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新潜力

2015-01-30 18:53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双创政策调研组
浙江经济 2015年23期
关键词:万众浙江大众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双创”政策调研组

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新潜力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双创”政策调研组

力争经过三到五年努力,建成以民营经济和“互联网+”为特色,国内服务最优、机会最多、成本最低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以大众创业培育经济新动力,用万众创新创造发展新潜力,奋力开创浙江转型升级新局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发展动力转换、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意义重大,是当前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业创新摆上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通过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等重要论述,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指明了新方向。国务院也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浙江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省份,30多年来按照国家改革开放总体部署,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调动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培育了独特“浙商”群体,推进了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海洋经济等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实现了从经济小省到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转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好浙江经济发展的内外新挑战,谱写创业创新的新篇章是事关浙江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大课题。在调研起草浙江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意见过程中,课题组经分析研究认为,浙江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力争经过三到五年努力,建成以民营经济和“互联网+”为特色,国内服务最优、机会最多、成本最低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以大众创业培育经济新动力,用万众创新创造发展新潜力,奋力开创浙江转型升级新局面。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统筹谋划、突出重点,把握创业创新的重点领域、重点群体、重点平台、重点制度,破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瓶颈制约,建立健全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发展机制、生态体系,推进浙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迈上新台阶。

突出重点领域发展,形成创业创新的浙江特色优势。明确重点、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谋划创业创新工作的重点任务。要把“双创”推进与浙江中长期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浙商”回归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领域,形成新特色、新优势。一是突出民营经济的创业创新。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主体,贡献了全省60%税收、70%生产总值、80%出口、90%就业。2015年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浙江占据138席,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在经济新常态下,浙江民营经济面临“二次创业”问题,只有通过不断政策创新,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人才、技术支撑,开辟民营企业转型新的“通道”,再次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浙江民营经济才能实现转型发展,真正做大做强。二是突出互联网创业创新。信息经济是浙江省“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重点发展的七大万亿级产业之一,2014年全省信息经济核心产业规模1.3万亿元,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5万亿元,占全国近1/5,居全国首位。因而结合国家“互联网+”战略,积极推进“互联网+”融合创新、“互联网+”新经济、“互联网+”创业就业,开展“互联网+”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使之成为浙江“双创”重要着眼点和特色优势。三是突出重点产业的创业创新,立足浙江重点培育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7大万亿级产业等,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拓展节能环保、健康服务、时尚产业、高端装备等产业的发展新空间,落实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浙江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出一条立足浙江实际、体现中长期发展需要的“双创”之路。

注重重点群体培育,推进创业创新活力大迸发。创业者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要结合不同创业群体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双创”制度性供给,强化创新型创业,培育一支富有创新能力、引领时代发展的创业群体。从浙江的角度看,应重点关注群体有:一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这一群体的显著特点是有热情,但经验、资金相对欠缺。因而要强化创业教育,累积创业经验,激发创业激情。通过定期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支持知名企业与高校共建创业基地,建设创业导师制度,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分类、分阶段的指导。同时,全面放开对在浙创业的全日制高校大学生户口迁入限制,建立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允许在校大学生利用弹性学制休学创业,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二是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他们大多有技术,站在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前沿,是创新型创业的主体,但可能缺乏资金、团队。因而要解决好他们创业的资金、公共服务等问题,完善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服务,为他们提供宜居宜业的创业环境,努力实现“引得进、留得下,住得久”。三是返乡青年农民。他们熟悉农村市场、了解农村需求,能吃苦、有创业毅力,但创业平台较少、政策支持体系相对不足。因而要围绕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发展需求,加强创业公共平台搭建,启动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支持青年农民返乡创业,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返乡青年农民创业创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使之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四是在外浙商群体。他们有资金、项目、人才等优势,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感情,要依托“世界浙商大会”“浙洽会”以及杭商发展论坛、“宁波帮”大会、温商大会等各地重要交流活动平台,继续推进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沟通联系,完善政策体系,支持在外浙商带资金、带技术回乡创业创新。五是事业单位科技人员。这部分人拥有大量实践和管理经验,了解市场情况和消费者需求,对创业创新环境也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创业创新成功率相对较高。要以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为目标,建立健全在岗创业、离职创业等政策体系,在成果转化收益、企业兼职或兼职办企业、与企业单位双向互动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激活创业热情。

聚焦重点平台建设,打造创业创新大舞台。创业创新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实现的。因而空间载体的建设是政府统筹谋划创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土地要素资源趋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要结合“十三五”规划、主体功能战略、城乡空间布局、现有产业和科技创新平台等,整合现有的资源,打造一批功能各异、布局合理的创业创新平台。一是推进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把握机遇,全面复制推广中关村等地成熟经验和政策,推动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杭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区运行,形成自贸政策和创新政策的叠加效应;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谋划推进杭州创新大走廊建设,集聚各类创新要素,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平台。二是在各设区市统筹布局一批创业创新示范中心。依托重点科技城、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园区)、省级产业集聚区、省级特色小镇等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创业创新示范中心。对重点建设的创业创新示范中心给予专项扶持,力争建成一批在国内领先、具有国际水准的创业创新示范中心。三是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重点是鼓励企业利用老厂房、旧仓库、存量商务楼宇等资源改造成为新型众创空间,推行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孵化模式;依托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一批众创空间;推动全省高等院校建设公益性大学生创业创新场所,为本校学生创业创新提供服务。

强化重点政策突破,营造一流的创业创新大环境。制度供给是创业创新的动力,也是政府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过程中的重要职责。在鼓励创业者立足市场、依托实际、自主选择创业的同时,政府部门也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大势,遵循经济规律,履行好创业服务者的角色,强化制度供给,打造一流的创业创新环境。一是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创业程序,完善创业公共服务,让有意愿的创业者方便创业。譬如,浙江率先推行的工商等“五证合一”(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证)登记制度改革,今年6月底在全省实施,据统计,仅推行的第一个月,就有2000多家企业办理了“五证合一”营业执照,平均为每个企业节省办证时间20个工作日,大大方便创客们创业需要,营造了很好的营商环境。二是减轻创业负担。主要是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减免中小微企业的一批税、费,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让有意愿创业者都能轻松去创业。三是破解融资难题。加快培育发展创投(引导)基金,加快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解决创业者“第一桶金”问题,让有意愿创业者都有资本去创业。四是建立健全创业失败的“容错机制”。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创业失败补偿基金、创客企业库风险资金池等,强化对创业失败者的帮扶,把创业失败当成创业过程的正常状态,尊重创业者,形成允许失败、鼓励“东山再起”的创业创新氛围。五是形成激励创业的舆论氛围。针对不同创业者,不同创业领域,注重教育引导,树立正面典型,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激发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创业创新,让创业创新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产生共鸣,开辟“创客风潮”的新时代,把人口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真正做到激发发展新动力、挖掘发展新动能。

调研组组长:何中伟;成员:陈涵童相娟杨军刘兴景何垒吴骏毅殷庆坎吕鹏宏;执笔:刘兴景

猜你喜欢
万众浙江大众
万众期待
中华圆梦 万众同心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万众归心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