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老百姓财富倍增时代

2015-01-30 18:53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昌
浙江经济 2015年23期
关键词:财产性存量老百姓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永昌

中国进入老百姓财富倍增时代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永昌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多层次、多形态资本市场的形成,中国完全有可能步入一个老百姓财富倍增的时代,也就是存量财富的快速扩张时期

当代中国人是幸运的。因为今日之中国已基本完成了初级、中级工业化,开始步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开始让渡于工商社会和城市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也开始上升到较为富足的小康并向中高收入阶段迈进,社会形态整体上开始进入了初级阶段的现代化的“门坎”了。

当代中国人是艰难的。因为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又有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奇特现象,就是不少国家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暂且称“中富”)水平后,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就如同掉入深谷的“陷阱”,而徘徊在“中等水平”难以继续前行,有的国家甚至倒退或社会动荡。这就是著名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今日之中国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其中一个重大课题就是中国创造出来的财富和过去长期积累起来的海量财富,如何合理使用和分配,老百姓在增加劳动收入的同时,又如何能使存量财富不断地增值——即财产性收入不断扩大。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到2005年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12年居民储蓄余额超过了40多万亿元。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根据对政府和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梳理,截止到2012年,中国五级政府总资产达到60万亿元,净资产达34万亿元,而居民资产则达到263万亿元,净资产则为247万亿元。如此巨额资金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巨大的投资价值和相应的财富效应。

这些巨额储蓄资金事实上也是极为重要的发展基础和增长资源。这是过去发展的成果,更是现在和今后发展的宝贵资本,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未来发展的巨大资源和优势。问题的关键是看如何盘活、用足用好它们,使其转化为利国利民的创造新财富的巨大动能。而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多层次、多形态资本市场的形成,中国完全有可能步入一个老百姓财富倍增的时代,也就是存量财富的快速扩张时期,从而成功完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提升到富裕的发达国家水平,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

能够改变老百姓“勤劳而不富有”的命运吗?

老百姓财富要实现倍增,由温饱、小富跃上升到中高收入的富裕阶段,既要依靠劳动性工资收入,又要依靠存量财富的财产性收入。那么,如何让老百姓尽快合法致富,如何由温饱经小康小富而跃入到现代富裕发达阶段呢?

著名金融学家陈志武先生在2010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他老家湖南勤劳的农民早出晚归地干活,却还是“在温饱的边缘上活着”,而“在世界另一个半球的美国”,企业巨头盖茨也许同样辛苦,但他却有超过500亿美元的财富,每年还有50多亿美元的资本投资收入。

劳动(勤劳)是人类财富创造的源泉,这是从比较狭义上理解的劳动(勤劳)。比如每天8小时工作和日出而作、日落而休意义上的劳作,或者与以手中资产赢利的资本投资活动相对的劳动。前者可以称为获得增量的“工资性收入”的劳动,后者可以称为谋取存量资产“财产性收入”(投资、理财收入)的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家庭的收入增加和财富的积累,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工资性收入”;二是社会、政府提供的“福利性收入”;三是由社会和亲友赠送的“馈赠性收入”;四是由经营个人家庭存量资产而产生的“财产性收入”。人们在满足基本生存温饱需求之后,为应付未来开支、不测风险和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好的生活,会积蓄一些财富并去经营这些财富。如果这些存量财富经营得当、理财有方,就会形成“财产性收入”。而到了小康、小富中等收入阶段,人们的财产收入会迅速增加,通常会大大快于、高于“工资性收入”。

可是,人们通常只讲“工资性收入”,而很少关注存量财富的“财产性收入”。其实,经济越繁荣发展,人们生活越富裕文明,个人、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就越多,在收入结构中占比会更高。这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如果我们今天的工资收入提高了,但过去积攒的财富反而缩水了;或者说劳动“工资性收入”增加了,而“财产性收入”却“缩水”或增加不快,增量性的“工资收入”提高有可能赶不上存量性的“财产收入”的贬值。这样的话,老百姓的收入就难以由小康小富达到现代富裕发达水平,现代化的“强国富民”进程会大大延缓。

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通过的决议中都明确宣告:要增加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我们不能仅仅靠劳动的“工资性收入”而让绝大多数老百姓普遍倍增性的致富。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可以让人温饱、小康,但狭义的“劳动”不可能让人较快富裕。要增加收入和致富,就得越来越靠其他资产收入,尤其是家庭已积累的存量财富的“财产性收入”。

我们需要从金融、资本角度看待“劳动”,分析“财富”。要多视角认识资产、转化资产和运用资产,充分利用各种财富去创造新的财富。物尽其能、财尽其用,才能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才能使财富充分涌流。我们既要重视提高人们的劳动“工资性收入”,又要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用“资本的力量”去驱动“富民”,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水平。

房产热、理财热、股票热说明了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有下海经商、投资办厂、出国留学热等等,但就其带有全民性意义上讲,最主要是炒股热、炒房热、理财热。

远的不说,从近10年来讲,先是房地产热,房价涨得快。在国内外特殊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政府曾出台严厉的行政举措调控。那时,股票市场也不太景气,接着而来的是各类理财热、影子银行以及电子金融很快兴起。2015年5月,股票证券市场由长期熊市步入牛市,股票热又风起云涌,热浪滚滚。

这些现象起码可以说明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经济发展有了相当的实力基础,经济形态更加完善,尤其在工业化基础上开始形成了金融经济、资本证券市场。

第二,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多数人已经告别温饱阶段进入小康、小富水平,手头已经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这些存量财产需要寻找投资出路,需要激活转化为创造新财富的资本。

第三,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起步晚、发育不全,老百姓的资本投资渠道不多、不畅,结果只能不是房产热就是理财热、股市热。

第四,房产是非常特殊的一种商品和产业。房产既是人们日常居住的生活必需品,又是百姓家庭财富最集中的体现;房产既是可以商品化、市场化的财产,又是满足居住的民生公共产品,不可能完全商品化、市场化。房产是一种半公共产品和半市场化的商品。这就决定了房产在满足人们基本居住需求的同时,具有存量财产可以作为金融产品而流动,可以转化为资本,激活财富效应。即使当今最发达的国家,房地产产业也都是一个大产业。我们要理顺房地产市场,形成科学合理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就必须首先立足于房地产根本属性的基础上,去进行“顶层设计”,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

第五,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凡到了“全民炒”的地步,必然意味着经济社会的极大风险。无论当年“全民经商”还是“全民炒房”,也无论前几年“全民理财”还是多次的“全民炒股”,都意味着资产泡沫加大、经济波动加快、社会风险增多。

所有这些都说明,必须尽快改革金融体系,加快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百姓投资渠道,激活几十万亿、上百万亿元的存量资产,使其转化为创造更多新的财富,转化为增值的资本,也就是把老百姓手中积累的海量财富,能合法有序、便捷顺畅地转化为老百姓创造新财富的巨大动力。这是当今中国百姓致富的热切期盼所在。

让各类基金“百花齐放”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到了工业化、城市化、中产化、老龄化的新阶段,老百姓的生活和财富也开始由温饱、小康、小富向“中富”、中等收入阶段转变,大量存量资产需要投资增值。我们能不能把极高的储蓄率转化为有效的投资?这对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

现在,一方面居民储蓄率很高,海量资金无处可去,人们难以获得更多的、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和社会重大建设项目缺乏资金保障,企业、政府负债居高不下。由此形成了“金融(货币)多、融资难,资金多、投资难”的悖论。这说明我国资产的市场化水平还不高,金融、资本市场不完善,要素资源远未优化配置,老百姓仍然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原始性积累,以财富的极低收益(比如银行存款)为发展做出牺牲性贡献。我国财税、金融、资本、投融资体制改革必须整体推进,特别是要打通投融资渠道,挖掘民间资金潜力,让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让更多的百姓存量财富转化为活的新资本。

而要达到上述目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加快打造各类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平台。除了加快发展金融业、直接进入包括股票一级市场、股票二级市场和债券、期权期货市场外,尤其要大力培育各类财富基金,包括创业基金、产业基金、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基金、风投基金等投资类基金,以及探索建立那些面向老百姓的公共基金。还应适时适度地开放基金市场,打通境内与境外(香港等)、国内与国际各类投资基金“互换互通”、“互投互融”、“有进有出”的国际化渠道。从而形成更贴近老百姓的多层次的、差别化的资本市场,把百姓财富潜力更好地发挥出来,使居民百姓能更多地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用存量资产创造新财富,用老百姓的力量来创造更多的百姓财富。

猜你喜欢
财产性存量老百姓
农村财产性收益扶贫 为精准扶贫开辟新路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老百姓的微笑
老百姓的话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腐败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