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脚城市的人们助力加油——基于《吴江日报·新吴江人周刊》的实证考察

2015-01-30 16:37杨晓容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10期
关键词:吴江务工人员版面

□杨晓容

(吴江日报社,江苏 吴江 215006)

问题的提出

江苏吴江地处苏南经济发达的苏州市,2014年底,全区常住人口150万,其中70多万是外来人员。这70多万外来人员对吴江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其中,占10%的是高端人才,他们中一部分成为吴江高科技产业创业展业的生力军,另一部分在全区3万家企业中从事管理和工程技术工作,他们因其比较优越的经济和社会条件,能很好地融入吴江社会。70多万外来人员中的90%文化层次低,劳动技能弱,他们大多在吴江的生活服务业、企业流水线、城市管理苦脏差累和农副业种植等岗位上工作,属于一线工作人员。

外来务工人员中这部分人员,他们一脚离开了原来的村庄,一脚踏进了现在的城市,在媒体上的形象以负面居多,表现为:一是报道他们的新闻少,版面就更少了;二是报道的负面新闻多,负面主角往往是外来务工人员;三是正面报道的新闻不多。

一面是回不去的故乡,一面是进不了的城。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在为本地城市建设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同时,应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心,以及媒体的关怀,为他们融入“第二故乡”助力加油。

实际上,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就是关心城市的未来。据统计,吴江现有70万产业工人中,70%是外来务工人员,不仅如此,在他们的身后,还有着大量生于吴江、长于吴江的小小新吴江人。据统计,吴江现有21所有合格办学资质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共有在校生1.8万人,另外32所公办小学中,约有40%的学生是小小新吴江人。两者相加,新吴江人学生大约有5万人以上,占所有学生的60%以上,这个群体从小生活在吴江,对老家的印象很模糊,将来会成为吴江社会的建设者。不仅如此,对于吴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25%的今天,大量的青壮年新吴江人的涌入,也是保持社会创新、青春的重要力量。因此,也可以说,为他们融入“第二故乡”助力加油,最终受益的也是吴江本身。

《吴江日报·新吴江人周刊》的策划

通过媒体正面、客观的报道,加快推进外来务工人员从落脚城市向落户城市的身份转变,既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也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需,更契合这些辛勤打拼的人们的利益。

2014年年初,《吴江日报》谋划推出《新吴江人周刊》,总体设计为综合类服务型周刊,主题是关注、报道、服务新吴江人,宣传各行各业新吴江人的典型事迹,报道新吴江人在吴江创业就业的故事,关注新吴江人的生存状态。同时,也为他们就业、医疗、社保、户籍迁移、子女上学、法律维权、身体健康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反映新吴江人的呼声和诉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和设计,2014年4月18日,《新吴江人周刊》正式出版。在首期发刊词中再次明确:服务新吴江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首期的主打文章是《新吴江人群体发展情况综述》,以正面报道的形式,充分肯定了新吴江人在吴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首期版面的倒头条文章则是《新市民落户吴江政策详解》,这是新吴江人最关注的话题,贯彻了周刊服务新吴江人的主旨。在同期版面上,还开设了“维权在线”和“健康指南”专栏,服务很接地气。此后,每周五《新吴江人周刊》准时出版,到2015年4月底共出版了50期。

纵观这50期周刊,从宏观层面而言,河南人在吴江创业、新吴江人中的蓝领技师群体、环卫工作者群体落户吴江、新吴江人在吴江参考高考、新吴江人的文化生活、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调查、新吴江人职工艺术团成长、羊毛衫产业带动一批新吴江人创业、台湾同胞参与公益事业、吴江外来婚配调查、吴江三星级酒店员工中70%是新吴江人、区医卫系统的新吴江人,吴江的安徽、江西商会会员群体等均有重点报道;就微观层面而言,一大批在吴江创业、展业、就业的成功者,走上周刊头条,有外企、民企老总,教师、律师、警察、工程师、洗衣店、婚庆店、餐饮店老板,养殖户、科技镇长团成员、旅行社经理、的哥、环卫工人、汽修店店主、追求艺术发展的新吴江人代表、吴江“两会”上的外地代表委员等,不同个体的风采逐一在周刊头条位置亮相。

《吴江日报·新吴江人周刊》的四个特点

新吴江人在吴江创业就业的成功案例,成为周刊宣传的重点,这既是对已经初获成功的新吴江人的肯定,也是为更多正在努力打拼的新吴江人提供经验和路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成功的原因都有共性,比如自己努力,永不放弃,外部条件支持,吴江比较优越的创业和就业环境,这些报道无疑是新吴江人奋斗的成功宝典和励志书。50期周刊中,在头条位置介绍了45个新吴江人创业、就业的成功案例。

新闻服务系统化、具体化。如对新吴江人落户吴江、社保政策详解、就业政策、公积金政策、子女入学(含异地高考)、计生政策、为少数民族维权、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等,都进行了详细权威的介绍和解读。例如,对新市民积分入学这一热点话题,从开版首期就进行了宣传,再结合区里的有关政策出台,在2015年上半年,连续进行了10多次的宣传,将这一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详细宣传。5月30日积分申报截止,共有5900名新市民成功申请积分入学,吴江区公办学校(幼儿园)积分入学学位可吸纳6038名新市民子女入学,确保了成功申请者子女都可以上公办学校。为使服务更加接地气,更有针对性,周刊开设了“维权在线”等栏目,先后对外来务工人员关心的工伤维权、交通事故维权、劳动合同签订、商品和服务合同签订、高温安全生产、怀孕女工维权等,都请律师以案说法。“保健知识”栏目专注于为新吴江人提供职业病防治、生活疾病预防等咨询。从2014年7月开始,又开设了“你问我答”、“公积金问答”等子栏目,根据读者来信来电,进行权威解答,服务新吴江人。

正面宣传为主,传递正能量。我们更多地关注和宣传新吴江人在吴江创业就业的成功案例,通过一篇篇正面积极的人物或群体报道,如爱岗敬业、热心公益、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对于负面新闻,周刊以“维权在线”栏目刊发,通过律师点评,提请注意,为广大新吴江人提供全面咨询服务。

周刊版面靠前,出版日期固定,版面不被广告冲挤,开设专栏较多。在已经出版的50期周刊中,版面均安排在A类版靠前,每周五固定出版,既方便阅读,又能培养固定读者,没有一期版面安排商业广告,保证了版面的新闻量,作为一个公益性新闻版面,难能可贵。

三点初浅收获

服务新吴江人率先破题。《吴江日报·新吴江人周刊》办刊至今只有一年,过分地总结它的成果或业绩为时尚早,但它对媒体如何善待并服务好新吴江人,在苏州率先破题,虽然无论从报道的内容、结构和行文方式都还有更大的表达空间,但毕竟迈出了可贵的一步。这也是符合新型城镇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宏观政策导向。

探索媒体社会责任担当的很好体现。对于服务外来务工人员,从政府到民间,说的多,但做的显然没有说的多,从口惠到实至还有很大空间。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既是观察者,也是平衡者,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吴江日报·新吴江人周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固定版面,固定出版时间,以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为报道中心,以他们最关心的话题作为报道重点,特别在报道手法上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新吴江人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更好地帮助他们早日融入吴江。

落脚加快成为落户,让跨进城市的进程加快。来自加拿大的新闻同行道格·桑德斯考察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农民融入城市和城市化实践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在很多城市,外乡人一面是回不去的故乡,一面是进不去的城,他们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与他们所得极不相称,于是他们在城市周围只能是落脚。中国学者秦晖尖锐地指出:他们是建设城市的主力军,却分享不了应有的教育、医疗保障和基础社会福利,他们已经成为城市市场的重要消费者,却承担不起城市市场发展带来的生活经济负担。他们被原住民痛骂素质低下,品味低俗,然而实际上,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恰恰是农村中最有想法和能力的一群人。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应该担当起这份历史责任,为新市民提供更有人性的关心,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让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和谐、人性、温暖,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才能更具有人性的光辉。《吴江日报·新吴江人周刊》的开设,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但经过一年的实践,无疑是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吴江务工人员版面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加州鲈“遇冷”!端午节后市场疲软,吴江大量出鱼冲击多地市场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版面撷英
像关心职工一样关爱务工人员子女
版面“三评”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