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家庭土壤培育出的花朵——一例心理案例分析

2015-02-07 05:35刘蓓丽
关键词:单亲

刘蓓丽

摘要:儿童的问题首先和最后都应该落到家庭和家庭关系中进行治疗,无论是从效果和效率上来说都令人满意。单亲家庭在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家庭组织形态,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无论是父母、学校、老师、社会都应该给予必要的关注和帮助。父亲的人格教育意义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能替代的教育元素,母亲与孩子特有的依恋关系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中国自古有严父慈母之语,未尝不能理解为父亲严肃认真的性情和母亲慈爱温柔的语言形象综合起作用加之与受教育者-儿童身上。

关键词:单亲;亲子依恋;积极言语和行为

一、案例描述

1.一般资料:小豪,男性,9岁,三年级学生。

2.个人成长史:父母在孩子1岁半的时候离异 ,孩子判给母亲,由于母亲对男方非常愤恨并阻止,父亲很少探望孩子。孩子母亲个性很强,对工作认真负责比较有成就。由于工作繁忙,孩子由母亲的姑姑等长辈在京郊乡下抚养,一直到6岁上小学才回到城里上学和妈妈俩人共同生活。

3.重要他人基本问题描述

母亲描述:孩子从小在老人身边长大,老人非常溺爱,对孩子的各种要求从来不加管制,导致孩子现在非常不听话,在家里不听她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同时孩子也非常的懒,做作业如果没有人看着管着就不做,只要有时间就打开电脑玩游戏,平时玩游戏经常到11点才睡觉,周末会玩到凌晨大人不催不睡。

班主任描述:孩子性格拖沓,不做作业,基本不听讲课不守纪律,但是很聪明,成绩尚可。平时尽量避免体育运动,即使每天的课间操也是想方设法偷懒,几乎是班级里面最高最胖的男生,但是屡屡遭到体育老师投诉。

咨询师观察:我作为任课教师担任他们班级的教学工作,小豪给我的第一印象很深刻,因为以小豪的身高体重坐在第一排,一定是由于是班级里面老师比较重点“关注”的对象。

4.量表结果:

母亲:SDS分数为56 分,SAS分数为60分

二、咨询过程

(一)心理分析过程

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出现问题时可能无法明确说出自己的需要或者要求甚至受到的伤害,因此大多数咨询我都利用沙盘游戏作为背景,通过沙具来了解孩子的初步问题,这种方法受到孩子方面的阻抗非常小,因为几乎所有孩子都喜欢玩沙子、水等。

班主任推荐小豪来找我,孩子一方面对班主任比较信任,另一方面对于来咨询室做“沙盘游戏”也不抵触,因此初次见面气氛比较融洽。小豪具有和年龄不太相符的成熟感觉,语言方面条理很好但是不喜欢多谈什么,对于沙盘游戏非常喜爱。但是孩子在摆放沙具时所表现出来和母亲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我前期从班主任方面得到的一些了解,我和班主任建议下次由母亲和孩子一起来进行沙盘游戏。

小豪和母亲住的距离学校很近,所以第二天母亲放学母亲就和他一起来到心理咨询室。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在意,孩子的父亲较早离婚,对于孩子的父亲怨言非常多,对于生活的观念也非常消极,认为什么都不可靠,所以觉得对于孩子和生活应该尽可能的多赚钱来获取未来的保障。母亲个性非常强势,原来就是由于前夫“特别懒特别不上进,不像个老爷们。”才离婚,没想到“儿子和他爸一个德行”因此感到非常灰心。经常数落孩子“别和你爸一样”,尤其不能忍受孩子日常生活的懒散,对于孩子管教非常严格,但是由于孩子6岁之前在乡下长大,基本没有上过幼儿园,老人也非常疼爱,所以规则意识较差。母亲也特别不喜欢孩子和他有任何亲密的举动,包括亲吻脸颊、拥抱、拉着手走路等等都非常不喜欢。

通过和孩子妈妈的交流,小豪的一些行为的根源就能够得以解释了,年纪非常小的时候就和母亲分开了(母亲自述有时候一个月都不能去乡下看一次孩子)所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建立的非常不好,而且老人和母亲经常在他面前数落父亲的种种不是,造成小豪一方面缺少来自母亲的安全感,一方面缺少来自父亲的正向的模仿对象。孩子的问题通常都是家庭和父母深层问题的直观展现。小豪的情况也不例外,因此我先从小豪妈妈身上着手。

(二)重建依恋关系,修补安全感

0-3岁是亲子关系--依恋建立的第一关键期,依恋主要是存在于母婴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并渴望彼此接近。儿童的依恋类型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依恋的类型在外界环境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是很少会自行发生改变的,在儿童期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在早期所形成的依恋类型对其未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依恋是儿童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地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依恋类型可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种。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朝以下水平发展:能够积极探索外界环境,情绪稳定性强,情绪调节能力发展良好,社会认知能力发展良好,信任他人,未来发展会更自信、更合作、更友好、更热情、更乐观。形成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容易表现出:情感淡漠,胆小退缩、自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信任他人,不能够形成良好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质量不高。形成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容易表现出:容易冲动,情绪稳定性差、易怒,容易发展出攻击行为等不良行为。回避型依恋与反抗型依恋均属于不安全依恋,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需要父母在教养方式方面作出调整。

小豪没有在这一时期没有形成安全性的依恋,因此才造成后期的诸多问题,因此母子二人共同生活的起点是重建依恋关系,修补安全感,而非母亲“孩子被惯坏了,太没规矩了,我接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给他立规矩……”所以我给母亲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充分表达母爱”以期“重建依恋关系,修补安全感”,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很困窘,她说小豪的确特别喜欢“黏”她,她觉得“一个小大老爷们,总是跟我黏黏糊糊的太讨厌了!”对于母亲来说孩子已经快到她的耳朵了,似乎是个大男子汉了。但是他其实不过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从小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下被溺爱成长,因此对于母亲的依恋应该是非常正常的。正是由于母亲给的爱不够多,至少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没有感受到足够多的母爱,他才会用种种方式来试探来索取来验证母亲的安全感。所以我建议母亲主动向孩子表述自己的爱意,主动拥抱亲吻孩子,多多微笑。母亲开始表示很难,因为自己不爱笑,但是为了孩子可以试一试。于是我跟妈妈共同制定了一个“亲爱的儿子”计划,每天早晨儿子出门之前给孩子一个拥抱和亲吻,对孩子微笑的说我爱你儿子。晚上睡觉之前和儿子也要拥抱,对于任何时候孩子想要搂抱妈妈的行为都给与回应而不是粗暴的推开。

(三)以积极语言为主线进行家庭治疗

小豪周围的成年人,包括各科老师和母亲,对于小豪评价最多的两个词就是懒散、消极。在学校中我观察后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小豪与年纪不符合的“消极”表现。在与其目的谈话中我很快就得到了答案,经过当事人同意我将与其母咨询时的谈话录音拷贝给她,请其母完成一个作业,在我选取的30分钟录音中找出所有她认为消极的表达。在后此咨询中,母亲说自己非常惊讶居然在30分钟的时间里面就有30多次的消极表达,平均每分钟一次多,在本次咨询中我向其明确了消极表达和积极表达的概念意义和作用,同时也请她回去再听一遍录音找出所有的积极表达。其母没有按照约定时间而是在当天晚上就给我打电话说她反复听了3遍,只有一个词勉强够积极表达的含义。当时我问她你觉得小豪孝顺吗?她说“还不错”。在这个阶段我没有给出太多的建议和语言,几乎全部依靠当事人自我领悟式体验和改变。在第四次咨询中我向母亲和孩子解释了“盲行”活动,然后让孩子和母亲分别扮演盲人进行这个活动,母亲似有所悟。再解释“非暴力沟通”的亲子沟通方式时 ,她说以前我都是想着为孩子好,我怎么做都可以,但是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相问题,感受问题。现在想想他那么小就没和父母一起生活,我还经常数落他,他却从来不记仇,对我还是很孝顺,虽然懒但是我上次不舒服还给我煮方便面。母亲这时已经有所改变,从开始对于孩子的种种不满意开始,现在已经开始转向孩子的积极面了。于是我提到了最初,她和家里的老人经常会说孩子太懒像他爸爸一样,这样的语言对于孩子的恶大脑之间的连接建立是“我”和“懒”之间的建立,而不是他们的初衷,“你不要像你爸爸一样懒”。我向母亲介绍了“大象”的试验,让她感受到大脑连接的建立是2个实词之间,而不是虚词之间。如果她希望孩子变得勤奋,就应该使用“赞许技术”。对于他的每个好的行为都给与及时的鼓励赞许,对于他的不合适的行为给与漠视以利退化。

(四)寻找可模仿的正向男性形象以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社会观察和社会学习

儿童的人格发展过程中,超我(道德化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儿童通过对父亲的自居作用而实现的。自居作用是指儿童往往追随仿效父亲,以期将来也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而其中以父亲的作用为突出。男孩在自居作用过程中通过克服亲母反父(恋母情结),女孩通过克服亲父反母(恋父情结)而度过人格成长的危机。简而言之,男孩子是通过对父亲形象的认同和模仿而认识周围世界的,此时,父亲对子女的热爱、责任心和适度的严格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父亲角色缺失,就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因此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男孩的意义也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

对于小豪来说,虽然目前实际情况只能是与母亲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但是迫切需要在他的生活中树立起来一个正向的男性形象。如果能够联系到父亲的话应该让父亲定期与孩子有相处的机会,让孩子生活中不缺这个“脚”。即使母亲不喜欢也需要试着接纳小豪父亲之为小豪父亲这个事实,从时间上来说,无论以前现在还是以后,生物学父亲这件事情都不能改变,小豪流淌着来自父亲身上的血。年龄越小孩子越需要父母,年龄越大亲情的缺失造成的后患越严重。(接纳的从时间和思维方式两方面扩大认知背景技术)另外,虽然在你的眼中看来,作为丈夫对方有很多令你不满意的地方,但是不能说明作为父亲他一定也是失败的。而且与很多从小失去父亲的人相比,虽然没有父亲共同生活,但是也好过从来没有父亲。对于孩子来说,多一个人爱他,支持他、鼓励他、帮助他不是更好吗?

(五)后效

通过家长、班主任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孩子逐渐有了变化。根据母亲后来的反馈,她之前完全没有想到其实儿子是这么需要母亲的拥抱、爱抚和赞许。她按照我们商定的计划那么做,开始还觉得有点别扭,可是不到一周就觉得习惯了。但是她没想到儿子那么快就开始有变化了,自己吃完晚饭居然主动要求妈妈帮忙考背诵。母亲的焦虑程度明显降低,开始联系孩子父亲,考虑是否定期让父子见面。自述强行忍耐不在孩子面前负面评价其父,班主任反馈孩子在学校能够不许提醒完成部分作业,体育课表现较平,班级生活中最明显的进步是能够在规定其负责的日子主动完成值日工作,无需再三提醒。

(六)咨询师后记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的影响是他携带终生的印记,就像文学作品中所言“幸福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幸福,从不幸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小豪从小不缺任何物质,但是一直到小学,从未得到过让他安全、满足的爱,这是他的不幸,但所幸他的母亲迷途知返,相信他的未来定有改观。

面对“问题”孩子的问题 ,过于关注表现,过早过快纠正偏差有时可能欲速则不达,问题后面的根本往往是被忽视、被遗忘、愤怒、不公平的对待……总之,深挖问题、找准原因才是问题获解的正途。

参考文献: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美)弗雷德里克森著.《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英)鲁迪·达洛斯//罗斯·德雷珀《家庭疗法--系统化理论与实践》上海社科院,2012;

阿德勒.《超越自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单亲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中职学院单亲学生品德问题分析及对策
“单亲”伤口一把盐
缺父爱导致犯罪?英单亲妈妈抗议
单亲妈妈 修炼手册
单亲父母易出现睡眠问题
论倾听单亲子女心声的策略
用情感渗透法对留守及单亲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上帝也是单亲——单亲妈妈快乐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