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及其资源共享模式探讨

2015-02-10 12:37李飒飒LISasa郭航远GUOHangyuan
医院管理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分院心电联体

□李飒飒LI Sa-sa 郭航远GUO Hang-yuan*

2012年9月12日,绍兴市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实施,成为全省首个市、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覆盖的地市。改革实施以来,公立医院运行平稳,“以药养医”机制得以破除,医疗服务能力、医院科学管理和群众就医满意度得到提升,“看病贵”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作为绍兴最大的市级公立医院,笔者所在医院承担起医院、医生在医改中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坚持医改公益性,保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创建“优质人文医院”。

医改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体制机制方面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解决,深入推进改革面临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不容乐观。2014年8月,我院按照“全面托管、有序推进、提升能力、分步达标”的分院建设方针和“快速构建、先建后用、先点后面、逐步推进”的三大中心建设方针,启动了“一院三中心”建设。“一院”是指我院与绍兴越城区的皋埠镇卫生院建设紧密型区域医疗联合体,将其建设成为我院高新区分院;“三中心”是由我院牵头,利用信息化手段让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基层,建设全市医学影像会诊中心、心电会诊中心和消毒供应中心3个医疗资源共享中心。“一院三中心”以紧密型合作办医模式和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机制,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动绍兴地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医联体

2013年,卫生部首次提出在全国建设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也可称为医疗集团)的工作思路,因而医联体也成为当年医改工作的重要热门话题。医联体是指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医疗资源过度集中,是造成市民看病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大部分常见疾病能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但由于基层医疗资源相对欠缺,使得群众大病小病都上大医院,最终导致社区医院“门可罗雀”与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鲜明对比和现实矛盾。建立医疗联合体,就是要形成不同层级之间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佳布局和最优配置,有效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它是落实卫生事业政策、“倒逼”新制度、形成新机制、实现区域医疗协同的探索模式。可以说,医联体的提出是政府与医疗卫生行业面向医改难题又一次挥出的“利剑”[1]。

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指示,明确提出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整体服务质量提升”的战略目标,并启动了城市医院下沉办医和医务人员下沉行医的“双下沉”行动。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我院贯彻执行“双下沉”的要求,针对皋埠卫生院当前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现状,贯彻“全面托管、有序推进、提升能力、分步达标”的建院方针,从机构性质、职能定位、财政补助、药品和人力配备等多个方面逐步落实建设方案,目标为在2014年前该分院建立2个内科病区、1个外科病区,2017年成功创建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2020年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针对分院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医疗设备短缺、工作进取心不足的现状,医院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分别担任分院领导班子成员和主要职能科室、业务科室负责人常驻分院,全面负责医院管理、临床学科组建发展、医疗技能提升和医务人员培训等工作。8月底医联体正式运行。9月份,医院每天有15名左右医务人员在分院各学科门诊或指导。从10月份开始,为方便当地群众选择就医,医院固定专业、固定时间选派专家到分院开设专家门诊、带教手术、开展适宜技术培训。同时,分院作为本院晋升职称医务人员下基层服务的首选基地,每年将安排50余名医务人员到分院轮流工作。

为提高分院的诊疗水平,我院对分院药品配备、医疗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进行系统摸底、分析,高新区分院在原使用基本药物基础上,扩充配备了部分我院目录范围内的常用药品,同时充分利用我院心电、检验、病理、放射等设备,实现医技科室资源共享,积极规划建设医院信息系统,努力实现两院间数据共享,方便病人就诊、转诊。

医联体高新区分院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9月与2013年同期比较,门诊人次30722,增长28.55%,出院人次197,增长121.35%,业务收入223万,增长42.88%,门诊均次费用54.88元,下降1.42%,门诊均次药费33.59元,下降6.31%。我院与分院间建立了良好的双向转诊机制,据不完全统计,一个月来自分院上转病人10余人次,人民医院下转康复病人1人次,协助成功抢救危重病人1人次,通过一个月的托管,使高新区分院在短期内业务量有了大幅的增长。

医疗资源区域共享中心

建设医疗资源共享中心是绍兴市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举措之一,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实现医疗资源共享。绍兴市医疗资源区域共享中心建设是2014年绍兴市卫生部门的重点实事工程,以我院为技术依托和支持单位,通过建立覆盖市本级和越城区范围内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网络,实现我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疑难、复杂医学影像、心电病例的远程会诊、及时诊断,以及医疗手术器械的集中消毒配送。2014年11月底,医学影像会诊中心、心电会诊中心和消毒供应中心三大中心建设完成并正式启用。其中,医学影像会诊中心和心电会诊中心依托绍兴区域卫生信息网,建立覆盖市直和越城区18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网络,实现了我院对各基层卫生院放射影像信息和心电信息的互联互通;消毒供应中心通过专门的物流系统统一配送,一期已对市直和越城区12家乡镇卫生院的相关医疗无菌物品和手术器械进行集中回收、清洗、消毒、配送、日常维护,保证医用器械的无菌要求。据统计,试运行阶段,医学影像会诊中心和心电会诊中心已接受会诊病例30余例。

医疗资源共享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我院的设施设备利用效率,使区域内专业技术力量更集中,专业发展更尖端,也能使市民在家门口的基层医疗机构就能享受到综合性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促进城乡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高群众的医疗服务满意度。

区域共享中心和医疗联合体的建设是绍兴市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政府的惠民工程,也是绍兴市级公立医院医改推行两年来的又一大亮点,对于巩固医改成果,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我院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紧密型合作办医模式和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机制,不断完善相关措施,努力使“一院三中心“的建设工作成为绍兴医改的好项目、培养干部的好基地和医疗管理服务的好品牌,可谓任重而道远。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双下沉”任务,还需要大家统一认识、上下合力、健全机制。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有完善的顶层设计,有相关方多方参与,以机制上的实质性改革做保障,才能使医联体持续地发挥作用。需要考虑制度机制的长效化,制定并落实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医疗资源下沉工作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有效调动医联体管理团队和双方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做到联“体”更联“心”。要加强对民众的宣传力度,利用媒体、网站、周边地区广播、视频等多种途径宣传医联体、共享中心的目的、意义和给民众带来的实惠,扩大社会知晓率,宣传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好处,积极鼓励患者首诊基层,加强院内医务人员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引导周边群众就近就医,营造合理使用医疗资源的氛围。只有注重围绕“下得去、合得来、做得好”,才能真正使群众受益、各方受惠。

1 庞涛.医联体是医改新的破局利剑[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4,(1):32-41

2 蔡江南.医联体与医改[J].中国卫生人才,2011,(9):45

猜你喜欢
分院心电联体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心电医联体建设需求分析及意义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穿戴式心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与未来挑战
来听,分院帽之歌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旗袍秀——旗媛淑院福清分院揭牌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中国移动设计院重庆分院全国率先搭载两化融合之舟
大连 创三级联动医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