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015-02-03 00:30姜健
商场现代化 2015年30期
关键词:就业难大学生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以及就业机制的变革、高校的扩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与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鉴于此,有必要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角度;大学生;就业难

我国高等教育于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212万,2009年高达611万,而2015年更是高达749万,创历史新高,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也逐年攀升。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大学生自身因素诸如落后的就业观念、大学生自身素质低下之外,外部经济环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现状

2015年,大学毕业生有749万人,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虽然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但就业率却持续下降,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加上2014年还未就业的大学生,使得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让很多大学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结构、性别结构、岗位空缺与未就业之间的矛盾结构等方面。区域结构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较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更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性别结构表现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就业;岗位空缺与未就业的矛盾体现在许多岗位找不到员工,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1.产业结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在第三产业中,基础生存性质的服务业比例高,高级的生产服务业比例低。这就大大限制了高端人才的吸纳,进而导致作为高端人才的大学生难以就业。同时由于我国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行业为主,因此知识型服务业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低端的工作岗位需求更大,而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比较小,使得大量高校毕业生投向低端就业市场。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目前我国劳动力分布,非对称流动、区域分布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在中国现阶段存在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工作紧缺的现状下,存在着这样一组矛盾: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改变现状,另一方面人才不愿意去这些落后地区。

3.大学生的非自愿失业

首先,人事分配制度不合理,干部指数、户籍制度等往往成为系统的瓶颈,毕业生与就业单位达成就业意向,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机组人员指数,与就业单位失之交臂。其次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的传统渠道是一个严重的衰退。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进大型国有企业和机构在减员增效实施,为毕业生的接收能力已经下降了很多。

4.宏观调控不力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宏观调控乏力。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市场机制的“看不见的手”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应当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然后现实情况是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并没有什么有效措施出现,有些地区甚至存在政策障碍现象。在教育制度的设计上,政府也有一定的误差,导致人才培养存在许多问题。

5.相应的大学教育缺乏实践培训

大学教育更为注重理论,忽视实际操作。因此刚毕业的学生工作经验很少,公司需要培养他们一段时间,这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所以他们宁愿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而不是大学生毕业生。这些结果表明,大学教育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用人单位的需要不符合。毕业生年创新高数量的学生使他们不再是独立的产品而是广泛同质性的,这增加了他们的竞争,导致失业率上升。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1.从高校方面来看

高校摒弃过去陈旧的思想,在新的时代要坚持实事求是,与实际情况接轨,打破毕业生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加强、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多形式就业。此外,高校应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最后创业”的概念。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就业服务的重要性,对学校未来发展和学生得以顺利就业应该深思熟虑,要把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作为关系到学校存亡的头等大事来处理解决,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贯穿整个大学生活,提供就业的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期望工资,改善他们的面试技巧。

2.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部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认识和准备不足,没有意识到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没有充足的准备,学习能力不强,过多依赖网络和他人的帮助,实操能力与动手能力弱。有些大学生还存在落后陈旧的就业观念,没能建立有价值的的就业观,对自身定位也非常模糊不清。

3.从政府方面看

面对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政府首先应该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财政补贴、税收等当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其次,大学生毕业岗位更多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就业率,缓解失业问题,因此政府在货币政策上应该向第三产业倾斜,支持商业银行对第三产业的信贷规模,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政策方面,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顺应科技高速发展的趋势,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迎波,冯娜.警惕经济“无就业复苏”[J].经济纵横,2010,1:34-35.

[2]胡磊.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的可能性悖论及其解决路径[J].北方经济,2010,2:51-52.

[3]余国林,朱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与国外促进政策借鉴的启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5:77-78.

作者简介:姜健(1980- ),男,辽宁省葫芦岛人,硕士,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就业难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影响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三维分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