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采访之“五要”

2015-01-30 16:47胡新谷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3期
关键词:五要兰溪晚会

□胡新谷

(兰江导报社,浙江兰溪321100)

人物采访之“五要”

□胡新谷

(兰江导报社,浙江兰溪321100)

人物采访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线新闻记者必经的途径,是砥砺记者功夫的磨刀石。人物采访的成败或深浅,基于多方面的因素,与采访者的能力、用心程度及采访对象的配合默契与否等密切相关。

笔者担任过十多年通讯员与二十多年专业记者,采访过大量人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方方面面,当中不乏明星名人,更多的是三教九流的草根人士。多篇人物通讯与特写获得全国优秀副刊作品奖、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浙江骏马征文奖、浙江新闻奖二等奖。人物专访《光明使者韩晓波》、《大地的儿子杨东海》、《兰沁坊主人张荣福》、《世界摄影大师郎静山》、《英雄不问出处胡季强》等在媒体发表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物采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的体会主要是“五要”:要有备而战,要跟踪追击,要见缝插针,要旁敲侧击,要零负距离。

要有备而战

不是战争,胜似战争。采访一个人物,类同于一场战争。不能打无把握之仗,而要有备而战。只有这样,人物采访才会多几分胜算,达到甚至于超过预期的效果。

在确定某个人物采访之前,要对那个人物有所了解。要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对方的情况。这样,采访时提问就不会心中无底,茫无头绪,而能有的放矢,问到点子上。

没有电脑的岁月,要查找采访对象的资料比较难。难,即使再难,也要有备在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相声艺术大师冯巩、牛群来浙江兰溪演出,笔者奉命采访。此前,查阅了各地的报刊,对冯巩、牛群的根底有所知晓。采访两人时,提的问题比较贴切、比较到位。冯巩与牛群不由得双双感叹,想不到一个小小地方的小报记者对我们的情况能这么了解!

有了电脑,无疑是拥有了现代化装备,查阅采访对象资料轻轻松松,有利于做好采访前准备。得知著名作家黄亚洲要来兰溪,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查阅了黄亚洲的大量资料。在约定的地方和他见面提问时,点到了“主穴”,两人的距离拉近了不少。本是心高气傲的黄大作家,平心静气,推心置腹,告诉了笔者他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经历,给笔者的采访稿增添了“肉头”,增加了蕴涵。

在人物采访中,也有无备应战的情形。要想有所得,就需要随机应变。

2013年5月11日,兰溪市作家协会组织一次文学沙龙活动。事先笔者只知道《中国报告文学》杂志主编李炳银要来,没有想到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朱晓军也到场。采访李炳银无疑有所准备,而采访朱晓军却未曾考虑,且对朱晓军不甚了解。不了解不要紧,先向知情人咨询,并听他的自我介绍。然后设置几个相关的问题,请朱晓军解答。突发性人物采访难免有所遗憾,但只要巧妙补救,也会取得相应的效果。

要跟踪追击

有的人物身份特殊,性格怪异,如果按照常规性采访,可能连对方的影子都看不到。只有采取跟踪追击等方法,才有可能“抓牢”采访对象。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百岁高龄的郎静山先生回到故里兰溪。郎静山是世界十大摄影家之首,一直旅居台湾。这次回故里,只有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知情。为了减少麻烦,该负责人不透露郎静山回老家的一丝一毫消息。笔者从警界一个朋友那里获得“情报”,可是已经迟了,郎静山早已前往老家游埠镇里郎村。里郎村离兰城约30公里,那时路况差,交通工具少之又少,草创之初的单位又派不出车。

不能错过采访郎静山的机会,造成终生的遗憾!于是,笔者请求警界朋友帮忙,搭乘边三轮摩托车赶去。辗转赶到里郎村,赶上郎静山在乡亲家里吃长寿。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被笔者跟踪追击的精神所感动,为采访郎静山开绿灯,还透露了郎静山的行程。这样,笔者全程跟随郎静山,“套”出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写了独家新闻与大特写还觉得不够,又写了纪实文学。纪实文学在供职的媒体发表后,被《无锡日报》连载,并获得全国连载文学二等奖。

跟踪追击采访,有一次性的,有连续性的。立马集团董事长章树根,军人出身,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创办“立马集团”。原是单一的水泥产业,后来与云山纺织强强联合,创办了“立马云山纺织”,实施跨行业发展。近几年,他又涉足房地产、红木家具、纺织市场等多种产业,成为兰溪工贸界的领军人物。笔者跟踪采访章树根20余年,采写了《立马精神》、《大跨越》、《军人风采》、《雄关漫道真如铁》等多篇有影响的专访,是章树根各个时期创业致富的写真。

要见缝插针

有的采访对象来去匆匆,无法预约,也不可能有多余时间与采访者交谈。如果不采取见缝插针的战术,很可能失之交臂,丧失采访的良机。

有一回,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来兰溪,给一场晚会“压阵”。晚会开幕前数小时才到下榻的地方,要吃饭,要化妆,根本没法插进去交谈。好不容易在晚会现场和朱逢博见面,利用她登台前的间隙,笔者与她对话一番,获得了一些信息。

采访蒋大为、宋祖英、杨钰莹、韩红等明星,笔者也是在晚会现场见缝插针。

见缝插针式采访明星最好是得到两个配合:晚会承办方与同行配合。有的明星装腔作势,架子很大,不太愿意接受采访。晚会承办方是出钱的,他们出面劝导明星,情况就会有所改观。笔者数次遇到明星不接受现场采访的尴尬,皆借助于晚会承办方的大力,才峰回路转,完成了采访明星的任务。单枪匹马采访明星,有时底气不足,约上级平面媒体或电视、电台等媒体同仁配合采访,会底气倍增。自己想不到的问题,同仁想到了,相互补充,相辅相成,采访的效果也自然更佳。

要旁敲侧击

对能说会道者,以正面访谈比较妥当。而对不善言辞者,则正面访谈后,还需要旁敲侧击,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采访对象的情况,从而促使素材更加充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笔者曾采访过一位知名的企业家。该企业家赚钱有本事,而拙于语言表达。问一句,答一句,像挤牙膏一样,非常吃力。而他的妻子与办公室主任却很会说话,话语滔滔不绝。笔者从他们的话语中了解了一些该企业家的经历,丰富了采访内涵,拓展了采访外延。

有的采访对象,不是不能说,而是说不到正题上。有的是真正说不到正题,有的是故意岔开,王顾左右而言他,对个人的事情避而不谈,大谈特谈那些无足轻重的东西。对这样的采访对象,就得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通过他的朋友、同事、家人等“挖”出对方事迹的“宝藏”。

要零负距离

与采访对象不能有距离,有距离的采访,很难达到如期的效果。在多年记者生涯中,笔者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就因为有距离,交谈未掏心掏肺,采访稿难免写得干巴巴轻飘飘,连自己都不满意。零距离甚至于负距离采访,是成功的基石。

笔者曾采访一个知名导游,原先她比较低调,不愿接受采访。笔者多次带人去她工作的景区参观,与她熟悉了,成了朋友。她同意采访,有问必答,而且主动讲了几个与导游职业相关的故事。这样,写成后的人物大特写,有血有肉,获得了读者的肯定。

采访一位文化人,情形有所不同。笔者与这位文化人一起出席过作家协会的活动,一起到省外旅游,一起在歌厅大展歌喉,已是莫逆之交。当他有重大新闻由头前往采访时,他无话不谈,无所顾忌,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笔者写起来得心应手,一气呵成。

要想与采访对象没有距离,关系密切,就得保持经常联系。与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联系是一个方面,与各行各业的“小人物”联系也不可忽视。有空没空打个电话问候,逢年过节发个祝福的短信,对方有需求的时候紧急出动,对方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比心,与采访对象形成零距离甚至于负距离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世界上最难控制、最难把握的是人,是人的星球。人创造世界,人主宰世界,人主导世界。不管是小说体,还是新闻体,要写好人物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长期投身于人物采访实践的汪洋大海,不断翱翔于采访对象思索的蓝天碧空,或许对提高人物采访水平有所帮助,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五要兰溪晚会
畅游“水乡古镇”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五要”
“五要”家长才有好的家庭教育
高中物理“主问题”设计研究
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提问艺术水平的“五要”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