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交流

2015-02-08 03:43刘洪
今日中国 2015年11期
关键词:巧思外国人交流

外宣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交流

刘 洪

新华社《环球》杂志副总编

外宣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交流,通过艺术的巧思、真实的细节,让对方真正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和喜爱中国,也不应回避问题和缺点,这才更显得大气、真实。

早些年,在以色列和美国等地工作时,不少当地朋友,如果是第一次去中国,回来后总有类似的感慨:哎呀,你们的国家发展太快了;你们的建筑和文化,太棒了;你们中国人,真是太友好了。

游子在海外听到别人夸赞,总是格外高兴。但同时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为什么这些外国朋友—他们肯定对中国不存在歧见,他们之前印象中的,几乎是另一个中国?概括来讲,灰色、阴暗、僵化、千人一面的中国。

原因不外乎两个:第一,他们从媒体书籍中接触到的中国,往往是一个带有各种毛病的中国。当然,新闻有其传播规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但在某些国家,对中国以偏概全的描述,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第二,我们的外宣确实存在诸多需改进的地方,表述老套不到位,外国人不理解更不接受,有时花钱也是白干事。

有如此感慨,是因为看到了进步。朋友向我推荐了一组《乐享中国》的短片,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十个小短片,主角都是老外,一般一分钟一集,简短但内涵丰富。比如,操着一口京片子的美国摄影师,取了个中文名“曹操”,每天乐滋滋地拿着相机游走在北京的胡同深处;来自南非的艺术家伊恩·汉姆林顿,在广西阳朔开了家咖啡馆,他修旧如旧,将中国古老民居打造成了两个女儿的“秘密花园”

十个身份年龄职业都不同的老外,其实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在中国生活,他们都喜欢中国文化。当然,有些人更喜爱中国姑娘—其中几个还同中国女孩结了婚。他们眼中的中国,自然不是灰色的、僵化的,而是多彩的、丰富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让他们深爱无疑。

后来了解,这组短片其实是一组外宣片,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之际,在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和网络上播放。10个外国人的选择也颇有讲究,既有美英法俄这样的大国公民,也有来自摩尔多瓦、约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他们有的在中国学艺,有的在中国工作;他们不仅仅只生活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有的还定居于中国的偏远地区。

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磅礴的场景、没有外交上的套话,但一个个看似普通的故事中,却让人见识了真挚的情感、对中国文化的青睐,以及背后一个发展进步包容的中国。这样的外宣片,有唯美的画面,有动人的故事,有文化的穿插,真正是润物细无声,能够为外国人所接受和喜爱。

在这10个小短片中,“曹操”的京片子和幽默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幽默是一种上乘的功夫,更能在外宣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几个片子,如果形式更舒放一点、内容更幽默一些,感觉还会更打动人。另外,婚姻是最促进文化融合的方式,但也别总是中国姑娘配外国汉,我们其实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小伙正幸福地与外国姑娘生活着。

正如习近平主席多次在演讲中所说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照本宣科、自娱自乐的所谓外宣,其实不是外宣。外宣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交流,通过艺术的巧思、真实的细节,让对方真正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和喜爱中国,也不应回避问题和缺点,这才更显得大气、真实。

这,其实也是一种自信,是让人刮目相看的外交软实力。

猜你喜欢
巧思外国人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外国人学汉字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外国人如何阅读王维
The Dream of Art
巧思妙想 立车气动防护装置
巧思与坚忍:影雕中的惠女印记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外国人排“毒”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