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与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02-01 13:15王吉人李应男张玉玲张雪艳董宁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期
关键词:掌侧腕关节桡骨

王吉人 李应男 张玉玲 张雪艳 董宁

外固定支架与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吉人 李应男 张玉玲 张雪艳 董宁

目的 比较外固定支架与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桡骨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患者, 其中32例(C19例, C221例, C32例)采用外固定架治疗(外固定支架组), 32例(C14例, C223例, C35例)采取掌侧锁定板治疗(掌侧锁定板组), 收集术前、术后以及术后6个月的腕部正侧位片, 术后随访均>12个月, 并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 同时分别记录两组间术后的并发症, 比较分析两组在术后复位质量、腕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结果 从术后的X线片上看, 两组在桡骨尺偏角及尺骨变异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在掌倾角方面,掌侧锁定板组为7.6°, 外固定支架组为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支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掌侧锁定板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结束后, 两组的术后腕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侧锁定板治疗术后更接近解剖复位;两种治疗方法在恢复腕关节功能的远期效果一样;外固定支架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要高于掌侧锁定板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外固定支架

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1/6, 常发生于旋前方肌近侧缘以远部位, 松质骨与皮质骨交界处。以往此类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 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此类骨折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且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 局部损伤较重, 常累及关节面, 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本研究主要对外固定支架与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7月~2013年7月治疗的64例桡骨桡骨远端C型不稳定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C19例, C221例, C32例)采用外固定架治疗(外固定支架组), 32例(C14例, C223例, C35例)采取掌侧锁定板治疗(掌侧锁定板组), 收集术前、术后以及术后6个月的腕部正侧位片, 术后随访均>12个月, 并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 同时分别记录两组间术后的并发症。

1.2 手术方法

1.2.1 外固定支架组患者在臂丛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 于上臂上气囊止血带, 并计时, 自第2 掌骨桡背侧做2 个长约1 cm 纵行切口, 注意避开伸指肌腱, 防止肌腱副损伤, 钻孔后于第2掌骨干处, 拧入2 枚外固定螺钉,然后在桡骨背侧, 距骨骨折线近端约7 cm 处做2 个纵行切口,注意避开桡神经浅支, 防止副损伤, 钻孔后拧入2枚外固定螺钉, 将支架调整安装完毕后, C 臂X 线机透视下对骨折处进行手法复位, 视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等恢复至正常位置后, 安装外固定支架, 并固定紧密, 根据具体情况, 必要时于关节面及桡骨茎突骨折的位置作小切口, 进行有限切开复位, 对于不稳定的骨折块予以经皮克氏针固定。

1.2.2 掌侧锁定板组患者取仰卧位, 患肢外展, 于上臂上气囊止血带, 同样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 手术采用Henry入路, 于前臂远端桡侧掌侧, 取纵行切口, 长约5~7 cm,将桡侧腕屈肌腱拉向尺侧, 在旋前方肌桡骨起始处分离肌纤维并将之拉向尺侧, 显露桡骨远端骨折。直视下手法复位,恢复桡骨远端关节面及掌倾角, 有骨缺损者可行人工骨或取自体髂骨植骨。选取长度适宜的锁定加压钢板, 钢板长度以骨折近端至少可打入3 枚螺钉为宜。固定钢板, C 形臂X 线机透视下确认骨折端复位及固定满意后, 冲洗切口, 原位缝合旋前方肌, 并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前臂石膏托固定3~4 周,去除石膏后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1.2.3 观察指标与功能评价 收集术后以及术后6个月的腕部正侧位片, 术后随访均>12个月, 并采用Gartland-Werley法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 同时分别记录两组间术后的并发症。比较分析两组在术后复位质量、腕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 时间>12个月。从术后的X线片上分析, 两组在桡骨尺偏角及尺骨变异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在掌倾角方面掌侧锁定板组为7.6°, 外固定支架组为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支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掌侧锁定板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结束后, 两组的术后腕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随着生物力学理论在骨科的广泛应用, 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的方法只能适用于简单的关节外骨折的治疗, 而对于C型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为了恢复桡骨的长度、尺偏角及关节面的平整, 往往需要更复杂的治疗方法。加压钢板固定其优势在于其坚强的内固定, 桡骨远端LCP根据角稳定的原理形成固定骨折的坚强内支架, 并运用螺钉与螺孔的耦合, 从而降低了内固定无松动的风险, 能够对复位后的关节面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锁定加压钢板允许钢板离开骨面固定, 能有效保护骨折部位血运, 避免钢板下坏死的发生[1]。通过钢板上的动力加压孔和带内螺纹的锁定孔, 能够同时满足锁定、加压或两者结合的内固定方式[2], 但手术中切断的部分旋前方肌, 必须在内固定结束后予以修复, 以覆盖内固定物及恢复前臂的旋前功能[3], 避免术后功能锻炼时肌腱和神经受到钢板及螺钉的激惹。

外固定支架往往适用于年龄较大、一般状态差、要求手术时间尽量短的患者, 同时外固定架具有操作相对简单, 创伤小, 手术风险低的优势, 并且闭合复位的同时有效的保护了骨折周围的血运, 特别适合于背侧短缩伴移位类型, 但对于掌侧短缩伴移位类型效果较差[4]。另外, 外固定架对于关节面骨折的患者, 往往无法达到解剖复位的要求。

本研究中, 行钢板内固定的患者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并发症少于行外固定架的患者, 而术后半年以上随访中, 二者在腕关节功能评价中, 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 对于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患者, 钢板内固定及外固定支架植入两种手术方法, 前者在早期效果相对显著,而远期预后效果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Lichtman Dm, Bindra RR, Boyer Ml, et al.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Am Acad Orthop Surg, 2010, 18(3):180-189.

[2] 吴学元, 马巍, 任国文, 等.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2):169.

[3] 钮心刚, 李国, 严力生.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中国骨伤, 2012, 25(10):856-860.

[4] 张兴平.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思考.中国骨伤, 2011, 24(11):887-88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2.040

2014-09-18]

130021 一汽总医院手足外科

猜你喜欢
掌侧腕关节桡骨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趾腓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掌侧与背侧置入固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掌侧锁定解剖钢板治疗桡骨远端AO分型C型骨折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