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外地重要新闻链上“本土”
——以《湘潭晚报》关于奉孝同的活动策划报道为例

2015-01-30 17:58李浩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韶山湘潭晚报

□李浩

(湘潭日报社,湖南湘潭411104)

如何将外地重要新闻链上“本土”
——以《湘潭晚报》关于奉孝同的活动策划报道为例

□李浩

(湘潭日报社,湖南湘潭411104)

新闻本土化是有效拓宽地市报新闻来源渠道,丰富新闻内容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湖南省《湘潭晚报》的一次活动策划为例,简要论述了地市报媒实现将外地重要新闻本土化的具体路径。

地市报新闻本土化

新闻来源渠道狭窄是地市报发展的瓶颈之一,而新闻本土化是有效拓宽地市报新闻来源渠道,丰富新闻内容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地市报纸都是采取本土化的新闻信息发布模式,以当地新闻服务当地受众为特征。但新闻的本土化并不仅仅局限于地域概念,广泛地讲,也可以是一个文化概念,即集文化特征、风土人情、历史空间和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等等于一身。因此,地市报做本土新闻也并非是局限于本行政区域范围之内的事,域外诸多有价值的新闻,若能细心发现,巧妙运作,亦可成为很好的本土新闻,为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外地的诸多信息中,哪些可以本土化?又该如何操作呢?这是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往有将全国性新闻进行本地化处理的,也有的借用外地题材进行本地采访,还有参与到一件与本地有关的外地重大新闻事件中的。总体而言,针对外来信息的取舍标准,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在文化上或心理上要与本地受众相亲近;二是在地理位置上与本地相近;三是外地信息与本土民众拥有“利益共同点”,即与本地受众的切身利益具有一定相关性。这里以湖南省《湘潭晚报》的一则采访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找准题材,捕捉与本地的各种关联

2012年11月,湖南省一省级媒体率先报道了娄底市新化县一位82岁的毛主席原警卫兵奉孝同,隐居深山劳作54年,该新闻一出,迅速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人们不由惊叹,一位毛主席身边的优秀警卫兵竟只为遵守毛主席的嘱托,在深山老林中默默无闻,辛勤劳作半世纪,清苦一生无怨无悔。新闻故事非常感人,虽然发生200公里以外毗邻的地级市——娄底,可是作为毛主席家乡的媒体——《湘潭晚报》却觉得应该从中做些什么,以将该新闻“本土化”。从新闻报道中,我们了解到老人在垂暮之年有个心愿——“想去韶山看看毛泽东故居,去北京看看毛主席纪念堂”。

“既然老人有来韶山的想法,那么,作为毛主席的家乡人,为何不能邀请老人来访呢?”以此为思路,《湘潭晚报》立即展开行动,拟定策划一次“毛主席家乡人邀请毛主席警卫兵访韶山”的活动。

注重时效,赶在第一时间“落地”

策划定稿后,《湘潭晚报》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前往奉孝同老人的家乡新化,当面向奉老表达主席家乡人邀请他访韶山的想法。作为第一个外地媒体来访看望且表示请他去毛主席家乡,奉孝同老人及其家人欣然接受,倍受感动,但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身体需要调养等原因,老人访韶山的时间待定。

回到湘潭后,《湘潭晚报》总编辑亲自前往韶山接洽相关事宜,安排落实奉老一行参观韶山的行程及食宿等问题,做好迎接准备。

做出特色,体现本土味道

数日后,奉孝同老人的家人通知《湘潭晚报》,他们将于12月18日前往韶山参观,行程为两天。为预热奉孝同老人访韶山的行程,12月17日,《湘潭晚报》在“头条纵深”版面重点刊发奉孝同老人的故事新闻;18日,在同样的版面刊发奉孝同老人将于当日访韶山。为体现毛主席家乡人的诚意,且深入参与此次新闻事件中,湘潭日报社派出数名记者清晨赶往新化,全程记录奉孝同老人的参访过程,掌握一手资料。

奉孝同老人在韶山的第一天晚上,《湘潭晚报》联系安排了韶山当地的一些知名人士与奉老见面,如中共十八大代表毛雨时、“毛家饭店”创始人汤瑞仁等。19日,在奉孝同老人离别韶山之日,湘潭日报社赠送了奉孝同老人一尊“毛主席铜像”,老人非常激动,称“以后天天可以看到主席了”。从12月17日至20日,《湘潭晚报》连续用了4个头版头条,长篇幅大版面重点报道了奉孝同老人的故事及其参观韶山的前后,起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不少企业纷纷表示愿意资助奉孝同老人圆北京梦。

整个事件中,《湘潭晚报》进行了深入地参与报道,为12月26日的毛泽东诞辰祭日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舆论预热效果。故事的主人公虽然身处异地,可是他对毛主席的仰慕之情与湘潭人的毛主席情结紧密联系,在心理上存在接近点,从地理上又十分相近,从而使得“毛主席家乡人邀请毛主席警卫兵访韶山”的活动策划具备了较强的操作性。

“落地”外地重要新闻的启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盛行,报纸媒体也已呈现开放态势,“落地”外地新闻不仅可以丰富本地新闻资源,更有利于提升报媒的外界形象及竞争力。通过分析《湘潭晚报》关于奉孝同老人的活动策划报道,从中可获得三点启示:

一是面对数量庞大、内容繁杂的“云新闻”,新闻从业者在辨别与选择外地新闻“落地”时,需要时刻保持一颗敏锐的心。不管是记者、编辑还是主管领导,都应具有强烈的新闻意识,对新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即要及时、准确地从新闻中发现新闻,用新闻的眼光看新闻,用新闻的耳朵听新闻。

二是在新闻本土化的过程之中,不仅需要进行目标明确、内容翔实、照顾周全的活动策划,而且还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新闻活动的策划要付诸实践,首先需要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全盘考虑,以利于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行动指挥不仅反映出管理者政治的导向与立意的高度,而且还体现出管理者的能力与素质,而执行力则直接影响着新闻策划的结果和效果。在新闻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如果出现执行偏差,则会导致新闻活动偏离之前设定的行动步骤与轨道,最终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新闻单位各层级、各部门与其他相关单位进行良好顺畅地沟通与协调,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及时、适当、有效地调整,以达到手脑并用,一气呵成的效果。

三是外地新闻不仅要“落地”,更要“生花”。随着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寻找“新闻空白”,追求完全创新的独家新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而将外地新闻本土化成为地市报媒的重要选择。但是,在通过积极寻找关联点、契合点等捕捉到适合本土化的新闻后,不应当只是简单地移花接木,改变人物,交换地点。而应该在遵循新闻工作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本土实际,使其水土相服,通过找到新闻支撑点,创新思维,精心策划,立体报道,“做活”新闻,使得外地新闻真实地为我所用。

(本栏编辑:朱可江)

猜你喜欢
韶山湘潭晚报
韶山山歌的传承语境探究
湘潭:天生C位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圣诞夜》晚报
沁园春·韶山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作品选
湘潭80万亩超级稻增产6万吨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让韶山红领巾永远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