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拉美特利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传承

2015-02-13 02:57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神学笛卡尔唯物主义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论拉美特利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传承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作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最早代表,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生成也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历史及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是有其社会前提条件和理论渊源的,是对前人哲学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人是机器”的思想是拉美特利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正是以“人是机器”这个命题闻名于世,从而辐射为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拉美特利继承和发展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在法国第一次提出系统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并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事物,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自然界的惟一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驳斥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物质具有两种本质属性,即广延和运动力,具有自己运动的能力。他还主张认识来源于感觉,感觉是外界事物刺激感官引起的。没有感官,没有通过感官而得到的感觉,也就没有观念。无神论思想是拉美特利哲学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拉美特利认为有两种道德,一种是宗教的道德,另一种是合乎人性的道德。只有后一种道德,才能使人保持本色,满足自然要求。拉美特利的哲学思想对当时解放人的思想和对现代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拉美特利;机械唯物主义;莱布尼兹;笛卡尔

茹利安·奥弗雷·拉美特利(1709-1751),开辟了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先河,是“百科全书派”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最早代表。他出身于法国西北部圣马洛城一个富商家庭。最初学习神学,后来在家乡医生曼罗的影响下改学医学。大学毕业后曾在行医开业一个时期。1733年,他去荷兰继续研究医学,深受著名医学家波尔哈维的影响,并通过他接受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1742年回国,任军医。1745年匿名发表了《心灵的自然史》,遭到法国政府的迫害,书被烧毁,军医被撤职,不得不逃亡荷兰。在荷兰他又匿名发表了《人是机器》,于是又遭到当地僧侣和贵族的攻击,不得不逃亡普鲁士。1751年因食物中毒而死。拉美特利的主要著作有:《心灵的自然史》《人是机器》《人是植物》《伊壁鸠鲁的体系》等。

一、拉美特利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产生的基本条件

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生成,使西方哲学的中心由英国及欧陆转向法国,开启了西方新一轮的哲学发展风潮。拉美特利正是在这轮风潮中涌现出的法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伟大的无神论者之一。拉美特利的哲学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也不是偶然的,是思想社会历史及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是有其社会前提条件和理论渊源的,是对前人哲学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是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

(一)拉美特利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根基

在西方历史上,十七、十八世纪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当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随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日趋高涨。法国进入十八世纪以后,仍然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同时,资本主义工商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当时的欧洲仅次于英国。十八世纪,法国工场手工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开展起来,封建生产关系使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遇到了严重阻碍。封建行会的存在,使大批手工业作坊无法完成向手工工场的过渡。封建贵族把工商业当作聚财的重要来源,一味巧取豪夺,使资本积累受到很大限制。随着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他们迫切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

十七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是启蒙运动在哲学上的先导。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这样说:“法国唯物主义者有两个派别,一派起源于笛卡尔,一派起源于洛克。”笛卡尔(1596——1605)是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笛卡尔是一个唯物论者。他认为我们已经拥有的观念和论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值得怀疑。笛卡尔主张把“普遍怀疑”的方法论原则,作为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在他看来,为了追求真理,我们应当对外界的一切尽可能地怀疑,只有通过怀疑,我们才能够破旧立新,最终发现真理。笛卡尔相信理性的权威,他要求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尺度上加以校正。笛卡尔认为,理性是“人人天然地匀等的”,任何人都拥有一份,不多也不少,因此,权威并不掌握在上帝和教会手中,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笛卡尔把理性视为最高权威和衡量一切的标准,这对经院哲学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诚然,笛卡尔同时肯定了灵魂和形体两个实体,这是典型的二元论。笛卡尔承认“天赋观念”,认为那些与感官经验无关的不证自明的真理必然是心灵天生固有的,表现出了他的妥协性。

拉美特利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密不可分的。他作为法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代表之一,主张追求幸福,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自然科学,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经院哲学”的统治不重视科学研究,只注重神学,罗马天主教的思想垄断,将一切进步思想无情的迫害和扼杀,用无聊而繁琐的方法证明宗教教条,使得拉美特利对此非常反感从而极力的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权威,并对社会和人生的真谛开始进行独立思考。法国社会生活的实践,赋予拉美特利以反封建反宗教的历史重任。应客观时代的需要拉美特利参与了反封建反宗教的斗争,步入了探索真理研析唯物主义哲学的征程。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用无神论反对宗教神学,用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拉美特利一生致力于对经院哲学和旧的宗教神学的批判,他的著名哲学思想——“人是机器”的提出,详细地论证了精神对物质,心灵对肉体的依赖关系,不自觉地揭示了认识论和本体论是不能割裂的,对于人们认识人的本质具有启发意义。拉美特利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也集中反映了当时法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要求,这一思想突出表现在拉美特利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认识论上,预示了后世哲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拉美特利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西欧哲学的发展进入了全盛阶段,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和当时西欧各国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的变革与发展对哲学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六到十八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而自然科学的繁荣又深刻的影响了哲学的发展。自然科学逐步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力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生理学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德国科学家开普勒与十七世纪初发展的行星运动的三定律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再到英国化学家确定了化学元素概念,在数学方面把几何学运用于力学,解开代数的多次方程,最终被确立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丰富了哲学的内容,克服了古代哲学的朴素性。有力的抨击了封建统治和宗教神学。

十六到十八世纪西欧哲学,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主要任务是与封建宗教神学作斗争。在历史观方面继承并发展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出发点,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它对反封建,反神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同时期的西欧哲学由于西欧各国的政治经济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差异,使这个时期的哲学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的景象,这也为拉美特利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背景。

对于拉美特例思想的起源,国内外学界通常认为是源于启蒙运动。按照文德尔班的观点:启蒙运动时期的特色是哲学渗透在一般文化的各个领域里,科学运动和文学运动相互交融。十七、十八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当时欧洲大陆的政治却仍是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占统治地位。所以,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首先必须剥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触犯它,否定它,摧毁它。于是强调人的价值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掀起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身心关系问题是当时思想家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17世纪的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有的主张“二元论”,有的主张“心物平行论”,有的把物质心灵化,有的则借助于上帝赋予物质以思维能力,相互争论,莫衷一是。随着近代认识论研究的深入,这个问题又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同时,身心关系也是宗教神学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人的心灵是否独立于物质,而且关联到是否存在着一个超自然的精神实体——上帝。启蒙时代的进步思想家反对宗教神学,自然必须在理论上解决身心关系问题。拉美特利从事医学事业的经历,促使他思考这个问题,同时形成他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特色。

二、拉美特利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基本思想及其思想倾向剖析

拉美特利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中源出于笛卡尔一派的主要代表,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批判神学、经院哲学和神学权威的过程中,拉美特利以丰富的医学知识,从生理学、解剖学的角度去研究人的问题,着重论述了人的精神与肉体、具有精神性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他坚持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宇宙万物具有多样性,并且物质是具有能动性的,同时,拉美特利把物质的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并且力图用力学规律来解释包括生命、精神在内的一切现象。这些充分反映了他朴素的机械唯物主义倾向。拉美特利从物质具有运动力和创造力的基本观点出发,批判地继承了笛卡儿的“动物是机器”的思想,进一步得出“人是机器”的观点。他不同意笛卡儿把动物看成是没有感觉能力的简单自动机的观点,他主张用有感觉、有精神、有活力机器这一概念来说明人,人的身体状况决定人的精神状况。他结合自己的医学、生理学、解剖学的知识,认定大脑是心灵的所在地,如果大脑坏了,心灵也就不存在。拉美特利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宗教和唯心主义的批判

在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中,拉美特利首先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提到世界观的高度,他明确指出,哲学与宗教是根本不相容的,作为一个正直的哲学家就是要传授唯物主义。他明确地以心灵和肉体的关系,也就是以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为主线,制订了机械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基本原理。这无疑给伏尔泰等人所说的理性灌注了唯物主义的新内容,把反唯心主义反神学的斗争推向新的阶段。拉美特利公开地向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和神学宣战,痛斥他们强加给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种种莫须有的罪名,捍卫了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的声誉。

拉美特利写作和出版的名著《人是机器》进一步发挥了《心灵的自然史》中所阐述的无神论思想和唯物主义,公开宣称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颠覆宗教”。他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应是自然,而不是神或上帝,他强调,哲学只能在自然中寻求真理,唯物主义是对自然进行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它是唯一的真理。宗教狂热的武器虽然可以摧毁坚持真理的人,却不能摧毁真理本身,唯物主义真理是“粉碎”不了的。

拉美特利还愤怒地揭露了神学家和教会对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的残酷迫害。他认为,神学家们不肯花一点力气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却盲目地宣称它确实可靠,并让人们相信,这是一种“文字狱的勾当”。拉美特利坚信,真理是封锁不住的,暴君们的罪行终有一天会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面对神学、经院哲学的反动势力,拉美特利充满着战斗激情,发表了“永不向恶势力低头”的誓言。拉美特利铿锵坚定的誓言,显示出法国唯物主义哲学一登上反神学反封建的思想斗争舞台,就展示出它的彻底的革命精神和不可扼杀的生命力。

拉美特利揭露,宗教是毒害人民的罪魁祸首,宗教神学家是浸蚀人民思想的妖魔,宗教的本质就在于它封锁真理,压抑理性,“包庇迷信,凌辱、贬低人类”。[1]190他还揭露,宗教是灾难、不幸和战争的根源,在宗教的旗号下,国内战火频繁,民不聊生,它带给了人们无尽的苦难与折磨。拉美特利还把宗教的道德观同利己主义的道德观对立起来,证明后者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他把人的道德分为两种,即“自然的道德”和“人为的道德”,他认为,自然的道德有它自己的自然法则,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所共有的一种自然属性,人的道德感情就根植于这种自然法则中。因此,他针对宗教违反人性的自然法则的种种罪恶行径,明确指出,在无神论者的历史中,没有背叛祖国、侮辱他人、挑起战争的坏人,相反,这些坏人都来自于神学家的队伍。因此拉美特利得出结论:“无神论的宇宙,才是快乐的宇宙。”[2]51

拉美特利在反对宗教神学的同时,还批判了唯心主义。他在《人是机器》一书中,就心灵和肉体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两个对立的哲学体系的观点。并把唯心主义比喻成脆弱的芦苇,把唯物主义比喻成坚实牢固的橡树,他说:“形而上学、神学、经院哲学这些脆弱的芦苇,怎能对抗一棵坚实、牢固的橡树呢?”[2]74以此批判神学、形而上学、经院哲学。

拉美特利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立场,认为哲学史上关于精神和物质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指出“我把哲学家们论述人的心灵的体系归结为两类,第一类,是唯灵论的体系;第二类是唯物论的体系。”[2]13拉美特利的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十八世纪法国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分离和根本对立的彻底性。拉美特利鲜明地站在唯物主义一边,反对唯心论,特别是反对当时流行的莱布尼茨——伏尔夫和笛卡尔——马勒伯朗士“形而上学”体系。

拉美特利批判了莱布尼茨的客观唯心主义,并以讽刺的口吻指责物质是由单子这个精神性的东西构成,即“把物质心灵化”了的观点。在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看来,心灵在本质上是依赖于身体的各种器官的,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不是心灵的产物。

拉美特利从机械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批判了笛卡尔的唯心主义和二元论,他指出,笛卡尔的根本错误在于主张肉体和心灵是两种各不联系、独立的实体,并指出笛卡尔唯心主义同神学的联系,并批判笛卡尔所谓的“天赋观念”。拉美特利以自己的医学实践为基础,唯物地解决了笛卡尔未能解决的人的身心关系这一难题,认为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拉美特利还尖锐地批判了笛卡尔主义者马勒伯朗士的神学唯心主义。拉美特利指出,马勒伯朗士哲学思想中认为神是唯一的实体,是一切存在物的根据这些内容完全是荒谬和不切实际的,毫无真理和科学依据可言。马勒伯朗士的唯心主义具有明显的神学特征和神秘主义的色彩。

(二)论物质与运动

拉美特利意识到,要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就必须正确处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他在批判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神学的基础上,论述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并阐明了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创立了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

拉美特利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论证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他认为自然、物质是唯一真实的客观存在,提出“自然界只有一个唯一的物体”,[1]212即物质。针对二元论和唯心论,拉美特利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并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2]73物质是凭自身存在的,万物有生有灭,然而物质不灭。拉美特利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他从物质结构和物质元素来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并把构成物质的元素叫做“面粉团子”,人类、动物和植物都是由它构成的,物质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便形成了世界的全部多样性和丰富性。

拉美特利是一个机械唯物主义者,他在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前提下,用力学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物质的属性问题。他说:“广延和运动力是物质的两种根本属性。”[1]203在他看来,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同时,拉美特利受到了洛克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学说的影响,他认为,“糖和盐以相反的运动刺激味蕾,我们就会得到相反的观念,使我们发觉一个是甜的,一个是咸的。”[1]213这就克服了洛克哲学的唯心主义的不彻底性。

拉美特利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问题上,力图从自然物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研究物质,明确地提出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观点,认为“物质本身就包含着这种使它活动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一切运动规律的直接原因。”[1]203这就坚持和发展了十七世纪的唯物主义,并且对其形而上学倾向有所批评和纠正。笛卡尔提出了二元论,把物质和运动分开,主张神是唯一的动力因。和笛卡尔不同,拉美特利明确提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使上帝无容身之地。

由此可见,拉美特利关于物质的能动性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论证,克服了十七世纪二元论、自然神论以及机械唯物论的缺陷,有力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唯心主义。但是在关于“物质何以能使自身运动”的问题上,拉美特利沿袭了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观点,认为热和冷是使物质运动的两种普遍的能动力量。

恩格斯提出:“一切运动都包含着物质的较大或较小部分的机械运动,但是这些机械运动并没有把所有的运动包括无遗。”[3]230而拉美特利并不了解各种各样不同运动形态的差别,仅仅是把一切运动形式,乃至人的精神现象和生命现象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因此拉美特利并没有真正的解决物质运动的源泉问题,他得出的关于运动的性质的观点是我们所不知道的错误结论。由此可见,拉美特利的唯物主义观点仍然是机械论的。

(三)“人是机器”——身心关系理论

身心关系问题既是肉体和心灵的关系问题,也是当时思想家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17世纪的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有的主张“二元论”,有的主张“心物平行论”。有的把物质心灵化,有的则借助于上帝赋予物质以思维能力,相互争论,莫衷一是[2]5。随着近代认识论研究的深入,这个问题又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同时,身心关系也是宗教神学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人的心灵是否独立于物质,而且关联到是否存在着一个超自然的精神实体——上帝。为了彻底否定“精神实体”的存在,论证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拉美特利着重研究了人的肉体和心灵的关系,这是拉美特利哲学的中心问题,也是其哲学的一条主线。拉美特利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心灵的自然史》特别是《人是机器》一书中,着重探讨了这个问题,并作出了唯物主义的回答,从而进一步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为他的感觉主义认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启蒙时代的进步思想家反对宗教神学,自然必须在理论上解决身心关系问题。拉美特利从事医学事业的经历,促使他思考这个问题,同时形成他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特色。在拉美特利看来,正确解决身心关系,是同正确认识物质分不开的。他认为以前的哲学家往往抽象地理解物质,把物质看做是消极的、惰性的实体,致使他们的学说陷入谬误。例如笛卡尔[4]9、莱布尼茨就认为物质的本质是广延,除了一些被动的、机械的属性外,就不再有其他的属性了,而思想也只能设想是由某种非物质的精神性实体来承担的。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则混淆了身心的关系。宗教是在这个基础上把心灵和物体分开,制造出灵魂不死的神话[5]11。拉美特利认为,广延性固然是物质的属性,它和物质实体是不可分的,但把物质的属性仅仅归结为广延则是片面的。物质不仅具有广延性,而且具有运动力、感觉等属性。物质本身就包含着运动的能力,根本不需要假设有所谓推动物质的异在因素的存在。在使物质活动的推动力中,冷和热是使物质本身运动的两种普遍的能动力量。显然这种观点是十分朴素的,但他强调物质具有运动的能力,则为他的物质具有感觉能力的理论提供了根据。物质是否具有感觉能力是拉美特利学说的重点。拉美特利认为,既然物质是能动的,它就能自行组合和分解。物质好比面粉团子,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用一种同样的面粉团子造成的,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变化了这面粉团子的酵料而已。因此,能思维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高贵,不过是用所谓物质的特殊材料造成的。和动物相比,人不过多几个齿轮和几条弹簧。因此,按笛卡尔说动物是机器,人也同样是一架机器。

为了论证人的物质性,拉美特利依据笛卡尔关于“动物是机器”的思想,把当时最成熟的科学——力学运用于对人的研究,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著名命题。拉美特利在这个问题上的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观点,是十分突出的。

依据“人是机器”的观点,人是比动物要复杂的一架机器,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人比最完善的动物再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于是那个理性就产生了。”[2]52拉美特利的观点无疑脱离了人的生产活动,脱离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他把人的心灵和机体的种种活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并认为都可以用力学规律加以诠释,从而作出《人是机器》这一典型的机械论的结论。拉美特利的这种观点,是典型的机械唯物论,他根本不可能揭示人和动物本质上的区别,不了解人的自觉能动性,也就不可能真正的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事实上,在人的生理活动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机械运动成分,拉美特利把人体的生理运动简单地归结为机械运动,则是片面的。

诚然,必须看到按照“人是机器”的观点,在人身上,心灵、思想是肉体的属性。拉美特利认为,“潜存于物质之中”的感觉能力是物质的第三种属性,思想是有机物质人脑的特性。拉美特利列举当时生理学、医学的大量材料,表明心灵的一切作用完全依赖于人脑和整个身体组织,以此来论证精神现象是肉体的特性。他提出:“各式各样的心灵状态,是和各种身体状态永远密切地关联着的”,[2]247从而进一步阐述了心灵依赖于人的机体而存在的观点。

由此可见,拉美特利关于身心关系问题的理论,是以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为依据的,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取向,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身心的物质统一性,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学的灵魂不死说,有力地批判了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但是,拉美特利也暴露出了他的机械论观点,没有正确地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应当指出,人的思维、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人脑的属性。因此,拉美特利也不能正确指出人的意识和动物的感觉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也看不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方面。

拉美特利说:“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的机器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体温推动它,食料支持它。”拉美特利认为,感觉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思想则是有机物质——人脑的机能。他从医学、生理学角度阐明,人的心灵活动完全依赖于人脑和整个身体组织。他指出,人的肉体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心灵的状态。同样,心灵状态对脑子组织的依赖也很明显。脑是感觉中枢,人之所以能思想,并不是因为他身上有什么不同于动物的神秘实体,而是由于在一切动物里面,人的脑子最大,表面皱纹最曲折,所以人是一切动物中最聪明的。如果脑子受了重伤,人就失去知觉,脑伤痊愈后,人就恢复了知觉。他认为,大脑是身体组织中思维的部分,人这架机器活动的动因存在于自身内部,大脑就是这架机器活动的基础,它使整个身体结构保持着有规则的运动。例如:“当一棒打下来,眼皮不是机械地闭起来么?瞳孔不是机械地在日光下收缩以保护网膜,在黑暗里放大以观看事物么?……心脏、动脉、肌肉在人入睡的时候,不是和人醒时一样机械地不断伸缩么?肺不是机械地不断操作,就象一架鼓风的机器一样么?”依此他把人的一切活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规律加以解释。既然人同动物一样,人又怎么高于动物呢?拉美特利认为这是由于教育的奇迹。他说:“自然造我们出来,原是为了使我们在动物之下;或者至少是为了这样才更显示出教育的奇迹,只有教育才把我们从动物的水平拉上来,终于使我们高出动物之上。”教育不仅可以使人高出于动物,教育也可以使别的动物达到人的水平。在此,拉美特利显然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看成是万能的。这种思想对爱尔维修和欧文有很大的影响。拉美特利在身心关系上,以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用唯物论的观点说明了两者的统一性,从人体的特殊机能去说明人的精神活动,肯定了精神是有机物质——人脑的机能。他的这种理解发展了17世纪哲学家在这方面的认识,对宗教神学也是一种打击。不过拉美特利的基本立场是机械唯物论,混淆了机械运动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的根本区别。

(四)感觉主义认识论

在认识论上,拉美特利是一个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他继承和发展了洛克的经验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提出了感觉主义的认识理论。

拉美特利坚持认为,人的一切认识都开始于感觉经验,反对天赋观念论。拉美特利批判了马勒伯朗士、伏尔夫、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等人惯于从定义、观念出发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明确强调,正确的认识道路必须是后天的,需要以感觉经验为指路杖。提出:“经验应当是我们唯一的向导”,[1]208即没有感官器官,就得不到感觉,因此也就不能形成意识。

拉美特利从人是机器这一点出发,继承和发展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人的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唯一来源。拉美特利用机械论说明感觉的形成,感觉不是主观自生的,是外物刺激感官产生的机械反映。感官中的神经受到外物的刺激而震动,并通过中介物质的运动传到大脑,于是心灵便产生了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因此,拉美特利认为,感觉经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拉美特利在肯定感觉的客观性的同时也探讨了感觉的相对性和主观性。他认为,人的感觉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它随着感觉器官的主观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拉美特利指出,物体的第一性质,即大小、形状、硬度、运动等的认识也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往往会受到感觉器官的影响。拉美特利认为,痛苦、温度、颜色和滋味等感觉都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同一物体对于同一人来说有时是冷的,有时是热的,光的变易会使颜色发生变化。此外,拉美特利还特别强调感觉的可靠性,并认为感觉不会欺骗人们,它是感官在外物刺激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指引人们探求真理。

拉美特利还看到了感官的局限性,认为感官不能把握构成物体的元素。他认为,感官并不能向心灵描绘出物体的真实状况和全部属性。由此可见,拉美特利对感觉的相对性和主观性的探索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却又跳入了另一个极端,明确提出:“感觉根本不代表事物的本来面目,因为感觉完全以那些为之打开通道的肉体部件为转移。”[2]250显然,拉美特利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他完全背离了反映论。在他看来,感官永远处在一个准备互相纠正错误的警戒状态,与此同时,心灵也可以估计感官会在什么地方失足。

拉美特利在肯定认识来源于感觉的同时,还进一步论述了人通过感觉而获得知识的认识过程,但是拉美特利在对认识过程的描述过程中却表现出了明显的感觉主义倾向。他把所有的认识过程都归结成“想象”的作用,而想象作用属于“感性原则”。这实质上就是把理性认识活动归结为感性认识活动。断言:“思想是感觉的一种功能,而理性的心灵是用来对观念进行推理和思索的感性心灵。”[2]34

此外,拉美特利把认识看作是外部对象的机械反映,把理性认识看成是外物的映象在“脑幕”上的变化,认为:“推理、判断、记忆等都是这种脑髓的幕上所反映出的真实的变化。”[1]252拉美特利提出“观念排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判断。”[1]238因此,他也就不懂得理性和感性的区别及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他的言论语词只是表示“物体的任意规定的符号”[2]31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毫无真理可言。

由此可见,拉美特利在坚持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反对先验论的时候,忽视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在本质上的区别,从而把理性认识归结为感性认识,陷入了狭隘的感觉主义。尽管拉美特利的认识论克服了洛克经验论中的某些不彻底性,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拉美特利的认识论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拉美特利进而对认识的过程作了深入分析。他认为,感觉传入大脑后,借助于语言符号就形成了观念。他清楚地看到思维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语词来进行。企图说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他的观点是一种有价值的猜测。但主张人的理性无非是人体感受性中的想像而已。这样他又陷入了狭隘的经验论。

三、拉美特利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作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拉美特利,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拉美特利对传统哲学,特别是法国经院哲学、宗教的批判,对于澄清当时人们思想的禁锢,解放人的思想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拉美特利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为后世哲学带来巨大影响。

拉美特利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对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思想领域,他对经院哲学的宗教神学性质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为自然科学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拉美特利提倡探索自然,追求真理,反对思辨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强调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而非相互独立存在。他坚持身心的物质统一性,从而沉重地打击了神学和宗教势力,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人类哲学史、科学史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在认识论方面,反对笛卡尔的精神实体说和斯宾诺莎的“心身平行论”。继承和发展洛克的经验论。认为统一的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感觉是人的心灵一切活动的基础,否定心灵是独立的精神实体,论证了思维活动依赖于人脑,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认为感觉经验是人们一切认识的来源。感觉是客观对象作用于感官的结果,是可靠的。在感觉中还有主观因素,它随感觉者的主观状况而有所变化。否定洛克的“内部经验”。可是他把人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归结为感觉能力,断言思想只是感觉的一种功能。强调用一些物理的原因,就可以造成一切事物。公开宣扬无神论思想,认为没有宗教,人类社会就会幸福得多。

继承和发展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在法国第一次提出系统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事物,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自然界的惟一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驳斥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物质具有两种本质属性,即广延和运动力,具有自己运动的能力。反对笛卡尔割裂物质与运动的观点。但把机械运动当作物质运动的唯一形式。认为人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实体的一种形式,把人的生理活动归结为机械运动。

拉美特利特认为,不仅如笛卡尔所说的动物是机器,而且人也是机器,不过人是一架极其精致、极其巧妙、能在地面上直立行走的机器。由于人与动物都是机器,所以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人之所以高出于动物之上就在于教育。在方法上,他特别反对莱布尼茨等人的唯心论和笛卡尔的二元论,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的思想,通过对心灵和肉体的分析,从理论上给予了传统哲学和经院哲学的空谈和诡辩,脱离自然,不切实际等错误方面给予了沉重打击,用科学和实验的方法正确揭示了心灵和肉体的关系。他主张“颠覆宗教”,制订出机械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基本原理,响亮地喊出“哲学的火炬”,“照亮了理性的路”的口号,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拉美特利开辟了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先河,创立了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在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是一个让宗教神学家们感到害怕的人。

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反映了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形而上学性和机械性的特征,要求以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对待唯物辩证法,对辩证思想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提出的“人是机器”解决了当时社会信奉经院哲学和神学的错误的认识观点,找出并解决了人们在认识观点上产生的谬误,即崇拜权威,迷信古人;脱离自然,脱离实际;因循守旧,从众随俗;繁琐论证,形式主义。建立了与无神论相结合的机械唯物主义体系,推进了近代唯物主义的发展,对于法国唯物主义的形成有着深刻的促进作用。尤其对法国唯物主义“百科全书派”恪守唯物主义立场,继承唯物主义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拉美特利在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过程中粉碎了人类凭借神学在心中所建造的幻想和权威,让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

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在法国机械唯物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欧洲哲学史上第一次详细地论证了心灵对肉体,精神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开创了一个与战斗的无神论相结合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在证明经验主义的唯物主义前提时,不自觉地揭示了认识论和本体论是不能割裂的。带给后人的是联系、发展的辩证思想的光辉,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总之,一方面我们应看到拉美特利否认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和剧烈的变化,存在着重大的缺陷,他不能正确区别人和动物本质上的联系,看不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方面,而且他把理性认识归结为感性认识,从而使他陷入了狭隘的感觉主义。拉美特利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和机械性,其历史局限性在于,将精神基质排除在医学视野之外,违反科学常识,误导医学,把心灵的运动还原为机械的运动,将理性消解于经验,阻碍医学和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将人的身体运动全部等同与机械运动。最后将人的思想意识活动也说成是机械运动。但是尽管如此,却瑕不掩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在主流上看到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有很大的意义价值,打破了机械哲学在近代一统天下的思想局面,拉美特利的人体哲学,为近代生物医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哲学基础。拉美特利人体哲学在医学中的历史地位具有双重性。其历史进步性在于,为医学彻底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突破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实现医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是进化论的先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拉美特利的哲学思想仍不愧为法国启蒙时期的进步哲学思想之一。拉美特利唯物主义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预示了后世哲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也体现了其得以成就的理论渊源体现了其唯物主义哲学理论形态发展源流关系,也反映了拉美特利唯物主义哲学传承血脉关系。

[1]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拉美特利.人是机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笛卡尔.论人[M].西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莱布尼茨.政治著作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6]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M].2000.

[7]莱布尼茨.莱布尼茨自然哲学著作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8]笛卡尔.论心灵的感情[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0.

[9]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0]十六到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

(责任编辑:卞实)

B565.27

A

1008—7974(2015)02—0068—08

2014-12-01

梁景时,祖籍山东蓬莱,教授。

猜你喜欢
神学笛卡尔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笛卡尔的解释
笛卡尔浮沉子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斐洛论犹太神学的合理性意义
天主教新神学运动中的现象学视野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