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末金初的渤海移民及其后裔在金代的社会情况

2015-02-13 02:57孙炜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金朝女真辽阳

孙炜冉

(1.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通化134002;2.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辽末金初的渤海移民及其后裔在金代的社会情况

孙炜冉1,2

(1.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通化134002;2.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渤海人在辽末金初的移民,多系因战争关系被迫迁徙它地,因为这些移民不是像辽初移民那样具有计划性和统筹性,所以直接造成了渤海人与汉人等其他民族杂混于一处,再难以民族群体的形式大规模聚居,从而最终打破了渤海人的族群组织结构,加速了其民族特征的消失及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惟有辽阳世族的渤海人顽强维系着最后的宗族关系。经过辽代二百余年时间的统治,渤海人仍未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而且,在辽亡金兴之际,充当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角色,加速了辽的败亡和金的崛起。所以,在金朝其民族却有着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渤海人与女真人,尤其是与完颜氏皇族有着密切的联姻关系,这便造成了渤海人在金朝政权中有活跃的政治活动。有金一代,涌现出众多极具影响的渤海裔文臣武将,以及文化名人,这是渤海人在金朝社会享有特权的真实反映。

辽末;女真;金朝;渤海人;移民

辽代末期,社会动荡,天庆四年(1114),女真阿骨打举兵反辽;天庆五年(1115),饶州渤海人古欲反辽;天庆六年(1116),东京辽阳府渤海守将高永昌反辽。这些接连爆发的军事战乱,让辽对渤海人的管理越发失控。为了填补兵力上的不足,辽廷征调了大量渤海人,将其送往前线戍边防御女真;及至东京道被金攻占后,仍有大批渤海人因战迁徙中京道等地,这便造成了辽末最后一批渤海移民的形成。而送往前线的渤海人,大多却又倒戈金国,反成为攻击辽国的急先锋。这些随金南下的渤海人从此移民华北地区,形成了金代初期的渤海移民活动。正是这种战争移民,最后打乱了渤海人聚地而居的社会结构,析散了渤海人的群体,加速了渤海人的汉化进程,使之消亡于历史之中。

一、辽末渤海的移民

辽末政局动乱,辽对渤海人聚居的东京道地区控制力急剧下降,该地的渤海人再次面临着主动移民它处避乱,或者因征兵从军和家园为战火摧毁而被迫移民的情形。

为防备女真的崛起,东京道内的大量渤海人被征调入伍,赴女真与辽交界地区戍边。如金朝梁国公大,“其先辽阳人,世仕辽有显者。太祖伐辽,辽人征兵辽阳,时年二十余,在选中。辽兵败,脱身走宁江。宁江破,越城而逃,为军士所获,”[1]大至此归金。据此可知,有许多渤海人有着与大一样的经历,被从东京道各地区征调往女真前线戍边,仅宁江州一处,便有渤海人驻军八百人。[1]天庆四年(1114),金太祖阿骨打进军宁江州,辽天祚帝又“遣海州刺史高仙寿统渤海军应援,”[2]金太祖于“十月朔,克其城,……召渤海梁福、斡答刺伪亡者,招谕其乡人曰:‘女真、渤海本同一家,我兴师伐辽,不滥及无辜也’。”[1]阿骨打让渤海人梁福、斡答刺回去招募渤海人,并且打出“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口号,足见此时随军至女真前线的渤海人数众颇巨。

天庆六年(1116),渤海人高永昌据东京辽阳府自立,但很快在辽金的双重进攻下于当年就覆灭了。至此,辽东诸地为金所据。许多渤海人在阿骨打“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宣传下归附了金国,但还有一些则被迫移民至中京道和上京道地区避难。正是因为“渡辽失所者众”,于是便促成了“怨军”(后被更名“常胜军”)的产生。天祚帝“召募辽东饥民得二万余,谓之‘怨军’”,这其中有大量从东京道移民而来的渤海人,如后来怨军的渤海人统帅郭药师等。

“怨军”,分为前宜营、后宜营、前锦营、后锦营、乾营、显营、乾显大营、岩州营,共八营近三万人,起初郭药师不过是其中的一位首领。保大元年(1121),东南路怨军将领董小丑因为征讨利州叛乱不利被处死,于是其手下罗青汉、董仲孙等率怨军作乱。辽都统耶律余睹、萧干率兵平叛。郭药师等人杀了罗青汉数人,接受招安。至此,郭药师接管了这支由大量渤海移民组建而成的军事武装。保大二年(1122)三月,在金兵的进攻下,天祚帝逃奔夹山,耶律淳留守南京,改元建福,史称北辽。耶律淳改怨军为常胜军。七月,郭药师率常胜军囚监军萧余庆等,遣团练使赵鹤寿帅精兵八千,铁骑五百,一州四县降宋。降宋后,常胜军人数曾一度达五万人。[3]从怨军驻扎地区基本为宜州、锦州、岩州等地以及在利州作战等情况可知,这些渤海人基本移民至毗邻东京道的中京道地区。

由此可见,辽末渤海人移民主要来自东京道地区,呈现两个移民方向,一是向东北与女真接境处,基本是以应征入伍的形式到此戍边和与女真作战;二是向西中京道等地,基本是以流民的形式避乱,后多加入怨军游走于宋辽边界。

二、金初渤海的移民

辽天庆五年(1115)正月,完颜阿骨打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在南下攻辽的过程中,金国利用“契丹时不用渤海,渤海故此深恨契丹”[4]的民族矛盾,太祖打出“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宣传口号,故而,被辽征调御备女真的“渤海先降,所以女真多用渤海为要职。”[4]如天辅二年(1118)十月,渤海人二哥率众来降,以所部为千户。[1]这些渤海人在加入金国之后,又开启了随军南征辽国及宋的移民之路。金收国二年(1116)七月,金太祖阿骨打下诏“渤海大家奴等六谋克贫乏之民,昔尝给以官粮,置之渔猎之地。”[1]可见,阿骨打赐予了降金的渤海人新的生活地域,而且可以窥知,此时金国麾下已经有成建制的渤海军。就在这一年,金太祖“以大忠实,授猛安。”[1]按照金代猛安谋克制度,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1]即一猛安统领三千户,若以五户一兵计,则一猛安统兵约六百人。此时究竟金朝有多少渤海人还不得而知,但随着金朝的逐渐胜利和辽的最终失败,投入金的渤海人数量也在增加,至辽亡后的次年,即天会四年(1126),金太宗授“命孛菫大以所领渤海军八猛安为万户。”[1]另据《金史·兵志》载:“所谓渤海军,则渤海八猛安之兵也……以渤海军为八猛安。”[1]可知,此时金朝渤海人建制为八猛安,即金朝群体组织的渤海人有二万四千户,以一户五口计,为十二万口。经过辽末战争,进入金代,尚以渤海人身份存世者仅剩此十二万人。而这十二万人,又随着所属猛安,被迁徙移民至新的地区。

三、金代渤海移民最后的族群——辽阳世族

析散后的渤海人很难再保留原有民族生活状态和传统习俗,这也是渤海人为何在金代开始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在渤海贵族移民重地辽阳,保留了以大氏王姓和渤海右姓中的高氏、张氏和李氏为代表的世族。这些渤海世族以宗族的形式固守了渤海人的社会组织,是金代最后一群较为明显保留渤海人身份的群体,当这些人在金末衰落之后,渤海人这个群体便最终瓦解了。

这些以辽阳府为中心的辽东渤海世族成为维系渤海人民族身份的最后支脉,如辽阳的大氏家族、高氏家族、张氏家族和李氏家族,以及澄州(属金东京路,本辽海州,天德三年改澄州[1])的高松和高闾山家族、辰州(后改为盖州[1])的高彪家族和王政家族(即王庭筠家族)。尽管这些辽东世族已汉化严重,但从《金史》中仍称其为渤海人可见,他们依然恪守着本民族的一些传统和意识,以别于其他民族群体。而且,为了稳固这一群体的政治利益和民族认同,这些家族间一直保持着亲密的联姻关系。如张氏家族的张玄征妻为高氏,而高氏又与李氏家族的贞懿皇后为亲属关系,张汝弼之妻亦为高氏;[1]王庭筠之父王遵古为张浩之婿;[5]高衎之孙高宪为王庭筠之甥。[6]260可见,在辽东地区,尤其是辽阳地区各渤海世家俱为姻亲。

如此,经过金初的战争移民,渤海人大部分被打乱散居于华北诸地,成为其迅速汉化的重要原因,唯有辽东地区的渤海世族还维系着渤海的宗族组织,但是,随着辽阳渤海世家在金朝后期政治势力的丧失,这些渤海人宗族也在金朝末年逐步瓦解,最终渤海人在金末元初消亡于历史之中。

四、金代渤海移民及其后裔的社会情况

辽代末期,女真人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并迅速攻占了宁江州等地,而此刻东京辽阳府成为辽赖以阻挡金军南下的重要屏障。东京道地区是渤海移民的重要聚居之地,在辽阳府形成了大氏、高氏、张氏、李氏等渤海世族势力,[7]这些世族的政治动向将对该地区大量渤海人的向背起着导向性作用。所以,东京道地区的渤海人成为辽金两方面积极争取和笼络的对象。

据宋人所记金代社会民族等级的状况,渤海人仅次于金朝的统治民族女真人,其地位优于其他各个被统治民族。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女真人在起兵攻辽之际,为了争取更多的渤海人加入本阵营,共同对抗辽廷,打出了“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口号,宣扬渤海人与女真人同源同宗。该宣传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招募了大量渤海人加入女真的反辽同盟。渤海人在辽朝深受民族歧视,始终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这也是他们与女真人易于投合的一个原因。宋人对渤海在金朝所得到的优遇是这样解释的:“契丹时不用渤海,渤海故此深恨契丹,女真兵兴,渤海先降,所以女真多用渤海为要职。”[4]金太祖二年(1114),阿骨打进军宁江州,“十月朔,克其城,获防御使大药师奴,阴纵之,使招谕辽人……召渤海梁福、斡答刺伪亡者,招谕其乡人曰:‘女真、渤海本同一家,我兴师伐辽,不滥及无辜也’。”[1]此外,还对投降的渤海人采取了优抚政策。金收国二年(1116)正月,太祖诏曰:“自破辽兵,四方业降者众,宜加优恤。自今契丹、奚、汉、渤海、系辽籍女真、室韦、达鲁古、兀惹、铁骊诸部官民,已降或为军所俘获,逃遁而还者,勿以为罪,其猷长仍官之,且使从宜居处。”[1]这是对投诚各族的一般政策,然而,对来投的渤海人则有格外的恩惠,还给以官粮,置之渔猎之地。是年七月,太祖又诏曰:“匹里水路完颜术里古、渤海大家奴等六谋克贫乏之民,昔尝给以官粮,置之渔猎之地。今历日已久,不知登耗,可具其数以闻。”[1]当时降金的渤海人和女真人一样置猛安谋克。如天辅二年(1118)十月,渤海人二哥率众来降,以所部为千户。[1]天会四年(1126)出金牌,命孛堇大以所领渤海军八猛安为万户。[1]显然,这些投附的渤海人,在金初得到了极高的礼遇。而渤海人在整个金代的民族关系中享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

不少渤海人都在金朝担任了显位重职,对金初的政治、军事起了重要作用。金初,完颜阿骨打便与辽阳渤海大氏家族建立了通婚联姻关系,选其“女子有姿德者赴上京”,进金国上京会宁府皇宫嫁宗室子嗣做妻妾。完颜阿骨打的次子完颜宗干曾娶辽阳渤海大氏女(慈宪皇后)为妾,生子完颜亮(海陵王),后来嗣位为金国皇帝;三子完颜宗辅娶辽阳渤海李氏女(贞懿皇后),生子完颜雍,取代海陵王完颜亮成为金国第五位皇帝金世宗,终使辽阳渤海世族得享国戚之荣,也使诸多渤海移民后裔中有才干者,得以步入了金国政治统治阶层。如杨朴劝阿骨打称帝,求辽册封,进枢密院事,称内相,为金制定朝仪典章,上下尊卑,粗有定序,建国之初,诸事草创,朝仪制度,咸出其手。为人狡诈,“颇知书史”的渤海人高庆裔和李善庆,在金太宗开国初年即荣任金出使北宋的外交官,以其口才游说,促成了宋金联合攻辽,最终使辽灭亡,金国还顺势覆灭了北宋,掠取了中国北方的大片土地。高庆裔也因功晋升为金国西京留守。此外,高庆裔还建议策立刘豫伪齐政权,为金的南下做以缓冲。“怨军”统帅郭药师,入金为燕京留守,给以金牌,赐姓完颜氏。勋将大最后拜尚书右丞相、太傅,累封汉国王,死后被赠太师、晋国王,谥杰忠。此外还有,辽阳渤海人张浩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升任赵州刺史;辰州渤海人高松以武功出众,升任静江军节度使兼寿州刺史;辽阳渤海人高桢因居官“政令清肃”,拔摇为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金国登用原渤海贵族,地位在契丹人和汉人之上。《金史》中姓“大”这个渤海国国姓的人有不少,除大、大磐父子外,海陵王完颜亮的母亲“大”氏、大怀贞和大兴国者皆有列传,可见渤海人在金之初得以重用的程度非常高。

然而,在金初众多优秀渤海人加入并参与到金朝统治之后,很快这支势力因其巨大的政治影响力,而遭到金朝女真统治阶层的戒备,至金熙宗时,开始逐步排挤渤海人。《松漠纪闻》载:“契丹所迁民益蕃,至五千余户,胜兵可三万。金人虑其难制,频年转戍山东,每徙不过数百家,至辛酉岁尽驱以行,其人大怨。”[8]19大量掌管渤海军事力量的渤海人将领也成为金朝警戒的对象,“天眷三年(1140),又罢辽东汉人、渤海猛安承袭之制,浸移兵柄于其国人。”[1]同时,从金熙宗至金世宗初期,其倾向于渤海人的诸多政策亦被取消,对渤海人的政策基本同汉人。如:“天眷元年(1138)诏官命,女真、契丹、汉人各用本字,渤海同汉人。”[1]“大定九年(1169)正月丙戍,制汉人渤海兄弟之妻,服阕归宗,以礼续婚者,听之。”“大定十七年(1177)十二月戊辰,以渤海旧俗男女婚娶多不以礼,必先攘窃以奔,诏禁绝之,犯者以奸论。”[1]表明了渤海在文字、习俗上的进一步汉化,摈弃了过去的接续婚和先攘窃的婚俗,渤海人与汉人同化的程度和速度在急速加剧。

在金代,渤海人取得了进一步的解放,金世宗把渤海人在辽代沦为二税户者一律赦免为民,使渤海人摆脱了契丹人的羁绊,进一步受金政权的管辖。《中州集》载:“初,辽人掠中原人及得奚、渤海诸国生口,分赐贵近有功者。大至一、二州,少亦数百,皆为奴脾,输租为宫,且纳课给其主,谓之二税户。大定初,一切免为民。”[6]100二税户是一种建筑于人身隶属关系的领主经济,并非封建租佃关系,它是从国有土地上的农民向奴隶制过渡的形态,但在某种情形下,它可能直接向封建地主经济转化。这些渤海人当包括辽太祖灭渤海时所掠生口及辽太宗迁渤海人于辽东时“许上国富民给赡而隶属之”[2]者,至此又恢复为国有土地上的农民。此举既解放了渤海人的农奴身份,又加快了渤海人的汉化进程。

海陵王主政后,渤海人再次入主统治集团的上层,在政治上影响越来越大。海陵王和金世宗两朝是渤海人的鼎盛时期,大、张浩在海陵朝都官至宰相,其中张浩从贞元三年至正隆六年独任首相七年,为金代所仅见。而世宗朝共四位尚书令,其中有两位都是渤海人。而且,为了巩固女真与渤海的政治联盟,金建国之初,就有计划地选取辽阳渤海世族女子作为宗室诸王的侧室,《金史·后妃传》云:“天辅间,选东京士族女子有姿德者赴上京。”[1]与女真皇室联姻的主要是辽阳大氏、李氏、张氏三支渤海王姓及右姓家族,从太祖至世宗朝,他们与宗室累世通婚,以致在金朝的九位皇帝①金昭宗完颜承麟即位半日既亡,因此未列其中。中有四位都是由渤海人所生,这就是海陵王、金世宗、卫绍王、金宣宗。②王世莲先生认为金宣宗之母刘氏也应是渤海人,而刘浦江先生也认为可能性极大,故本文亦将其列为渤海人。参见王世莲:《渤海遗民与金之勃兴》,《求是学刊》1983年第4期;刘浦江:《渤海世家与女真皇室的联姻——兼论金代渤海人的政治地位》,《北大史学》(第三辑),1995年刊。渤海世族与女真皇室的政治联姻密切了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使渤海人在金代所享有的优越地位得以巩固。渤海人张氏、李氏、高氏、王氏几大家族,在海陵王时及金世宗时均任高官,居要职。如张浩在海陵王时,曾拜平章政事,海凌王南征,张浩留治尚书省事。金世宗时张浩拜太师、尚书令,封南阳郡王。张浩子张汝霖曾任太子太师兼礼部尚书,俄转吏部,为御史大夫。张玄素与张浩同曾祖,任户部尚书,侄张汝弼(父张玄征)累迁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李石为世宗舅,世宗即位于辽阳,李石有定策之功,为户部尚书,后拜司徒兼太子太师、御史大夫、尚书令,封广平郡王。高德基世宗时先后任刑部尚书、户部尚书。高衎为金世宗时任吏部尚书。王氏家族王遵古、王庭筠等则以文著称于金代。这些渤海人都在有金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金朝对渤海的政策在各个不同时期也有很大的变化。大定(1161—1189)后期,因渤海人集团卷入了皇室内部的继承权之争,结果陷于失败,金章宗即位后,遂一反海陵王、金世宗重用渤海人的政策,开始逐步清除宗室内的渤海人势力,从而致使渤海世家与女真皇室间长期形成的联姻关系陷于破裂。[9]金朝后期,渤海人在政治上遭到女真统治者的排斥,其政治影响已经十分有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渤海上层人物与女真统治集团的矛盾并未使这两个民族交恶,金朝治下的渤海人始终是驯服的,从来没有任何反抗行为,因此其民族地位也就相对比较稳定。

[1][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游彪.“常胜军”对辽宋灭亡的影响[J].河北学刊,1993(4):88-93.

[4][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金]元好问.遗山集[M].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丛书.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

[6][金]元好问.中州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王善军.辽代渤海世家大族考述[J].民族研究,2006(3):60-66;张利锁.辽代辽河流域渤海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8][宋]洪皓.松漠纪闻[M].长白丛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9]刘浦江.渤海世家与女真皇室的联姻--兼论金代渤海人的政治地位[J].北大史学(第三辑),1995:169-187.

(责任编辑:徐星华)

Bohai Imm igrants during Late Liao and Early Jin Dynasties and Their Descendants'Social Conditions in

Jin Dynasty
SUNWei-ran1,2
(1.Gaogouliand NortheastMinority Research Center,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2.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24,China)

Bohai immigrants during the late Liao and early Jin Dynastiesmostly due to the reason of war,they were forced tomigrate,so these immigrants did not like the early immigrants have the plan and co-ordination,directly resulted in the Bohai people and other ethnic peoplemixed in one place,then itwas difficult to form a large-scale habitation of ethnic groups,which eventually broke the ethnic structure of Bohai people,accelerating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gration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only Liaoyang clans Bohai people tenaciously sustained the final clan relationships.After Liao Dynasty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of ruling,the Bohai people have not disappeared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and during the late Liao and early Jin Dynasties,served as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role in accelerating the perish of Liao Dynasty and the rise of Jin Dynasty.So,in the Jin Dynasty Bohai people had a relatively high social status,especially had close marriage relationship with the Wanyan royal,which resulted in the Bohai people active in politics.There were numerous influential civilian officials and military officers,as well as celebrity culture in the Jin Dynasty,which was the true reflection of privileged Bohaipeople.

late Liao Dynasty;Nüzhen;Jin Dynasty;Bohaipeople;immigrant

K289

A

1008—7974(2015)02—0017—05

2015-01-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渤海移民研究”(10BZS014)

孙炜冉,吉林集安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实习研究员。

猜你喜欢
金朝女真辽阳
辽阳雷锋纪念馆
金朝酋邦社会形态下勃极烈官制始末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
辽阳冮官屯窑址的调查与发掘
试析渤海世族家族与金朝皇权统治
金朝与西夏盗窃法比较研究
女真文“契丹”考
金朝铜钱货币流通贮藏形态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