

猜你喜欢
晚报秦皇岛版面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2019《中华诗词》第16届秦皇岛·金秋笔会在秦皇岛举行
《圣诞夜》晚报
孙婷婷
版面撷英
版面“三评”看得失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