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承的实质、渠道、主体与路径

2015-02-02 03:41郭继承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弘扬

郭继承

中华文化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对于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的培养,对于维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归根结底源自人的创造,其最终目的在于教化和塑造人。就文化与人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人类创造了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塑造了人。文化传承的实质就是将文化形态中的积极内容(正能量),在塑造和教化人的过程中发挥文化的作用,从而不断赋予文化以新的生命力。人类文化进步的实质是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但如何做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虽散见于各种学术讨论或者形式各样的文化传播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

文化影响和塑造人的三个层面

1.民族文化升华成民族的信仰和精神家园

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有很多原因,其一就是人类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并非只是满足于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还有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如何找到心灵归属与精神家园。在文化影响和塑造人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升华成一个民族应对各种挑战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民族经历诸多考验而能够不断前行的力量之源。对于什么是精神家园,从学术的角度看固然有种种说法。但从内涵上而言,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就是这个民族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处境,都能从精神家园中找到如何应对和前行的智慧。我们常说“安心”,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安心”的家园。具体到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而言,实际上,中华文化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个无论什么样的生命境遇,都能找到精神支撑的力量之源。豪气干云者,读儒家之书,就会懂得“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活一生,应该力求“立功、立德、立言”“朝闻道,夕死可矣”;面临考验时,勇于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儒家的浩然之气鼓舞无数的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使命而置生死于不顾。但是,胸有大志未必真正有机缘做一番事业,而道家和佛家的“看破放下,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之心境”又有着独特的价值,开辟出一条人生追求的新向度。中国文化这种出世与入世相圆融的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有着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安心”的方式,对于今天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着重要启发。虽然世界在变,但是人类的基本处境并未变,仍然面临着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关系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中华文化的信仰结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问题在于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而加以扬弃和创造性的转化。

2.民族文化渗透成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沉淀成一个民族的价值尺度和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生态与社会发展路径。例如:在价值立场上,中华文化浸润下的中国人,一般都有一个家国观念,对于“大我”有一份源自心灵深处的责任和使命。所以,岳飞从小背上就刺有“精忠报国”;林则徐也说:“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则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精神与西方社会所强调的自我实现有一些区别。例如:中国文化认可“道并行不悖,万物相育不相害”,所以在中国的思维习惯中,不会以上帝的选民自居,在爱护本民族文化的时候,也能够尊重其他文化形态的价值,主张“各美其美”的同时,也主张“美人之美”。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中,不会强求别人按照自己的面目加以改造,不会推行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相反,中国圣贤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和而不同。因此回顾人类历史,只有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才能使五十多个民族共同处于一个国家,这与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3.民族文化形成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下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文化的烙印,形成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心理依赖。例如:不管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不论他们是哪国国籍,一旦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国》,都不免勾起心中涌动的乡愁。有人说:“一个人的肠胃不会骗人,实际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养出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又如中国特色的服饰、礼仪等,这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恰恰是一个民族最明显的标识。而民众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本身,又会转化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

文化传承与文化弘扬

1.关于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着力方向问题

文化对人的塑造有三个层次,所以就要在三个方面着力来探索文化传承问题。新时期,一要探索文化传承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重建问题;二要思考文化传承与民族价值观、思维方式养成的问题;三要研究如何将文化传承与民众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紧密结合的问题。简而言之,今天讨论中华文化的传承问题,绝不能只在书斋里讨论,更不能只是在博物馆里发议论,而是要让文化渗透在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只是在一些专业的讨论会上讲述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只是到博物馆里缅怀中华文化的丰功伟绩,那中华文化真就要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相反,中华文化的传承一定要在人民精神家园的建构上着力,一定要渗透成中华民族自觉不自觉的价值追求与思维习惯,一定要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养成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人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中华文化、心灵的归属是中华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也源于中华文化的培植和塑造。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文化才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成为民族认同和向心力、凝聚力的源头活水。

2.关于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主体问题

所谓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主体问题,就是谁来推进文化传承和弘扬这项工作。如果笼统地说,中华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参与和努力;但如果从所处的位置与所起的作用加以区别看,文化传承和弘扬工作有两类基本主体:一是政府主体,二是社会主体。就政府主体而言,关键是思想上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准则,以更好地、科学地推进这项工作。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政府如何为文化传承工作创造好的环境,如何对社会上各种形形色色文化传承工作做好有效的管理和引导等,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国民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施问题上,政府的责任就更大。国民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应该把中华民族好的文化传统告诉学生,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有利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自豪感的培养,有利于民族生命力的提升和国家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在具体的做法上,结合国民教育序列的不同情况,政府应该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制定不同的文化传承任务,使文化传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专门的研究。

关于社会主体,既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文化传承工作,同时政府也应该在监管和引导上尽到应有的责任。一些资质不合格的文化公司,在给受众讲授中华文化的时候,不仅误人子弟,而且还会损害文化传承工作。前一段时间,新闻上多有报道某些文化公司打着文化培训的旗号,实际上做的是违法乱纪的事情,这就需要政府的监管不能缺位。但对于那些既有资质又能够兢兢业业从事文化传承工作的企业或者组织,就应该鼓励并提供方便。因为,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告诉更多的人,是一件对各方都有利的大好事情。

3.关于文化传承的路径问题

关于文化传承的路径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承担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使命。例如:学校课堂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好的教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影视、网络等新媒体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对此都需要专门研究。而且,一旦有了结论和共识,就要通过具体的制度体现出来。如果我们对文化传承的渠道问题不研究,文化传承就无以为继;如果文化传承只是限于学者讨论,那问题就真的严重了。

需要强调的是,自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建构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体系以来,社会上虽然对建构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体系的问题多有谈论,但鲜见有系统的主张和具体的措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建设,更是关系国基永固的大问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而是应该马上行动并全方位地推进这项工作。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弘扬
失乐园
失乐园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