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2015-02-13 01:11崔慧敏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残疾人交际德育

崔慧敏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崔慧敏

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实际进行德育的渗透。首先,可以挖掘阅读教学素材,实现文道统一。其次,要抓好教材中古诗教学的德育渗透。最后,要重视口语交际和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内容极其丰富,有着广阔的天地,面对一群纯洁待塑的少年儿童,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人。

挖掘素材;德育渗透;文道统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这位诺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语文教学在这个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不失时机利用好这片沃土,充分挖掘其内在的育人因素,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实际进行德育渗透。

一、挖掘阅读教学素材,实现文道统一

(一)在审题中渗透德育

学习一篇课文,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文章的题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我抓住两个关键词语提问:雷锋是谁,他又在哪里呢?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雷锋是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也是一名乐于助人的先锋模范,他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的精神在一代代中国人中薪火相传,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精神而蕴含于人们日常生活中……通过对课题的理解使学生们认识到学习雷锋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激发了他们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欣赏插图中领悟道德情怀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例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教材配备了一幅活泼热烈的插图,图中的周恩来总理身着傣族传统服饰,和傣族人民快乐地载歌载舞,一起欢度泼水节。我不断引导学生欣赏插图: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穿着什么?周总理穿的什么衣服?他为什么穿傣族服装?表情怎样?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节日热烈的气氛和人物欢乐的心情,激发学生对泼水节的兴趣,真正地走进课文去体悟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之间深厚的、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什么是民族大团结,什么是五十六个民族心连心。

(三)在感悟课本语言文字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可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迹的文章,那些优美动人的语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体会语言美,可陶冶学生情操,想到我们美丽、富饶、伟大的祖国,心头就会涌起一阵自豪感、幸福感;因为我们的祖国有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

再如《白杨》,帮助学生咬文嚼字,细细体会分析比较,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对“高大挺秀”一词,可以问:白杨树在众多的树木中并不是最美的,可作者为什么偏用“秀”来形容它呢?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白杨美在它那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畏惧艰难困苦的品格上。发现作者蕴涵在文中对不畏艰辛的建设者们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从而引起共鸣,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追求。

二、抓好教材中古诗教学的德育渗透

诗歌自古就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事实上我们祖先的实践已经证明,诗歌是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审美志趣等各种人们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如果能较好地利用诗歌这股清泉去浇灌儿童的心智,一定可以绽放鲜艳的花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训练语感、激发想象、积累词汇、陶冶心智,最直接的效果是培养孩子们的诗性,一颗有诗性的心灵比任何东西都珍贵。况且科学证明,3~12岁是记忆的黄金时期,错过了是一生的遗憾。背诵是配合想象画面、动作去理解,给孩子说历代诗人的故事与传奇,讲有关田园诗、山水诗、离别诗、爱国诗等方面的小知识有助于孩子们增强记忆、提高兴趣。利用诗的语言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最有意义的探索。引导孩子珍惜时间,不畏艰难,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教育自满的孩子可利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八”节到了可教孩子背“慈母手中线”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不仅能帮助孩子积累词句,又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陶冶了孩子的品格,还可以采取各种形式鼓励学生背诗,如开展“我是小小背诗家”等比赛活动。

三、重视口语交际和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口语交际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交际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比如,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想这样做”的话题是“关爱残疾人”,而学生对残疾人的实际生活比较陌生,怎样引导学生很快走近残疾人,理解残疾人,从而主动关爱残疾人呢?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曾见过哪些残疾人?残疾人在生活、学习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引领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各抒己见,自由表达。然后采用情景教学,请学生上台表演腿有残疾的叔叔或盲人过马路,这样的情景创设让学生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与痛苦,从而产生同情心,为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会给予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关心,且通过自主参与或观看表演,体验更加深刻,表达也会更清楚,更有感情,口语交际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通过生生、师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口语交流,达到了学生由“我想这样做”变成“我要这样做”的实际行动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帮扶弱小,人人有责,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

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不可忽视。作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语言和一定的章法技巧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学生在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责任。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学生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可以以写作训练为手段,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在班上组织学生包饺子等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还可以组织学生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受锻炼,以此达到育人目的。

总之,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内容极其丰富,有着广阔的天地,面对一群纯洁待塑的少年儿童,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人。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情操陶冶融为一体,就能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责任编辑:乔健

崔慧敏,天津市红桥区实验小学(天津300131)。

G623.2

A

1671-2277-(2015)02-0082-02

猜你喜欢
残疾人交际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情景交际
《中国德育》
交际羊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两块磁的交际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骄傲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