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拨动学生思维琴弦的工具

2015-02-02 02:48蒋友军宜兴市周铁中学江苏宜兴214261
文教资料 2015年28期
关键词:思维课堂教师

蒋友军(宜兴市周铁中学,江苏宜兴214261)

课堂提问:拨动学生思维琴弦的工具

蒋友军
(宜兴市周铁中学,江苏宜兴214261)

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检查学情、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还有助于教师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程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成。本文就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应注意的原则、提问角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课堂提问存在问题提问原则提问角度

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那么学生就能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提问尤为重要。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变原来的“满堂灌”为“满堂问”。虽然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但效果怎样,值得商榷。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随意性大,缺乏针对性。

教师对教材钻研不透,提问未经设计,随意提出。问题的设计应针对学生的思维难度,围绕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问题必须明确具体,有鲜明的目的性,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以免让学生答非所问。

2.问题流于层面,缺乏深刻性。

课堂上许多老师的提问多属于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的问题,少有或几乎没有评价性、创造性问题。对于这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往往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即可。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问题本身缺乏新鲜感、惊奇感,也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问题忽视学生差异,缺乏层次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要有效地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就必须重视学生间的差距,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成功的机会。因此,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从而把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中。

4.问题预设太多,缺乏生成性。

课堂提问,并非真的是教师有疑问,而是一种“问题预设”,也就是在学生可能有思维难度的地方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因此,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可想象的。教师必须对整个教学过程有较翔实的预设,才能为学生带来一堂精彩的课。如果在讲课过程中,当学生有疑问提出时,教师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要求学生而不惜“果断”切断学生的思维,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教师要善于捕捉来源于学生的非预设性问题,开拓更广阔的教学空间,创造课堂的风景[1]。所以,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众多关系中尤为重要的一种关系。

二、提问中应注意的原则

对于传统教育,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从前的学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新课改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我们创设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难度适宜,面向全体。

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课堂提问要切合学生实际、教材实际,让全体学生参与,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得到提升。问题太易,学生仅凭记忆即可解答;问题太难,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差距太大,课堂就会出现僵局或是成为少数几个尖子生表现的舞台。好的问题的难度应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又不完全一致,这样学生可以凭借旧的知识储备解决新的问题。这就像枝头有诱人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2.启发激励,积极评价。

心理学认为:学习效果不仅与人的智力、学习方法有关,而且与学习者的心态有关。一个人如果处于兴奋的、愉悦的状态,那么他的思维就会活跃,就会有超常的发挥,接受外界信号的速度就会加快。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提的某个问题疑惑不解时,教师的言谈举止含蓄而富有启发,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那么就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在轻松自如的情绪中主动探求知识,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维外,还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绝不能对学生不正确甚至有些幼稚的回答讽刺、挖苦,同时对有些具有创见的问题要持欣赏态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会心的微笑,都可以使学生感到被信任、被鼓舞,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积极评价可以促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也会沉浸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

3.开放拓展,活跃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多种途径,课堂上,教师应创设问的空间。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有好几个,而不是唯一一个,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思考解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必过早地评价,可等学生提出所有答案后再分析、比较、评价。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主动质疑,培养学生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对一篇课文,教师可以围绕重难点精心备课,巧设疑问,把文章挖掘得很深很透。这样固然不错,但如果教师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作一些拓展延伸,是不是更好呢?这是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注意课堂提问的角度

美国教育学家斯特林·G·卡尔汉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注意提问的角度或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导入时提问。

一堂好课源于一个好问题。上新课时,尤其应注意导入的艺术性,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渴求新知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可以采用设问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钱学森吗?对,他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1950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高级将领就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有这么强大吗?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他凭着自己的一张巧嘴不仅瓦解了国家的危机,还能化敌为友,这人是谁呢?他就是烛之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2.重难点处提问。

课堂设计如果紧扣重难点,那么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把握好。一篇课文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抓,往往什么都抓不住。紧扣重难点设疑,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授《雷雨》一课时,可以和学生共同探究:“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否真实?”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组,学生兴趣高涨,在激烈的争辩中问题很快就解决。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快乐。

3.矛盾处提问。

于漪老师曾说:“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2]抓住文中的矛盾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如教授《将进酒》一文引导学生体味李白的情感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诗人为何一面感慨“天生我材必有用”,一面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你如何看待这种矛盾的思想?

4.比较中提问。

比较能力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体现。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综合,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可以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度,养成思辨的习惯。例如可以比较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将进酒》中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在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上的异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诗文内容理解得更彻底。

也可以是同一篇文章中的比较。如教学《琵琶行》时,让学生对白居易和琵琶女作比较,找到他们之间的相似点,就能很好地理解诗歌主旨。

课堂提问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不仅可以检查学情、开阔学生思路、启迪思维,还有助于教师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成。它既是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3]。

[1]杨九俊,王一军.让创新思维在课堂飞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9.

[2]于漪.岁月如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

[3]赵国忠.透视名师课堂管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

猜你喜欢
思维课堂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