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辩证的视角对体育本质的研究

2015-01-31 02:36于江杨吴畏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本质身体人类

于江杨,吴畏

(1.华南农业大学体育部广东广州 510642;2.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1 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奥运会、世界杯等各种规模盛大、引人注目的国际体育活动,已广泛涉及到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时,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逐渐深入到社会各级阶层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使民众全身心的体验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激情。然而,在体育给大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快感的时候,由于人们对体育本质的不同认识将直接影响着人们正确的体育观的形成,包括普通的民众,以及专门从事体育相关行业工作的体育从业者。因此,探明体育的本质对树立科学的体育观以及使体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体育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体育的本质,并且似乎都有一种急于给体育本质定下一个确切定义的倾向、以求结束关于体育本质定义的“混乱”局面,其中包括单本质论、多本质论、社会文化论以及身体活动论等等。本研究旨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辩证论、系统论为研究基础,拟从体育的起源以及“人”这一体育活动中的主体作为研究的中心点,探究体育的本质。

2 体育的起源与体育本质

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稳定的,是事物固有的内部联系,不会因为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1];然而,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受当时的主导思想和意识形态所左右,从而对事物的认识亦有所不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认知能力、世界观的逐步提高,对于事物认识的也逐步深化,逐渐接近事物的本质。而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体育性质、面貌、功能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体育固有的内部联系,对外界各种复杂的体育现象或体育形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认清体育的本质对于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个事物的诞生必然有着各种有利于其诞生的外部条件,从公理的角度来说,挖掘事物的起源对于探究事物的本质有着意义深远的意义,为此,从体育的起源来探讨体育的本质是极其重要的。体育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经历了漫长历史演变的过程,他的诞生与生活和生产劳动、成年礼、以及巫术和祭礼竞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充分体现着多源性的特征[2,3]。

2.1 生活与生产劳动

探究体育的起源,应该从古猿到人类的整个进化过程当中去寻找,这个过程大概完成于300万年前;在该过程中人类经历了直立姿态的确立、手脚分工、脑功能的发达和原始群居生活的进化等一系列革命性的转变[2]。在生活过程中,人类所掌握的劳动技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和精细;经历较长的时间和空间对劳动技能的积累之后,各种劳动动作被很好的整理、分类、以及有计划地事先练习,并被组合成为特定的身体练习形式;同时,人类的思维和语言能力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并结合稳定的原始群居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以保存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原始教育。原始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和手段就是模仿,模仿劳动实践中的各种动作技能与技巧,这便是体育的最初原型和源头。

2.2 成年礼

在原始社会中,对即将进入成年阶段的青年常常须履行一定的仪式,人类学称之为成年礼。许多原始民族的成年礼,常常是由长者通过狩猎、格斗或其他繁重劳动等方式对适龄男青年进行检查,以确认他们是否已具备各种技能和知识[2]。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带有比赛性质的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又与一般的身体练习有着质的区别,是通过对劳动动作的模仿,并结合一些人为的设计形成一些特殊的身体练习形式[2],在该过程中,体育活动的形式和种类得到很大的补充。并且,竞技的出现充分表明人类的身体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3 巫术和祭礼

在生产效率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在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依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原始人类相信迷信(如,蒙古人相信长生天),常常用各种身体动作与神灵沟通,表达对神灵的虔诚,祈求神灵给予庇护,巫术也就随之诞生。巫术的出现使身体活动具有了非功利性的、独立的意义和仪式化的形式[3]。

由于竞技的身体活动充分地体现了能力、意志、智慧和审美情感等,它很自然地成了祭礼活动中歌颂、纪念祖先英雄业绩的重要形式,某些祭礼逐渐成为以竞技为主要节目的祭礼运动会,许多竞技也在巫术和祭礼的外衣下得到发展[2];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成年礼和祭祀活动中带有军事性质的内容也逐渐增多。祭礼运动是原始体育发展的最高峰,它很大程度上丰富、发展了体育的内容和作用,组织化的运动形式也随之出现,使各种运动得到较好的综合运用;并且祭礼运动兼有娱乐、健身、宗教和教育等多种功能。

此外,原始体育表现出初步的地域文化特征,在游牧民族中,骑马、射箭成为首要的体育方式;在渔猎民族中,跑跳、投掷、射箭和划船是主要的体育活动;农业民族中的舞蹈、摔跤、举重、球戏等占有突出的地位[2]。这就是现代体育优势项目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从体育的起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础,在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和身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体育对于人类心理压力的释放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从体育的起源来说,原始体育的本质是原始人类谋求生存的自然性需要,同时,也是原始人类表达喜怒哀乐、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等的精神性需要。

3 体育的主体与体育本质

从体育的起源可看出原始体育的本质主要是满足人的自然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方面;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人类的需求、以及人类对于知识的驾驭能力均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对于体育本质的认识我们应当适当地跳出以往的那种观念对我们思维的束缚,在总结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人”为主体、中心,结合人的本质出发,辩证的、系统地认识体育的本质,挖掘潜藏在体育现象中的体育本质。

3.1 人的构成、本质与体育本质

人的构成有3个层面:生物学层面、心理学层面和社会学层面。从生物学层面看,身体的发展包括形态、机能和活动能力;从心理学层面看,心理的发展由认知的发展和意志的发展两方面组成;从社会层面看,分为严格意义上的“人”与社会意义上的“人”,前者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合理性,能够自由选择,并且具有道德感的人,后者是指由于他们的社会角色以及他们与人类社群的关系才能被视为“人”[4]。人从本质上来说是生物、心理以及社会这三个层面的统一体,这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人的健康;此外,依据人的需要为参考,可分为自然性需要、精神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三大类。

表1 体育本质研究现状关于“需要”类属的内容分析

表1是根据前人对体育本质研究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各层次研究内容的比例。从中可以得出,认为体育的本质是满足人的自然性需要的达到46%,表明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增进人的健康水平能体现体育的本质;满足人的精神性需要的比列为19%,说明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也能体现体育的本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认为体育本质能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的达到35%,充分表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加速人的社会化进程亦能体现体育的本质。因此,对于体育本质的研究应该回归到“以人为本”这一主题,依据人的构成,满足人的自然性需要、精神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为体育发展的最终目的。

3.2 身心一体与体育本质

哲学家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将人分成身、心两个部分,强调心之主体对身之客体的优先和主导地位,认为身体是一个具有广延性的实体,心灵则是一个思考着的实体;心灵的本质在于思维,身体则不能思维;身体的本质在于广延,而心灵则没有广延,不占据任何空间,心灵和身体在本体上属于不同类型,是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实体;并且认为身体与心灵相比只能是低等的、受控制和可征服的一方[16]。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社会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吃饱、喝足等一些的基本生理需求方面,同时,对精神需要方面的需求亦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另外,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观、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因此,一个合格的人必须健康的身体、心理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身心是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的两方面,不能简单的将其分割开来,身心是一体的。

揭示身心关系,有利于形成整体的体育观、身心合一的体育观、以及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相协调的体育观,对形成科学的体育发展观具有深刻和深远的意义,此外,有利于摆脱身心二元的体育、走向身心合一的现代体育发展方向。而人的身心关系是确定体育本质的客观依据,我们要按照身心合一的规律来认识体育本质[4]。

综上,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从体育起源时,体育是为了满足人的自然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认知能力也大大增强,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也应该如此,不应该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局面;作为现代人应该在充分认识到体育在促进人类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对体育本质的认识还应添上体育对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这一重要一笔。

4 结束语

体育的对象是人,人是体育的真正主体,人不光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人的发展受自然发展规律支配的同时也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以人为本”是体育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最终目的。因此,体育的本质应该紧紧围绕“人”为中心,从生理方面来说,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从心理方面来说,以参与运动或观赏运动体验轻松感和美的享受,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从社会层面来说,以体育为媒介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加速人的社会化进程;所以,体育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核心、以人体发展为目标、以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系统。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2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3]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周爱光.体育本质的逻辑学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2):19-21

[6]陶于.对我国体育本质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1999,2:110

[7]唐健.现代社会发展与体育本质的确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4):16 -19,25

[8]任兵,等.对体育本质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00,3:87-89

[9]唐炎,宋会君.体育本质新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36 -38

[10]苏义民,何维民.关于体育本质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11 -12,18

[11]曹池龙.体育本质与作用的辩证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56 -58

[12]陈琦,鲁长芬.新时期体育价值观转变与体育本质、功能和目的[J].体育学刊,2006,13(2):1-4

[13]鲁长芬,陈琦.从当代体育价值观的转变透视体育本质[J]. 体育文化导刊,2006,6:26 -28

[14]王春燕,潘绍伟.体育为何而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本质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6(7):46-48

[15]于涛.从哲学角度再认识身体对揭示体育本质的意义[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18 -20

[16]刘媛媛.身体·感性·自由— —体育本质新诠释[J].体育科学,2007,27(11):70 -73

[17]唐宏贵,赵高彩,卫才胜,黄细渭,王晓敏.论体育本质的双重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8(4):28-30

[18]李庚全,张玉田.从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审视体育本质和体育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5-7

[19]马卫平,范运祥.体育本质的公理化方法阐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1):7 -11

[20]魏立宇,杨薇,韩飞.“体育”不是“身体教育”质疑——兼论中国体育本质研究的症结[J].体育学刊,2011,18(3):1-6

[21]马德浩.解释学视域下的体育本质[J].体育学刊,2011,18(3):14-19

[22]胡海旭.体育现象与本质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猜你喜欢
本质身体人类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人类第一杀手
设计的本质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我de身体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