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路径研究

2015-02-13 02:57周书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公信力信任公众

周书域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广州511300)

关于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路径研究

周书域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广州511300)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与核心,也是建设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条件。然而,现实中某些政府失信事件也成为政府公信力下滑的潜在因素。文章以政府公信力内涵为起点,指出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分别从政府及公众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提出全力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

政府公信力;内涵;现状;建设路径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

“政府公信力”概念正式被确立是在我国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当前,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研究大致包含三种:第一种是政府为主体的观点,如我国著名学者,南开大学朱光磊教授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及其公务员自身,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及其执行能力能否取信于民的能力,也是执政能力的重要因素”[1]。又如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高卫星教授指出“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2]。第二种是公众为主体的观点,如学者周耀宏指出“政府公信力的本质是一种政治认同,体现的是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行为表示信任、认同和支持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体现政府自身行为和影响力是否会受到公众质疑的一种状态和程度”[3]。第三种是双重主体的观点,如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建华教授指出“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4]。文章作者更倾向第三种观点,政府公信力一方面来自公众的信任与认同,另一方面更来自于客观的行政绩效,公众的认知及信任是建立在客观的政府绩效、政府有所为的基础上。

如何来评价政府是否有公信力,或者政府的公信力是高是低,笔者认为,应主要参照以下指标:(1)人道与科学:“人道”即政府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爱惜人的生命,关心人的幸福,尊重人的权利与人格;“科学”即政府管理始终要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诚信与廉洁:“诚信”即政府取信于民,履行诺言,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廉洁”即政府无论何时都必须坚决打击和遏制各种腐败现象;(3)服务与效能:“服务”即政府始终要及时、优质、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效能”即政府要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努力提高效率与效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民主与法治:“民主”即政府按照民主原则和程序组成,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法治”即政府始终要坚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5)改革与创新:“改革”即政府要勇于推进改革,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障碍;“创新”即政府要积极推进自身管理的创新,并为整个社会的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创造有利的条件及宽松的环境。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最主要的因素来自两方面,其中一方面是来自政府因素,而另一方面是来自公众因素。

(一)政府因素

1.权力腐败

权力腐败是“毒瘤”,各国人民对腐败行为及腐败分子都深恶痛绝。为了预防权力腐败,纷纷建立了各种制度和法律。然而,反腐斗争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反腐斗争的形势依然很严峻,据中央纪律委员会及纪检监察机关的数据统计,2013年共查处违规问题2.4万起,处理3万多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600多人;另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开信息统计,2014年1月至6月,中央纪委共被调查的官员人数达到842人。可喜的是,当前,我党惩治腐败的力度也达到空前的水平,力度之大让老百姓重拾了对政府的信心。腐败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政府公信力建设,降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2.政策缺乏连续性及稳定性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增加公共福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缺乏连续性及稳定性,朝令夕改,且随意性较大,甚至出现新一届政府不承认、不执行上一届政府制定的政策,导致人民群众无法对公共政策作出合理的预期;另一方面,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问题纠缠不清,致使政府没有威信。正如西方启蒙思想家霍布斯所说“如果没有某种权威使人们遵从,便跟那些驱使我们走向偏私、自傲、复仇等等的自然激情互相冲突”。

3.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低

信息化能力是现代政府进行管理和决策时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对政府现代性、规范性、科学性等指标进行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掌握在政府手里,这些信息大多数还处于不公开状态,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提供的这些少量信息,因此,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就随之较少,政府信息的不公开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在我国,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往往被忽略、被忽视或者有意模糊,恶意封堵政府信息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长期以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私利,置公共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封堵真实信息,政府信息渠道不畅通,政府信息不透明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建设。

4.官员的个人行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国家工作人员的某些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民众对国家机构的看法和态度。政府公信力可能会因为官员的个人魅力“增值”,也可能因为个别官员的恶习而导致公众对政府的印象大打折扣。任何时代,民众都非常痛恨腐败政权和贪官,如果执政者不能遏制和消除其内部产生的腐败行为和现象,即使经济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民众的满足感仍然会降低,对政府的信任度也会因此下降,继而导致政府公信力下滑。

(二)公众因素

1.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度

公众对政府的期望是指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谋取公共福利和满足自身利益诉求的预期程度。期望度是一个动态指标,其基本走势是呈上升的趋势。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容易造成政府做得越多,越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对政府的满意度与政府的绩效成正比,却与人们的期望值成反比,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太高,要求政府解决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求政府承担得更多。一旦政府未能实现公众期望的目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就会大幅下滑,继而影响政府公信力。

2.公众对政府的认知度

公众对政府公共事务及职责的认识和了解会影响政府公信力,而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客观效果在认识上的偏差也可能导致政府公信力下滑。政府行为的客观效果与公众对政府绩效的主观认知之间存在偏差,公众习惯看到政府中消极层面,如腐败,公权滥用,政府办事效率低下,权钱交易,这些往往会对公众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冲击,导致公众难以全面认识政府,往往容易夸大这些负面的东西,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3.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发自内心的,这种相信是毫不迟疑的。但是,以实际生活经验来看,不相信政府,对政府不认同的人绝对不在少数。这种不信任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由社会不公导致的不信任,由于各种原因,相当数量的社会公众还没有从现行社会制度中分享到应得利益,政府的许多承诺还未兑现,人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是不公平、不公正、不平等。因此,社会不公是当前造成民众对政府不信任的主要原因;第二种是由思维惯性导致的不信任,有些民众形成了惯性思维,在一些政策或问题的处理上选择不相信政府;第三种是由情绪宣泄导致的不信任,由于利于诉求渠道不畅通,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或情绪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疏导,情感得不到宣泄,情绪长期压抑。一旦政府被披露有负面消息、爆发突发事件时,处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民众更容易表达自己对政府的不满、不信任。

三、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

从政府和公众两方面的原因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政府因素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我们主要是从政府的角色出发,提出建设我国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当然,提高公众的认知能力,培养公众的诚信意识,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也是非常有益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的。

1.加强惩治公权滥用的力度

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同时要加强监察、问责及惩治的力度,用完善的制度堵住腐败滋生的漏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其次,要落实责任制,站在对党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各级纪委要负起监督责任,监督检查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的落实。

2.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建设透明政府

在现代社会,信息公开是保证公众在知情的前提下实现民主权力的需要,建设透明政府,要求政府将掌握的除个人隐私、商业机密、国家安全以外的个人信息及公共信息及时向公众公开,以供公众索取,树立政府亲民的形象。另外,政府重大决策前要建立听证制度,充分听取民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此举有利于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拉近政府与公众的距离,也有利于日后公共政策的执行与落实;推行电子政务,构建透明政府,让民众及时了解政府的信息,推行电子政务将会使政府信息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有利于杜绝政府的腐败行为及不正之风。

3.加强依法行政的力度

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的标准就是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即政府及其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维持公共秩序,增进公共福利,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及其精神来为人民服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体现政府的诚信。因此,要建设法制环境,其一是要填补法律的漏洞和盲区,其二是在执法中加大对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惩罚力度。

4.加强公务员及政府官员的道德修养

政府的行为最终都是要靠公务员个体的行为来完成,政府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城邦,一定要参与政事的公民具有善德,才能成为善邦”。首先,在政府部门和公务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意识,即要加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将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恪尽职守,依法行政。其次,要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监督,推行公共员诚信机制建设,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最后,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著名的“塔西佗陷阱”是这样描述的:“当政府不受民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同样会得罪人民”。如果将“塔西佗陷阱”用在政府公信力问题中,可以描述为:当政府不受信任的时候,不论政府怎样做都会受到公众的质疑和批评。但是,面对公信力的下降,任何明智的政府都不会选择“自暴自弃”,而是会“迎难而上”,不遗余力地想方设法来全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1]朱光磊.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

[2]高卫星.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7).

[3]周耀宏.新媒体视阈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3).

[4]李建华.我国政府公信力伦理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3(5).

[5]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责任编辑:品风)

D920

A

1008—7974(2015)02—0090—04

2014-08-29

周书域,江西吉安人,教师,管理学硕士。

猜你喜欢
公信力信任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公信力提升的途径
信任
“公信力”和“公信度”一样吗?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