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工业“三回落”趋势看“十三五”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的定位

2015-02-12 21:53贾帆联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5年9期
关键词:比重机遇浙江

贾帆联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政策研究室,浙江杭州 310006)

本刊专稿

从浙江工业“三回落”趋势看“十三五”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的定位

贾帆联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政策研究室,浙江杭州 310006)

准确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是“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结合实际,指出当前浙江工业发展已进入“三回落”阶段,并分析了客观成因,提出了“十三五”浙江工业发展目标的定位和发展重点。

浙江工业;目标;定位

当前,浙江各地正在全面谋划“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本地行动纲要,如何准确定位各自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成为规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经历和冷静思考就此谈点看法,供决策者参阅。

一、浙江工业发展已进入“三回落”阶段

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工业增速、工业占比和出口比重呈现由低——高——低的轨迹变动,到了工业化后期无一例外地出现工业增速、工业占比和出口比重“三下降”现象。通过对近年来浙江工业主要指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浙江工业已进入“三回落”阶段。

首先是工业增速回落。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期里(1978-2001年),浙江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全国首位(17.2%),但进入新世纪后已被广东赶超。本世纪以来,浙江省工业增长已先后经历了三个增长平台,第一个是2002年到2007年间15%左右的增长平台;第二个是2008年到2011年间10%左右的增长平台(2009年除外);第三个是2012年以来出现的7.5%左右的新的增长平台。今年以来,这一增长平台已进一步下移到5%左右,预计这一增长平台可能会稳定一段时间。

其次是工业比重回落。改革开放以前,浙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1979年全省GDP中农业占比高达42.8%,工业占比只有35.2%,服务业占比16.6%。改革开放后,从农村工业化起步,浙江开启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占GDP的比重随之逐年提高,1998年和1999年达到最高峰49.2%。此后,比重开始下降,2012年起被第三产业超越,2013年下降到43.6%,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41.6%。今年上半年已接近40%的重要节点,照此走势,今后几年内浙江省工业占GDP比重很有可能跌破40%。

再次是出口贡献回落。改革开放后,工业制成品一直是浙江出口商品的主体,平均比重高达95%左右。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浙江的轻纺产品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成为全国外向型工业特征最明显的省市。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最高时(2006年)曾达27%,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浙江工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

值的比重开始不断下降,2013年已下降到18.8%,今年1-7月进一步回落到18%左右。可以预计,随着企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在服务贸易逐步替代货物贸易的新背景下,如果不能在出口商品结构上作出重大调整,浙江工业品出口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还会继续缩小。

“三下降”现象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浙江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使然,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因:

其一,这是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必然现象。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人均GNI12275美元以上的为高收入国家。浙江人均GDP2012年跃上6326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022美元),2014年达到72967元(11878美元),目前已进入高收入地区行列,或者说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从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来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后,工业的增长都会放慢、比重会大幅下降。比如,美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时达35%左右(其中制造业占GDP比重1953年最高时达28.3%),目前(2012年)只有23.4%;战后日本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时达36.6%(1975年),目前(2012年)只有25.6%。德国、英国、法国均由最高时的35%左右下降到2012年的30.5%、20.7%和18.8%。浙江当然也不能例外。

其二,这是传统产业遭遇“天花板”的必然结果。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浙江许多轻纺小行业已经拥有较强的国内外竞争力。比如,嵊州市的领带产量占全球市场的60%;新昌维生素E产量占全球总量的70%;诸暨市珍珠和袜子产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温州的金属打火机占国际市场70%以上。海宁年产皮衣占全国四分之一,萧山羽绒制品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柯桥区化纤类纺织品产量居全国首位等。从市场占有率来看,这些行业多数已进入量的扩张的“天花板”,进一步发展的难度极大。

其三,这是新的工业支柱产业尚未进入高速成长期的必然反映。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已进入了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工业中重工业比重已高达71%左右,不少重化工产业已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重化工产业带来的红利开始逐渐消退,但新的能够替代重化工产业的新兴产业成长缓慢。从浙江省的情况来看,由于错失了钢铁、汽车等重化工产业发展的机遇红利,全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没有如期成长,重点培育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仅仅比面上工业快2个百分点左右。可以说当前正处于支柱产业转换的空窗期。

其四,这是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必然后果。近年来,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成本、市场压力,开始倒逼我省工业企业走跨界发展、融合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把投资的重点和发展的重心逐步转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比如,杭氧集团原先的主营业务主要为空气分离设备,从2003年起进入工业气体领域,通过投资成套空分设备建设独立运营的气体公司,向固定用户和市场提供氧、氮、氩等工业气体,实现公司服务业务的快速拓展。目前工业气体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已超过36.1%。

二、“十三五”浙江工业发展目标的定位

面对浙江工业增速、工业占比和出口比重“三回落”的新趋势和区域之间新一轮产业竞争的新背景,“十三五”时期浙江工业发展目标既不能定位过高,也不能定位过低,而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目标,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三大内涵:

一是从战略目标来看,适宜定位为确保浙江制造业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国制造强省第二阵营前列。根据目前各省制造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全国31个省市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阵营:第一阵营是广东省、江苏省和山东省,目前这三个省的工业增加值规模已接近或超过3万亿元。第二阵营是浙江省、河南省、河北省、辽宁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这七个省的工业增加值规模大概在1.1万至2万亿元之间。其余省市区为第三阵营。目前浙江省制造业规模虽然仍居全国第4位,但与

第一阵营三个省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扩大,要追上第一阵营已不现实。特别是与居第二阵营第二位的河南省的差距已只有804亿元(2014年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6708亿元,河南省为15904.28亿元),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预计“十三五”期间有可能被河南省超过。由此可见,把浙江省“十三五”工业发展目标定位为“确保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国制造强省第二阵营前列”是比较合适的。

二是从增长目标来看,适宜定位为确保浙江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处于中速增长。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规律显示,经济高速增长到第四个十年一般都会下降到4%以下,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之后有25年的时间,GDP增长达到9.8%,和中国差不多,后来就降到4%,从1992年到现在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是0.87%。韩国和中国台湾也是一样。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有一个“五阶段发展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传统社会、起飞准备、经济起飞、走向成熟和大众高消费时代。经过过去30多年的发展,浙江已经完成了工业“起飞”任务,接下去要做的就是如何走向成熟和大众高消费时代,经济增速特别是工业增速不可能很高。因此,“十三五”时期浙江工业发展最大可能的增长区间是5%~ 10%的中速增长。

三是从质量目标来看,适宜定位为确保浙江制造业发展质量走在全国前列。针对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诸多困境,新一届中央政府作出了打造经济增长“双引擎”,实现经济发展“双中高”的决策部署。“十二五”以来浙江工业在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充分表明,“十三五”时期尽管在发展规模上已无法超越第一阵营,但在发展质量上完全有条件和可能走在全国前列。基于此,要把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迈向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中高端水平,作为“十三五”全省工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十三五”浙江工业发展重点的思考

经济“新常态”虽然使浙江工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从本质上看,机遇就是我们的发展重点。综观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我个人认为,在“十三五”时期,各地在推进工业发展过程中,至少可以抓住以下四个方面的机遇:

(一)创新发展的机遇

国内外产业演进规律表明,在工业化的不同时期,一般都会出现一批高增长产业,这些高增长产业也叫做带头产业,具有产业链长的特点,比如汽车产业的带动系数可达2.64。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造业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轨迹升级,先后出现了轻纺产业、家电产业等高增长产业。但由于种种原因,浙江仅仅抓住了轻纺产业的发展机遇,而错失了家电产业、重化工业的发展机遇。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在统筹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了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支撑我省未来发展的万亿级大产业的决策部署。可以肯定,这七大产业一定会成为今后几年的高增长产业。因此,在谋划“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从这些产业中找到切入点。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一定是工业强国、强省、强市的支柱产业。美、日等制造业强国均以装备制造业为其制造业的核心支柱,机器和运输设备制造占其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其他制造业强国,如德国和英国,机器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德国约40%,英国30%。

(二)融合发展的机遇

融合发展和跨界发展是互联网背景下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从各地的实践看,融合发展将带来以下三大产业发展机遇。

一是以互联网+为特点的新业态新产业机遇。主要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衍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互联网经济能带来多大的机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报告指出,虽

然2010年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只占GDP的3.3%,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但到了2013年该指数已经升至4.4%,达到全球领先国家的水平,并且超过了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预计2013年至2025年,互联网将在中国经济年增长率占到0.3-1.0个百分点。目前国家层面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已经出台。浙江省在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一定要与《互联网+行动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合。

二是以+互联网为特点的转型升级机遇。主要是传统产业通过应用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指出,对中国大多数行业来说,互联网可以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大多数企业却没有享受到好处,目前的高速发展更多地反映在与消费相关的层面。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是以消费者、而不是企业为导向的,由此导致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极不平衡。2013年,中国中小企业运营中互联网使用率只有20%-25%,远低于美国的72%-85%。

三是以互联网主要依托的平台产业。主要是围绕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平台型产业的主要特征是通过网络化、平台化、增值化、融合化,实现供求信息集聚、交易双方撮合、提供配套服务、整合相关资源。最典型的产业如云计算产业、大数据产业。

(三)提升发展的机遇

浙江省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具有巨大的升值空间。据统计,目前浙江工业增加值率不到19.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左右,仅相当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1/2左右,意大利的2/3左右。分行业看,食品业中国为21.3%(1998年),美国为39.3%(1995年)、德国为32.6%(1994年)、日本为39.2%(1993年)、韩国为39.7%(1994年)、印尼为24.9%(1996年);饮料业(时期与上同)中国为34.4%,美国为47.4%、德国为52.5%、韩国为54.1%、印尼为47.8%;纺织业(时期与上同)中国为23.3%,美国为43.3%、德国为46.5%、日本为44%、韩国为45.2%、印尼为33.9%;服装业(时期与上同)中国为23.9%,美国为51.8%、德国为41.5%、日本为54.3%、韩国为49.2%、印尼为39.2%;家具装饰业(时期与上同)中国为26%,美国为48.9%、德国为49.1%、日本为44.9%、韩国为52.5%、印尼为38.7%。从中不难看出,浙江许多工业行业的增加值率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果能提升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那么将增加一倍以上的产业规模。

(四)延伸发展的机遇

服务化是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制造业企业内部通过由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的服务环节延伸,不但可以巩固企业原有的产品市场,而且可以衍生出许多利润增长源,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目前发达国家大型制造企业基本上已实现向服务化转型。

从国内外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的成功经验中,我们不难梳理出以下几种模式:电梯行业可以向价值链的后续环节拓展,积极发展电梯运行维护保养市场。电子制造行业可以向价值链的后续环节拓展,积极发展软件、IT服务以及成套解决方案市场。造船行业可以向价值链的后续环节拓展,积极发展船舶维修以及海运业务,温州市的黄华、七里港等地已有船厂开设海运公司。水泥行业可以向价值链的后续环节拓展,积极发展下游产品市场,台湾水泥企业基本都在销售区内建粉磨站、混凝土搅拌站,销售水泥的同时销售商品混凝土。重大装备行业可以向价值链的后续环节拓展,积极发展关联产品,向客户提供全套服务。玩具行业可以向价值链的前端和后端拓展,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和网络游戏市场。光伏行业公司可以向价值链的后续环节拓展,积极发展电站开发和维护业务。服装行业可以向价值链的前端拓展,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和虚拟经营业务等。

总之,能否抓住以上四个方面的产业发展机遇,是“十三五”时期浙江工业能否实现保持全国制造强省第二阵营前列目标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牛域宁)

猜你喜欢
比重机遇浙江
RCEP与房地产机遇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