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医院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

2015-02-10 12:37斌SHUBin文ZHAOWen
医院管理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腕带医嘱信息系统

□疏 斌SHU Bin 赵 文ZHAO Wen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医院对医疗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仅靠管理者的个人经验和粗犷的手工管理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需求。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无线射频等技术的运用,帮助管理人员将业务操作精确化、规范化,将病人信息数据化。信息技术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辅助手段,在医院精细化管理方面,正日益发挥其强大的支撑作用。

相关知识

1.医院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运用,最重要就是建立了医院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按照不同的用途主要分为管理信息系统(MIS)、临床信息系统(CIS)和资源计划管理系统(HRP)三大组成部分。其中,MIS的建立是为了支持医院的行政管理与业务处理,减少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辅助医院管理和领导决策,提高医院工作效率[1]。主要包括门诊挂号收费、住院登记收费、病区管理等系统。CIS系统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主要目标是支持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提供临床咨询、辅助诊疗与临床决策、提高医护人员工作与诊疗效率[1],像实验室检验系统(LIS)、放射信息管理系统(RIS)、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ACS)都属于CIS的范围。HRP是以保障医院运营为目标的,引入企业ERP的管理思想和技术,主要解决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三大资源保障的问题[2],包括全成本核算、绩效管理、药品/设备/资产管理等系统。

2.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源于上世纪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相对于粗放式管理而言的。精细化管理在常规管理基础上,以追求优质服务、注重细节为目标,通过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将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执行环节做到精确化、数据化、规范化。在医疗卫生体系应用精细化的管理,就是要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的业务流程,并严格按照制定的规则和流程推进医院各项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

信息技术对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支撑

1.规范医护人员操作。传统的医疗模式都是手工开具医嘱,容易出现医嘱潦草、书写随意等不规范因素造成药房发错药、护士用错药等损害患者健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问题的发生。医院信息系统建立后,通过在管理员维护系统中建立好医嘱知识库,医生在医生站就可以开具电子医嘱,规范了医护人员的操作,解决了传统手写导致的医疗安全事故。以我院医生站为例,医生只需输入部分医嘱名称(或拼音首字母),系统便能在后台完成在医嘱知识库中的快速匹配,从而在前台界面智能显示出所有包含该名称的医嘱列表,医保可否报销等患者关心的提示信息也显示其中。

此外,通过信息手段保证医嘱单中开嘱/停嘱时间直接读取服务器时间,药品的用法、剂量和频次必填,医嘱只能选择输入等,加强了对医嘱开具的质量控制。

2.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

2.1 患者关系管理系统。患者关系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服务中心、门户网站、呼叫中心、短信平台,完善整个就诊流程中医院与患者相互的沟通与评价体系[2]。主要分为诊前、诊中和诊后系统。其中,患者在诊前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掌上医院”等移动软件或添加医院的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挂号、了解专科及专家信息、查看院内外地图等操作;诊中,自助服务系统实现诊疗卡的自助发放、充值和缴费、检查报告单的自助查询和打印等功能,缩短患者排队时间,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诊后,患者可以通过医院门户网站、微信平台等方式进行留言、咨询和评价,经管医生通过随访系统能够为出院患者提供复查提醒、康复指导和解答疑问等诊后跟踪服务,让患者感受到医院对自己的持续关怀,从而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展现医院良好的医疗服务形象。医院专职工作人员通过将随访系统中病人的意见建议汇集、整理后,及时上报院领导并反馈给相关科室[3],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此外,通过分析患者意见分类统计表,医院可以对病人反映较为普遍的问题(如:就诊环境)进行调查、改进,并派专人进行整改跟踪。

2.2 相互集成的临床信息系统。LIS、PACS等各类临床信息系统除实现各自业务功能外,还对外提供访问数据接口,以保证本系统的信息数据能够与其他系统进行共享。通过系统间的集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例如,医生站集成RIS和PACS接口后:(1)医生省去了开纸质检查申请单的时间,实现了申请单的数据化存储;(2)电子申请单提交RIS后,医生站能够查看到影像科室的排队人数和预计等待时间,患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决定,避免无必要的奔波和长时间的等待;(3)医生在患者做完CT后,能够在工作站直接调阅PACS了解患者身体情况,而无须等待检查报告和纸质胶片打印出来,优化了就诊流程。

3. 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事故发生

3.1 RFID型医用腕带。医用腕带,是在一个阶段性治疗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的有效工具[4]。尤其对于识别那些无法自主提供信息的患者(如:新生儿、昏迷患者、全麻患者等),使用医用腕带就显得十分必要。而RFID型腕带是将患者信息植入到腕带的芯片中,医护人员在输液、打针到检验、手术等各项常规活动中,通过读写器能快速准确地读取患者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此外,RFID型腕带的一次性、信息内置等特点能够防止婴儿掉包、患者涂改信息等影响医疗安全的事故发生,有效地保障医疗安全。

3.2 手术麻醉系统。手术麻醉系统是根据手术室实际的管理过程建立的。其中系统中的麻醉监护自动采集模块,能够自动采集床边监护设备的数据(如:心率、血压、体温等),服务器同步数据存储,自动记录麻醉手术期间患者所有体征数据。手术医生通过查看术中患者体征数据变化趋势图,能够实时了解病人身体情况。监护报警功能,在系统获取到超出设定的正常体征数据阀值时,将自动发出警示,以提醒手术医生及时做出安排或采取紧急措施。此外,通过在手术麻醉系统集成LIS接口[5],系统能够自动提取患者术前访视所需的检验结果(如血常规、电解质等),并能够显示指定项目的变化趋势图,帮助医生制定出准确的麻醉计划、合理配药用药,从而保障患者术中的生命安全。

3.3 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医院感染管理系统能够自动采集各临床信息系统中感染相关的数据,并对全院病人感染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此外,系统还提供医生使用抗生素情况、细菌耐药性、患者感染部位及相关致病菌分布等统计数据的查询分析功能,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网络直报功能,以及临床科室对感染病例的上报与查询统计功能等。通过对感染数据全面、主动的监测,实现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前瞻性[6],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医院管理人员在该系统的支持下能够获取实时、准确的医院感染信息;同时感染预警机制为医院做好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争取了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了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风险。

4.信息数据辅助领导科学决策。医院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数据,通过对数据库中各类医疗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不仅方便管理人员查询,而且还可以辅助领导决策。例如,我院决策支持系统中的“病人来源对比分析报表”,以月份、季度、半年、年份四种方式统计某时间段内本市各县区、外省市病人来院就诊人数及同期增长率。通过分析这些精准的统计数据,针对增长率呈现负增长和增长幅度不明显的县区,医院可以采取与这些县区医院及时沟通、查看随访系统中来自该县区病患的意见建议等办法,找出就诊人数下降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做出相应的决策。若因为医疗技术水平不够领先,医院应视情况开展科室级/全院级医护人员的培训或医护人员的进修学习;若因为医疗设备不够先进,医院应考虑购置更先进的医疗设备;若因为医院在某县区知名度不高,则应进行大力的宣传,如:开展义诊活动、将该县区的某医院或卫生所加入帮扶对象等。

医院信息系统、二维码、无线射频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规范医护人员操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和辅助领导科学决策等多方面提高了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医院管理中,使得医院业务流程的各项操作规范化、精确化,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医院管理的执行力;系统之间相互集成实现数据共享,优化了就诊流程,缩短了病人的等待时间;RFID型腕带、手术麻醉管理等系统的运用,有效地降低了医疗事故的发生;通过对医院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医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能够辅助领导科学决策。相信在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支撑下,医院的管理将迈向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阶段。

1 刘颖.医院信息系统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13,(20):15-16

2 陈金雄,王海林.迈向智能医疗-重构数字化医院理论体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27-28

3 许芸,谢小华,曾小英,等.出院随访系统在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1):68-69

4 张俊.物联网与HIS的融合推动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初探[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32(4):315-316

5 李维,沈韬.手术麻醉系统对提高医院运营效率的作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0,5(2):85-87

6 陈素平,潘立敏,赵冰.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的网络信息化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91-993

猜你喜欢
腕带医嘱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静脉用药调配室不合理医嘱分析及对策
一种新型新生儿腕带在新生儿身份核查中的效果观察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面对“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谨慎
基于ADC法的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
PDA系统及二维码腕带提高PICU患儿输液安全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