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演奏心理的美学思考— 以双簧管作品演奏为例

2015-02-13 00:30文/邸
音乐生活 2015年6期
关键词:双簧管表演者演奏者

文/邸 柱

对演奏心理的美学思考— 以双簧管作品演奏为例

文/邸 柱

本文从美学、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双簧管作品的表演与教学经验及对张前先生的《音乐表演心理的若干问题》一书的体会,谈谈本人的看法,旨在为双簧管以及其它音乐表演学科的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表演心理 双簧管 情感创造 临场发挥

20世纪初,音乐心理这门学科从实验心理学中独立出来,有关乐感、记忆、情感的关系、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以及音乐与疾病治疗等一系列音乐心理问题愈加被人们关注。20世纪末,我国在这一学科的研究中也有了一定的建树,1990年中央音乐学院美学系教授张前先生发表了关于音乐表演心理的论著——《音乐表演心理的若干问题》。笔者认为,其意义在于既科学地分析了心理问题对于音乐表现的直接影响,又对音乐的创造与实践提供了实际而有价值的指导。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音乐表演中的情感、创造以及临场发挥。

1.表演中的情感

关于音乐表演中情感的投入,文中的态度是肯定的,“首先,音乐艺术就其特性来说,是一种善于表‘情’的艺术,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作为第二度创造的音乐表演,它的最重要的艺术使命之一就是深刻揭示和完美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其次,从音乐表演心理来说,为完成这一最重要的艺术使命,仅仅依靠理智和冷静的表演设计是不够的,只有投情,即表演者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投入到音乐表演中去,才可能真实、生动地传达与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并使听众也受到同样的感动。”

当然,在音乐表演中,“形式”与“内容”这两种不同的主张不是绝对和偏激的,两者互有所长,笔者认同用张前先生“情感论”的观点来看具体作品。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主题音乐让人陶醉,这是由于作品对二度创作在情感的处理上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从创作上看,双簧管高亢的音量与典雅的音色生动地表现乐曲情绪的委婉、悠长,可以看出,作曲家在乐器的选择上主要考虑了情感的处理;其次在演奏上,笔者认为,要想感染别人首先要感染自己。在这部作品中,对于女性的刻画尤为细腻,笔者认为,这对于男演奏者来说有着一定难度,双簧管本身接近人声的女高音,所以,在表现天鹅的高贵与典雅时需要演奏者做足相应的课外功课,如细致地体会柴科夫斯基其它的关于描写女性作品的旋律片段或是根据作曲家的经历以及作品背景来揣摩其创作意图等。

揣摩作曲家的创作心理、试图还原他们的情感体验,与标题音乐相比,无标题音乐有些时候的确让人费解甚至无从下手,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依靠想象。提及赋格与对位,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巴赫,他的作品以无标题见长且被赋予严密的逻辑性。部分《c小调小提琴、双簧管协奏曲》的研究者认为,这部作品规范、严肃和程式化,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音乐的感染力,但笔者认为,巴赫的音乐虽不是画面性的,但演奏者却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把握来理解巴赫音乐中的“语义性”,即存在于作品中的沉思冥想性的内在思想感情,表演者的任务就是将所理解的“语义”表现出来并感染观众。笔者认为,在演奏巴赫的这首《c小调小提琴、双簧管协奏曲》时,要根据双簧管温和、明晰的音色特点来传达作品中的内涵,即是说需要表演者利用想象来理解作品中“路德”意识,演奏者只有让演奏与想要表现的对象相一致才能让听众从他的表演中感受到鲜明的情感与意境。

2.表演中的创造

二度创作—表演的另一种解释,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决定了表演者不能局限于对一度创作的传达与再现。笔者认为,这种创造有时可以离开表情记号,一旦这种创造朝着一个方向走,它就会成为演奏者的个性和风格。那么,对于再现原作而言,要如何平衡真实性与创造性呢?

以《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为例。该作品是理查德・斯特劳斯晚年的作品,这部作品虽然采用了古典主义的创作手法,其旋律却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整首乐曲饱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笔者对照了海因茨・霍利格尔与乔纳森・思莫两个演奏版本,两者在乐曲的处理上有着微妙的不同。在第一乐章中,有一段长达56小节的乐段,连续而紧凑的十六分音符与三连音的出现赋予了乐句幻想而紧张的色彩,之后是一段6小节的经过句,笔者认为,经过句对于专业演奏者来说是棘手的,不能过分渲染又不能随意处理,霍利格尔相对谨慎,遵循了原曲的表情记号,情绪略显宁静与平淡,而乔纳森・思莫则做了渐慢处理,这赋予了音乐一种动态的表现,就好像一个歌唱家在激情高歌后的沉思般,带给观众无限的遐想,笔者认为,这种情绪使得乔纳森・思莫的演奏更具感染力与吸引力。再结合前面的论点来看,乔纳森在作为表演者的同时,也作为编曲者参与了《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而产生的积极的艺术效果可能超出了作曲家的预想。

提及创造,回避不开音乐表演中的即兴问题。如上所述,音乐表演就是一次创造的过程,“即使是同一表演者表演同一曲目,他的每次表演也不会一模一样。”笔者发现,练习到演出的过程,其实是对作品不断地理解与深化,这个过程不是为了达到练习与演出的统一,而是为了使每一次演奏都能超越之前的演奏,即使是在表演前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和设计,但却并不妨碍在每次演奏中的即兴发挥。这样来看,每一次演奏都具有某种即兴性,而这也可以很好地调节表演者的临场心理,暗示他们不要担心出差错,而要把每次演奏当成一次表现与创造的机会,这样的演出才能更具艺术的魅力。

3.表演中的临场发挥

这里,笔者主要谈谈音乐表演时的紧张心理。

紧张与怯场的心理在演奏与演唱中很常见,那么,如何控制与克服这种心理?

张前教授认为需要培养一种与紧张心理“良好相处”的心态,他结合了一些表演艺术家的切身体会,提出了5点有效克服紧张和怯场的方法,分别是:严肃表演的态度、经常地演出实践、了解自身对于紧张的生理反应、充分地练习增强自信,始终不间断地演奏。

这些方法被许多表演者所认同并借鉴,但笔者认为,在借鉴这些方法的同时还要正确地分析自己紧张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善效果可能更为理想。从以往的演出和教学经验来看,除了一些常见的如天生胆小、曲目过难、练习不充分等造成的紧张心理外,还有一些相对特殊的心理因素。其中因挫折而造成的过分缺乏自信在学生中比较常见。这些学生有过失败的演出经历,以至于每次演出都会因为害怕失败而发挥失常。为了调整这些学生的紧张心理,笔者做过这样的尝试,如在一对一的专业课中,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听课,这样既锻炼了他们在人前表演的能力,又让他们了解到因紧张而出错是一件平常事,关键在于谁能快速地调整过来;再如,经常组织小型演奏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之后一起做总结,教师评价以表扬与激励为主,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除此之外,良好的心理疏导也是关键,让学生想象成功、尽情地表现,在演奏中锻炼达到忘我的状态等都有助于克服消极的心理。

当然,有些时候既要学会如何克服紧张和怯场的心理,又要充分地利用这种心理来帮助提升演奏效果。笔者认为,轻微的紧张对于有的演奏者来说会有一定帮助。在表演时,身体与精神状态欠佳而造成的注意力不集中等也影响着表演者的正常发挥,这时候轻微的紧张能够调节身体与精神的状态,有助于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或是达到激发表演欲望的效果,这些都是紧张带来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是双簧管还是其它音乐表演学科,纯熟地掌握该学科演奏(唱)的技巧已不是难事,只有将表演问题与音乐心理学相结合才能在该学科领域取得进一步的进展与突破,作为新时代的表演者与教育者,更作为音乐表演与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与开拓者,对此,我们责无旁贷。

[1]张前.《音乐表演的若干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03期,第26~27页

[2]陈智.《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J].音乐生活,2007年07期,第66页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160~161页

[4].曲杰.《论歌唱表演紧张心理的产生与解决方案》[J].艺术探索,2009年第6期,第109页

(责任编辑 霍 闽)

邸柱(1979—),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双簧管表演者演奏者
谈管弦乐队中双簧管的演奏技巧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浅谈双簧管表演的音色特点与演奏特色
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的作者诠释
关于双排键电子琴即兴演奏学习方法之分析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
试论交响乐队中双簧管演奏的位置与重要性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
漫谈双簧管乐器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