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对学习中医的影响※

2015-01-31 11:19马玉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医德古文

马玉莹 赵 舒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唐山 063000)

中医学基础专业课程大多是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跨越时空传承至今的精髓。随意翻开一本有关中医的书,入眼便是“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等等晦涩难懂的句子,这已经让很多习医之人退避三舍了,更何谈要求其将中医精研得入木三分?因此,学习深奥精微的中医理论,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传承者,需要掌握古代医学语言,跨越文辞障碍,需要传统文化底蕴推波助澜,需要树立高尚的道德修养及勇往直前的医者信念。毫无疑问,医古文这门课程就是构建以上内涵的基础,是助我们中医学生探求古训、继承中医精髓的一道桥梁。

1 培养语言技能

医古文是古代科技语言[1]。初入中医院校的学生尽管在初高中学过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基础,但要读懂中医经典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如医古文选文《华佗传》中记载:“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变拔针,病亦行差。”当然,要承认华佗高超的医术,得先知道“差”同“瘥”,表病愈,即所谓针到病除。不然,把“差”翻译成“恶化”,就该是要质疑名医华佗了。通过医古文掌握古代医著常用字词,对后续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是有莫大帮助的。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学过医古文后,便能领会这一条“中病即止”的服药方法。由此可见,医古文帮助学生掌握了研读中医古籍的语言技能,排除了阅读经典医著的语言障碍,建立了学好中医的信心。

2 了解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医学较之于任何一种其他古代科学或实用技艺,都更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2]。众所周知,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着,从而形成了一个基础深厚、理论精微、内涵丰富、知识渊博、学科多元、形式多样的系统完整的文化体系,包括典籍文化、药学文化、气功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这其中还融会了古代哲学、医药理论、天文地理、各家学说[3]。可见,中医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习中医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学好中医更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李俊[4]指出,任何一个学习和研习中医的人,都必须在传统的文、史、哲以及逻辑、道德、伦理中,健全自己的人格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医古文教材选取的众多古代文献,集中反映了古代智者对于人、自然和社会的思维路径和观念取舍,为学生深入体悟中医知识体系做好观念的铺垫[2]。因此,通过学习医古文了解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理论,对学习中医是有莫大帮助的。

3 提高道德修养

现在很多中医院校的学生没有中医医德方面的专门教育,中医从业者也没有医德方面的继续教育的要求[5]。但是德为术之先,德为医之本[6]。孙文钟[7]指出,医古文中到处可见最生动、最深刻的“大医”风范,其品德之高尚、医技之精湛,足为万古之表率。中国传统医德注重至意深心、普同一等、尊重同道、廉洁淳良等准则,医古文文选都有体现[8]。这些内容不仅使医古文的课堂生动活泼,让人兴趣盎然,更让学习者体会到了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的奉献精神,提高了医学道德修养,树立了“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职业责任。这种奉献精神与责任,定然会使学医之心更加恳切、对学习大有裨益。

4 增强习医信心

学习中医的过程是漫长的,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作支撑,仅凭一时兴趣,很难学有所成。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医体系,很多人望而却步,对学好中医没有信心,甚至对未来的中医之路感到迷茫。《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王冰叙述自己学习《素问》“历十二年,方臻理要”;《丹溪翁传》中,朱丹溪“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为寻良师不辞辛苦;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孙思邈更是在《大医精诚》中规劝医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伤寒论·序》中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医古文中这些先贤学习中医的曲折经历,以及刻苦钻研医术的精神令我们折服、感动,前行路上再举步维艰,我们心中也有明灯高照而不轻易言弃,坚信自己是可以学好中医的。更何况阅读文选无形之中也加强了语言能力训练,医书不再晦涩难懂,医理也随之逐渐明朗,如此习医信心自然与日俱增。

5 打开经典之门

经典是中医之根。黄立兴等[9]以问卷形式对全国100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重视经典学习者89人,说明经典的学习对中医成才有重要作用。现代中医教育模式与传统中医传承教育有着天壤之别,老一辈学习中医在于细嚼慢咽式的研读医经,而院校教育由于学时所限,对《内经》、《温病学》等经典著作则是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李如辉[10]指出,前人的诠释不能代替中医经典著作,以目前的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替代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习,更是捉襟见肘。医古文文选编入了《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伤寒论·序》、《类经·序》、《温病条辨·序》等,这些序文虽只是医著的冰山一角,却足以知其文义精深广博,引导我们在课内外关注经典,溯本求源,促进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医古文对中医学生,特别是没有家学基础,大学前对中医一无所知的中医学生影响是非常大的。正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所言:“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医古文是我们学通中医的路径和舟楫,承载着传统文化和医德教育,增强了我们学习中医的信心,打开了阅读中医经典之门,是中医学生在学医路上的一盏明灯。

[1]傅建萍,熊德梁,武文.医古文的课程性质及其定位[J].中国教育,2011,30(4):79-81.

[2]张孙彪.漫谈医古文教学与中医学人文教育[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157-160.

[3]傅建萍,熊德梁,武文.医古文的课程性质及其定位[J].中医教育,2011,30(4):79-81.

[4]李俊.传统文化教育与高等中医人才培养[J].医学与社会,2008,21(12):58-60.

[5]周晓菲.中医医德伦理思想根源及其内涵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

[6]毛建雄.医古文的人文素质作用及其发挥[J].中国伦理学,2004,17(1):63-64.

[7]孙文钟.以中医药文化传承为核心内涵,不断提升医古文课程品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九届全国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140-144.

[8]杜晓平.医古文教学与提升当今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J].国医论坛,2013,28(5):53-55.

[9]黄利兴,刘英锋,查青林,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87-90.

[10]李如辉.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J].中医文献杂志,2008,26(1):26-27.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医德古文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深入研究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评介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经典著作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