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我——都是溺爱惹的祸

2015-02-07 05:39王琳代淑娥赵鑫
关键词:自我意识家庭教育

王琳+代淑娥+赵鑫

摘要:随着独生子女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溺爱成为众多父母很容易走入的教育误区。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笔者在大量咨询辅导案例中总结经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溺爱(包括控制型溺爱和放纵型)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自我意识;放纵型溺爱;控制型溺爱

1.前言

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听上去很枯燥无味的四个字,却对我们的生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是谁”有那么重要吗?如果一个人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谁,我们便能看到他坚定的眼神,看到他从容淡定的行为,从而他也能够正确解读来自他人的评价!如果一个人不看重自己是谁,不在意自己的存在,他怎么会在意周边环境的存在?怎么会在意周围人的存在?怎么又能更好地和他人相处呢?我们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需要达到三个友好相处的指标:与自己友好相处,与他人友好相处,与环境友好相处【1】。而在这三个指标中,与自己友好相处是根基。心理健康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经常会说:“你自己怎么看这个问题?”“你的感觉如何?”很多学生在开始被问及这样的问题时,往往会抱怨心理健康老师的无能,他们会在心里说:“如果我知道,干嘛要找你咨询呢!”然而,不论是表面的人际关系问题,还是情绪问题,还是其他各色的心理问题,所有的问题都会归结到个体的自我意识上。他的自卑,自信,自尊,自负……他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引发了他的人际关系、情绪以及各种问题产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是伴随其出生,伴随感觉、知觉的产生,逐渐成长而来,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则对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独生子女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溺爱成为了众多父母很容易走入的教育误区,而溺爱又将对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2.溺爱对自我意识的影响

2.1放纵型溺爱对自我意识的影响

“一家只生一个娃”,作为父母或抚养人,为了充分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孩子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规则也逐渐被我们淡化。容易形成放纵型溺爱的父母,追究其成长轨迹的话,我们会发现,他们自己的自我意识本不健康——无力感的妈妈和无知或无奈感的爸爸是典型的容易成为放纵型溺爱的家庭构成模式。孩子两岁以后,我们要教会孩子适应各种规则,在适应规则的过程中,孩子内心不免会有挫败感或委屈伤心,但正是这种挫败感和委屈伤心才能带领孩子成长,从而发展出各种应对方式适应他所生存的环境。在该给孩子挫败的关键时刻,父母和孩子之间处于抗争状态,无力感或无知无奈感的父母,面对孩子的哭闹,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会不断的说服自己:“还是算了吧!反正孩子还小!”,看上去光明正大的理由,其实还隐藏着更多真实的秘密,他们对自己的内心说:“快点停止吧,我快受不了了,再也不能忍受这样的冲突!”。于是,规则的树立在第一次便以失败告终。然而,第一次的停止会带来的无数次的停止,孩子便会从中受益,他们学会了:当父母不满足我的时候,我可以用哭闹控制他们。长此以往,本来自我就不健全的父母便失去了自我,他们所谓的“自我”变成了孩子自我的延伸。从此以后孩子成为家里的统治者,发展成“小公主”、“小皇帝”。“小公主”、“小皇帝”该去学校了,到了幼儿园,老师和同学可不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凡事都听他们的安排,于是,“小公主”和“小皇帝”们开始受挫,他们不相信惯用的撒泼伎俩在老师同学身上不奏效?于是,继续使用。时间长了,他们逐渐被同学疏远,被老师划到“特殊关注的行列”。皮格马利翁效应提示我们: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学生被贴上异类标签的时候,面对强大的权威,他不得不让自己扮演各色小丑,以满足老师的预言,其实这就是心理学对“破罐子破摔”的解释。于是,他们选择了上课说话、违反课堂纪律、与同学打架等等各种各样的现象。从此以后,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成为当下环境的破坏者,对他人、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尽管这不是他们最初的愿望。所以,放纵型溺爱成长下的孩子,其自我过度膨胀,并将父母的自我研磨掉,成为环境和他人的破坏者。

2.2控制型溺爱对自我意识的影响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拥有一个完美的妈妈【2】(这里的妈妈是父母的统称)。一个完美的妈妈?意味着什么呢?孩子在画一幅人物画,涂色的时候孩子选择先涂背景,完美的妈妈会跳出来对孩子说:“先涂人物,然后再涂背景!”先涂哪一个,真的那么重要吗?是必须的吗?不能有别的选择?作为父母,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的这么做,这种无意识的错误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想法温柔地施加到孩子身上,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是在要求孩子满足父母内在的需要,我们在假借爱的名义隐形的伤害自己的孩子,这本身便不合理。一个高考结束的孩子,回到家,门一甩,书包一扔,对父母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给你们考完了,现在我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吗?”家长说“这孩子真不懂事,怎么一点伦理道德都不懂呢?”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如果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怎么讲呢?很多父母自己没有读过大学,或者没有读过更好的大学,于是,想让孩子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最终,孩子的一切都要围着目标的实现来安排,而他们内心真正的需要却被我们忽略掉。惯于使用控制溺爱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真正的自我,孩子的自我成为了父母自我的延伸。于是,等孩子再大一点,需要他为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孩子便已经失去或不习惯为自己做决定,将最初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同学、老师身上,后来还有可能转移到自己的伴侣身上。一个人如果不会或不敢为自己做决定,那么他的自我显然不够坚定。在做任何事情时,他们最先考虑的是别人怎么看,而不是“我”怎么看?于是,就有了个人的虚荣、社会的“面子工程”。

3.完善家庭教育模式,引导孩子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3.1倡导民主教育风格,尊重孩子个性需求

无论控制型溺爱还是放纵型溺爱,都没有将孩子看成与父母同等的“人”,这个“人”与父母同样,拥有发言权、操作权、“犯错误权”。控制型溺爱的家长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显然没有关注到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于是就出现了“孩子想吃苹果”,家长为孩子提供“梨”的现象。如果孩子拒绝吃“梨”,家长就会作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的错误评价。为了迎合、讨好家长的评价,“控制型溺爱”下的孩子便牺牲自我,掩盖自己内心的需求,久而久之“我”不再是“我”,而是父母自我的延伸。

在日常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家长错误地以为“放纵型溺爱”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孩子的需要,因此,“放纵型溺爱”俨然将孩子看成和成人同样平等重要的个体。但我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孩子的需要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满足孩子不合理的需要,其实是在误导孩子发展出不成熟的自我评价机制,发展不健康的自我意识。孩子的成长需要规则约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人引导他们如何控制自己、约束自己,而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过程就是完整的自我整合过程。如果我们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这一自我整合,一定程度上我们就剥夺了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良好时机。

3.2引导父母适当放手,归还孩子自由空间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经这样说过:“儿童早期,给予充分的爱和自由,儿童这个精神胚胎就能够得到自然地生长!【3】”爱,就要给他自由。而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则是控制为主,很多家长无法意识到“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到底有多重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精神,在手和脚灵活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们会随意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会随意触摸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这时我们很多家长打着“安全第一”的旗子,便开始了方向性地控制。“这个不能碰”、“那里不能去”……于是,我们失去了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的第一关键期。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会把干预的大手伸到孩子的人际交往、孩子的劳动、孩子的学习等等各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控制与孩子真实的需求会发生很多矛盾,但“自我”相当强大的父母,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服从他们的意志,而相对在家庭中处于“弱势”的孩子,为了寻求家庭的平衡,他们便选择放弃“自我意识”的发展,变成父母“亚健康自我”的延伸……

对此,也许“放纵型溺爱”的家长会沾沾自喜,“给孩子爱和自由”,我们做得相当好。但他们却忽略了,引导孩子发展良好、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建立在学会遵守规则的基础上。这个社会本身就有很多的规则需要遵守,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学会遵守规则,而让所有的规则都给他让道的话,将来他进入学校、走向社会,那些许许多多需要遵守的规则是不会轻易像父母和家人那样被他绑架的,而当社会坚持这些规则,可想而知,这对“放纵型溺爱”的孩子来说会有多么痛苦?为了维系他们内心的平衡,他们便会采取各种不健康的行为,于是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疾病……

3.3合理进行教育分工,共建家庭教育统一战线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里,对家庭教育分工,我们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母亲的主要职责是相夫教子,而父亲的主要职责是赚钱养家。”于是,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家庭的孩子出问题,很多爸爸就会这样指责妈妈:“瞧瞧你把孩子惯成什么样子?”而这时的妈妈也会当仁不让:“这能怨我吗?孩子从小到大,你抱过多少次?这么多年,你心里有我和孩子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缺席,教育的责任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而母爱又带有一种本能的天性,它是无条件的,凡是无条件的,便很容易导致溺爱,无论是控制型还是放纵型……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4】。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一个健全自我意识的个体,其自我能够很好地整合本我和超我,以维系人格结构的平衡。而无条件的母爱很容易导致本我膨胀,超我缺失。父亲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功能便是教给孩子自律,控制自己,即保留孩子的超我。换句话说,如果父亲能加入教育的行列,来自父亲的理性就能很好地平衡母爱的无条件性,从而帮助孩子整合自我,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彭运石.关于自我意识的概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9(4)

[2]陶然,王琳.受伤的翅膀:青少年心理成长札记[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5)

[3]玛利亚·蒙特梭利著,单中惠译.童年的秘密[M].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5)

[4]董秀娜.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综述[J].伊利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家庭教育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