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教学发展现状及创新研究

2015-02-03 11:36王世进
商场现代化 2015年30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大学生

摘 要:《国际贸易》是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课和理论基础课,实践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能否结合创新实践,也关系教学目的的实现,本文以江苏师范大学《国际贸易》课程为例,研讨了其实践发展的现状并创新性地结合实践教育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一、国内外现状研究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可见,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不应再只是培养优秀的就业者了,更应期望其成为岗位的创造者。

德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将“模拟公司”引入实践教学,现已成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美国各大高校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有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课程,而且在实践性课程中鼓励学生组建模拟或真实公司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教师教、学生学与行结合起来,协调发展。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国际贸易》课程,自从大学里开设以来,获得了快速、长足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国外各大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国外高校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中有以下特点:

(1)在教材的编写上,注重穿插大量的实际案例,与理论阐述和方法介绍有机结合,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2)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因特网辅助教学。许多高校甚至教师建设专门的国际市场调查因特网网站,存储大量的教学辅导资料,供学生和其他高校教师随时学习和调用。

(3)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情景模拟、模型分析、调研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调查研究能力。

当前面对日益增加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为了满足国家培养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开展创业教育,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事业心与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昭示着培养学生事业心、冒险性与创新组织等多方面才能作为学校教育目的的新的价值取向。2002年4月,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会上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的试点院校,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进入实质性阶段拉开了序幕。

国家、省级、校级、院级四级单位鼓励学生创业,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国家每两年举办一次“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江苏省每年各举办一次省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江苏省教育厅举办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许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我国公司法修改后,降低创办公司的门槛,吸引大学生毕业后或在校创业。

21世纪以来,国内不断重视实践教学,各大高校纷纷修改本科生培养计划,加大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重视学生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部分高校经济类专业开始开设国际贸易课程。目前,国内外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均开设了《国际贸易》课程。虽然不同时期、不同专业课程名称有些不同,但一直是经管类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尤其是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国际贸易》课程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引进阶段,1982年-1990年。南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等高校开始从国外引入国际贸易理念,在有关课程当中讲授国际贸易内容,但还未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当时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阶段,讲授的内容仅限于部分三来一补的基本情况介绍。

第二,发展阶段,1990年-1999年。国际贸易研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注重穿插大量的实际案例,与理论阐述和方法介绍有机结合,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第三,改革阶段,2000年至今。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其一,构建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训教学体系。大部分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环节,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全面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二,加强了教师的培训工作,部分高校提出以双师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三,对学生市场调查研究能力考核方面进行了探索。

虽然该课程在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传统的国际贸易研究教学并没有改变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的知识继承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没有从理论上、理念上、总体框架和细节与流程上突破传统而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以创新知识为主导的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创新。

二、江苏师范大学《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现状

江苏师范大学近年来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力度,注重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商学院定期举行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验,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贸易公司、外资企业及政府部门等单位就业,近年来协议就业率达到96%以上,培养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鼓励大学生创业;学校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建立多个大学生实践训练基地。

国际贸易课程研究国际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研究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的一门理论性较强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科。直接关系到各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尤其经济全球化形势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国都非常注重本国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近期及长远利益,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确保本国利益。国际贸易分为理论和实务两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国际贸易的现代和当代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分析。实务部分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国际货币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经济的非均衡传导;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但是大部分老师基本还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如何将理论应用与实践还存在着以下缺点:

(1)教学理念传统,需要与时俱进。虽然教师也接收了国外的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但在授课中仍以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思想为主导,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的国际贸易实践训练重视不够。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教育意识有待提高。

(2)教学内容上,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学生围着书本转,背条条款款多,与社会实际结合的少,用国际贸易方法研究其它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提出的问题少。

(3)教学方法上,讲授多,实训少,教师唱独角戏多,学生参与少;教学手段上,传统教学手段用得多,应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软件和教学手段少。

(4)学生考评体系不完善。学校对《国际贸易》课程学生考核进行了改革,尝试扩充考核的主体,如在教师对学生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自评、互评,调研报告应用者的评价,增加考核的内容和方式。

(5)教授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未能反映国家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福利最大化,诠释理性,昭示方向,案例有些陈旧。

这种状态远不能适应师大“研教型大学”的创建和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国际贸易》课程创新性、应用性强的特点,我们必须尽快构建并完善《国际贸易》实践课程教、学、行体系,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调研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对策研究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材选择、考核方法上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频繁与学生交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沟通机制。新时代贸易职能应融入创业导向,开展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契合研究。《国际贸易》实践课程教、学、行模式的创新,以“造就创业型人员”作为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战能力作为教学过程主线,以学生自主认知为原则,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组建创业团队的“教、学、行”模式,学生亲身介入真实的外贸情境,采用综合集成的方法,使其在实践、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想与能力,实现知行合一的循环学习过程。将“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行”结合统一起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行动,以研究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彩霞,肖望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教育观察,2015(09):101-102.

[2]陈旋.基于整体知识观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463-464.

[3]毕玉江.关于国际经贸专业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46-47.

作者简介:王世进(1980- )男,河北衡水人,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创新教育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理论大学生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