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和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母婴阻断效果观察

2015-02-10 04:33宋玉云山西省沁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482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20期
关键词:保护率乙肝疫苗乙肝

宋玉云 山西省沁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048200

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和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母婴阻断效果观察

宋玉云山西省沁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48200

摘要目的:探讨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和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母婴阻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由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80例,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24h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实验组在24 h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按照0、1、6个月进行全程免疫,最后比较两组的母婴阻断效果。结果:实验结束后,实验组母婴阻断保护率为67.5%,对照组母婴阻断保护率为27.5%,两组保护率进行比较,差异显著(χ2=9.37,P<0.05),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阻断效果较为满意。结论:对于由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对其进行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效果良好,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

目前,临床中阻断HBV母婴传播较为有效的方法为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但是由于接种的时间和方法有所不同而效果不同。本文为了探讨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和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母婴阻断的临床效果,随机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由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80例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由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新生儿体重2.4~3.9kg,平均体重为(3.35±1.51)kg。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所有母亲在孕期或住院分娩时检测被确认为HBsAg阳性。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新生儿体重2.4~3.8kg,平均体重为(3.28±1.45)kg;其免疫程序按照0、1、6个月进行全程免疫,但在24h内只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实验组中,男23例,女17例,新生儿体重2.6~3.9kg,平均体重为(3.31±1.52)kg;其免疫程序按照0、1、6个月进行全程免疫,但24 h内同时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新生儿全部免疫结束后作为观察对象。

1.2方法本文中,对照组新生儿在24h内只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国药准字S20040016,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即在出生24h内注射本品10μg。实验组新生儿在24h内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国药准字S20040016,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国药准字S19993045,四川远大蜀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用量为:乙肝疫苗接种同对照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新生儿出生24h内注射100IU。然后要求两组新生儿在1个月和6个月时再次接种进行全程免疫。当所有新生儿在接受免疫达7~12个 月后,采集所有观察对象的静脉血3ml,同时对血清进行分离并冷冻,然后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检验中心进行检验。检验时采取的仪BIO-TEK酶标仪和洗板机进行测验,方法为ELISA法检测。检验试剂如下:(1)HBsAg试剂;(2)HBsAb试剂;(3)HBeAg试剂;(4)HBeAb试剂。检测项目包括如下:HBsAg、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HBsAb)、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HBc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HBeAb)。

1.3评价指标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新生儿进行评价:(1)两组新生儿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比较;(2)两组新生儿母婴阻断保护率比较。

1.4统计学处理实验中所得数据利用SPSS17.0进行处理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分析,当判断指标P<0.05时,表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比较对两组新生儿的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其中产生四种模式,在这四种模式中,其阻断成功的为模式三,这种模式中新生儿已经获得免疫力,具体为:HBsAg(-)、 Anti-HBs(+)、 HBeAg(-)、 Anti-Hbe(-)、 Anti-HBc(-)。其中阻断成功的对照组新生儿11例,实验组新生儿27例。阻断失败的有三种模式,具体如下:模式一为:HBsAg(+)、 Anti-HBs(-)、 HBeAg(-)、 Anti-Hbe(+)、 Anti-HBc(+),这种模式的对照组新生儿10例,实验组新生儿7例;模式二为:HBsAg(+)、 Anti-HBs(-)、 HBeAg(-)、 Anti-Hbe(-)、 Anti-HBc(+),这种模式的对照组新生儿9例,实验组新生儿5例;模式四为:HBsAg(+)、 Anti-HBs(+)、 HBeAg(-)、 Anti-Hbe(+)、 Anti-HBc(+),这种模式的对照组新生儿10例,实验组新生儿1例。

2.2两组新生儿母婴阻断保护率比较本文中根据新生儿的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结果发现,阻断成功为模式三,阻断失败为模式一、模式二、模式四。其中对照组新生儿母婴阻断成功11例,阻断失败29例,母婴阻断保护率27.5%;实验组母婴阻断成功27 例,阻断失败13例,母婴阻断保护率67.5%,对两组新生儿母婴阻断保护率进行差异检验,χ2=9.37,P<0.05,差异显著,这说明对于由HBsAg阳性母亲所出生的新生儿,如果在出生后24h内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效果较好,有益于新生儿的生命健康,防治其感染病毒。

3讨论

乙肝目前在我国属于高发疾病, 我国目前乙肝平均发病率为5‰,发病率仍然较高[1]。而且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约为15%左右,而乙肝病毒(HBV)的感染率则高达70%。对于那些慢性HBsAg携带者中, 其e抗原(HBeAg)呈阳性而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所以要想降低乙肝的传染率,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临床治疗中,对于乙型肝炎目前仍然没有很好的根治办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乙肝其预防较为关键,在预防的手段和方法中,最常见的则为接种乙肝疫苗。由于这种乙肝疫苗在临床中的大量应用,其效果性和安全性均得到验证,可以对乙型肝炎进行有效控制[2]。

在本文中,笔者选择由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80例进行分析,这是因为有研究发现,母亲HBsAg为阳性,尤其是HBeAg同时也为阳性时,新生儿感染HBV的风险要大大提高,而且大约有90%左右的新生儿在感染HBV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则极易发展为慢性携带者, 其中也有大概35% 左右的新生儿将转化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笔者将选取的新生儿分成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新生儿在24h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实验组新生儿在24h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按照0、1、6个月进行全程免疫。研究结束后对其血清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对照组新生儿仅在24h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实验组新生儿在24h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并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保护率分别为27.5%和67.5%,差异检验后发现,其χ2=9.37,P<0.05,差异显著,这说明对于由HBsAg阳性母亲所出生的新生儿,如果在出生后24h内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效果较好,有益于新生儿的生命健康,防治其感染病毒,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淑勤.病毒性乙型肝炎免疫预防〔J〕.医学综述,2008,14(3):450-452.

[2]单芙香.中国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成效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增刊): 85-86.

(编辑紫苏)

收稿日期2015-03-24

中图分类号:R714.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20-2819-02

猜你喜欢
保护率乙肝疫苗乙肝
乙肝疫苗接种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性分析
科兴新冠疫苗对印尼医护保护率94%
接种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应的报告
已经打过乙肝疫苗的儿童为什么还会感染乙肝病毒?
提高林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措施
牛脾转移因子联合核酸疫苗对虹鳟鱼IHN病的保护率影响研究
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效果及影响因素探析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