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工大师”碰上“学院派”

2015-02-10 06:16王煜冷麟彦
新民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核雕湘绣手工艺

王煜 冷麟彦

“一拜礼,诚恳勤勉、踏实本分,学手艺;二拜礼,尊师重道、视师如父,懂礼仪;三拜礼,用心传承、光耀道统,同舟济。”9名学生向大师们叩首行礼,正式入门。这并不是电影里的情节,而是发生在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里的一幕。

2014年10月16日,该职校学生向苏绣、玉雕、核雕等民间工艺的大师拜师学艺,“苏南民间工艺学院”正式揭牌成立。此后,这些学生一边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在工艺大师们的工作室内接受岗位技能培训,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现代学徒制”在手工艺领域的尝试又增添了新的一笔。

在机械化盛行的今天,人们更加怀念手工制品,以至于所有带“手工”二字的产品都成了“优质品”的代名词。但与此同时,不少精湛而繁复的手工技艺却存在很大的传承问题,正慢慢地销声匿迹。

而今,艺术职业院校的大肆兴起,让“手工大师”碰上了“学院派”。它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古老传承已不合时宜

起初,民间手工艺的延续主要依靠父子相传、师徒相袭,还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然而,这样的传承方式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很多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保存在民间艺术家的头脑中,没有固定的文字记载,一旦失传,很难再复制。另外,这样的传承方式也会受到师傅个人品行、师徒关系、设备更新滞后等因素的影响。

须歌凌出生于苏州的核雕村,是核雕大师须吟生的后代,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学业之后,他接过了祖传的核雕技艺,成为了一名核雕工艺美术师。

谈及核雕行业最古老的传承方式,他告诉《新民周刊》:“以前学习核雕都是靠家族代代相传或者师傅带徒弟,家族里的人肯定会尽心尽力地去教,但是师傅带外来的徒弟时,却不一定倾力相授,很多时候得靠徒弟自己去悟。”

如今,核雕市场越来越繁荣,需求量不断增加,须歌凌认为以前的传承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他开始考虑能否将工艺传承从民间搬进学校。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母校的老师表明之后,立刻得到了学院的重视。于是,学院内第一个苏州民间手工艺——核雕工作室正式建立,并落户于该院的数字艺术系。

须歌凌说,以前学习核雕至少需要3年:第一年学基础,第二年学简单的雕法,第三年才真正接触比较复杂的技艺;而很多人在最枯燥的第一年就坚持不下去了。而现在,通过职业教育的方式,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就可以学成,后面的就靠学生自己去不断熟练、钻研和创新。

传统手工艺和机械行业有很大的差异,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技能,还包括思维、内涵和审美。以前的师徒相传模式往往是终身制的熟练工种培训,学习的东西较为单一,而现在通过职业教育的方式,学习的地点、内容、方式和时间都有所改变,这也要求学生不仅仅是掌握要领,还要提升综合素质,在新时代的条件下给传统工艺添加新的色彩。

须歌凌在职校学习过微电子专业,现在他不断地把自己所学的理科知识和传统的核雕工艺相结合,让工艺不断改进、推陈出新。他说,以往祖辈做的核雕都是纯手工打造,但他的工作室内增添了不少的机械设备,经常会用微电子技术去测量果核的硬度和大小,让产品更加规范;同时,这也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完成一件作品的时间缩短了不少。

工艺大师进校园

无论是精美华贵的刺绣,还是栩栩如生的雕刻,抑或五彩斑斓的印染,传统的手工艺都包含了很多的复杂工序,能掌握其精髓并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大师本来就不多。而今,很多的手艺人都年岁已高,体力大不如前,不能再继续做下去,便开始寻找合适的继承人。可在这个略显浮躁的时代,真正感兴趣并且愿意静下心来学艺的人并不多见,而且很多的技艺还需要一定的天赋和审美,师傅不一定能找得到满意的徒弟。

北海贝雕是广西的传统民族工艺品,它作为南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古老文化又体现着现代文明,是北海的城市名片。但据了解,北海贝雕目前的发展状况堪忧,手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广西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看到了这一传统手艺的困境,想到了用“植企入厂”的方式来保护并传承这项当地的特色手艺,而该项目也获得了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该校从好几年前便开始广泛地接触北海贝雕的各大企业,挑选合作对象。去年,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许承斌先生的一手贝艺工作室正式在校园内成立。该大师工作室就位于教学楼中,方便学生随时进入参观,而兴趣浓厚者则可以通过申请,自愿留下并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

现在这个项目暂时并未形成一个专业,而是以兴趣课堂的形式存在,主要由校内有手工基础和美术基础的学生参与。他们一部分时间可以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部分时间也可以到许承斌的工作室观摩学习。学校和许承斌之间建立了聘用关系,每月会付给他工资,但也允许他独立经营。这样的方式让大师们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更加专心地去教授学生;同样,许承斌也会给长期来学习的同学合理的补贴。

许承斌从1988年开始学习贝雕,至今已超过25年;但相较于那些老工匠,他或许并不算该领域的最资深人士。谈及学校当初为何选中了他,贺坚老师指出:“我们虽然也很尊重那些傳统的匠人,他们的工艺水平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他们由于年纪过大会缺少创新的理念。而艺术科班出身的许老师不同,他不仅能够传授给学生技艺,还能在传统技艺中加入新的元素,利用现代的新科技去改进工艺,这对于职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有好处。”

现在,工作室已经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喜爱,参与其中的人数不断增加。该校希望能通过尝试,将贝雕技艺的教学慢慢扩展到其他学校,用此方法来拯救北海的整个贝雕行业。

指尖上的中国

2014年6月,百集纪录片《手艺》在央视热播,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纪录片聚焦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制作与传承,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与手工艺人的现状。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全国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手艺,湖南的湘绣、芜湖的铁画、景德镇的陶瓷,无不凝结着祖先们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审美。而今,不少的工艺在时代的变迁中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几乎濒临灭绝。面对如此现状,一两个院校的力量并不足以改变什么,要想大范围地保护这些古老的手艺,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北京联合大学的盛鸿宇老师告诉《新民周刊》记者:“我们在2014年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和中国文物协会、文化部非遗司一起策划2015年6月在天津举办‘2015指尖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赛’。这次比赛将由各大职业院校参与,每个学校选择自己最突出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按雕刻、刺绣、漆画、书画等九个组别来进行评比。同时,我们也会邀请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到现场担任评委,在评比结束之后当场招收徒弟。”

据了解,这次比赛的胜负除了大师们的评分外,还加入了两大新鲜元素:网络投票和交易额。比赛将与视频网站合作,把实况播送到全国,甚至推送到世界上约200个国家。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投票评分来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还可以“边看边买”,下订单购买心仪之作。

据介绍,通过这样的方式,手艺人的订单可以接到几年以后。他们不用再为生计担忧,而可以专心去制作更好的作品。盛鸿宇还表示,这个比赛的部分收入会在后期投入到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中。

在此次活动拟邀请的院校名单中,记者看到了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而该学校正是以“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湘绣传承、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这一项目获得了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该校的湘绣艺术学院成立于2006年,在成立之初便采用了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培养模式。学院副院长唐利群说道:“湘绣作为传统的手工艺,既是商品也是艺术品,以前湘绣企业招的工人都是农村妇女,她们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不能给产品更多的附加价值。而现在我们学院倡导的是技术、艺术和设计的结合,同学们不仅能在校内学习关于湘绣的设计和营销知识,还能从外面请来的老师那里学到刺绣的技巧,整个作品的品格和档次都有所提高。”现在,学生从该学院毕业之后不仅可以直接到合作的湘绣研究所工作,还受到全国各大湘绣企业的追捧,就业形势非常乐观。

在盛鸿宇看来,这种形式的比赛不仅可以利用新的网络科技去吸引大家的眼球,提升大众对于传统手工艺领域的关注和认知,还能利用现代学徒制的优势,把传统技艺、职业教育理念、企业行业需求三者完美结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

猜你喜欢
核雕湘绣手工艺
湘绣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湘绣艺术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核雕”进校园
核雕文化,非遗传承
儿童玩具设计中湘绣艺术的创新应用研究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研究
核雕:天地之宽,显于方寸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