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罗斯特的画诗

2015-02-13 02:57刘保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静态意象

刘保安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07)

论弗罗斯特的画诗

刘保安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07)

弗罗斯特的许多诗中都有一幅画面,而这些画面主要是由意象构成的。弗罗斯特的画诗呈现的方式主要包括诗歌题目、静态画面、动态画面、静态画面与动态画面相结合、色彩意象等。弗罗斯特画诗所描写的内容主要有荒凉的自然、季节的变迁、自然现象、身处自然中的人等。弗罗斯特的画诗使其描写的物象更加生动、形象、逼真,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弗罗斯特;诗歌;画

弗罗斯特的诗是诗与画结合的典范。有学者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意志》具有现代诗中的意象主义倾向,他将这首诗聚焦在一个画面上。[1]278事实上,我们不仅能在《意志》中看到一个明显的画面,弗罗斯特的许多诗都是以画面形式呈现出来的。有的学者曾指出:“意象主义诗与绘画存在一定的关系”。[2]73还有学者认为,意象“是有文字组成的图画”。[3]121在弗罗斯特的许多诗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这些图画无一不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意象构成的,构成画面的意象主要是视觉意象、动觉意象、触觉意象和听觉意象等。笔者在此拟对弗罗斯特的画诗予以梳理,旨在揭示弗罗斯特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弗罗斯特的画诗的呈现方式

弗罗斯特主要以以下几种方式在诗中呈现出画面:

1.诗歌题目。弗罗斯特的一些诗歌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画面。《黑色小屋》《星星》《雪夜在林边停留》《运石橇上的一颗星》《城中小溪》《厨房烟囱》《山坡雪融》《花园中的流萤》《谷间鸟鸣》《关于一颗横在路上的树》《小河西流》《弯月圆规》《夜空彩虹》《沿着小溪》《荒野》《暮光》《瀑布》等都是如此。《星星》中的画面主要由“夜空”“雪野”、呼啸的寒风等组成,《城中小溪》中的画面由农舍、街道、小溪、浪花等构成。《觅鸟,在冬日黄昏》中的画面由夕阳、白雪、小山、树木、一只小鸟、碧空、流星等构成,诗人以此描绘出一幅萧瑟的冬景图。弗罗斯特以诗歌题目呈现出一个画面,有助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就会浮现在读者的脑海之中。同时,这些颇具图画特征的诗歌题目还会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应该指出的是,从这些诗歌的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诗歌题目中的画面是静态的,而另一些诗歌的题目中的画面则是动态的。弗罗斯特以诗歌题目展示出的画面大多是自然画卷。

2.动态画面。弗罗斯特善于以动态画面的形式向读者展现出一幅画面。《曾临太平洋》是一幅海景图,诗中的动态画面是由喧嚣的海水、一浪高过一浪的巨浪、空中翻滚的乌云组成的。诗人描绘的这幅图画从大海到天空:海水在涌动,巨浪在翻滚,乌云在翻腾。构成诗中的画面主要有动觉意象、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诗人以动态画面再现了大海的恐怖景象,倘若诗人以静态画面描摹大海,那么效果则没有动态画面那样生动逼真。这种恐怖的景象正是依靠动态画面完成的。《沿着小溪》中也有一幅动态画面。诗中人乘冰橇从草地驶向小溪,穿越“树木茂密的漆黑山岗”驶入大河。诗中的动态画面还有冰原的坍塌声、萧萧的风声、水声以及颤动的月光等。诗中的画面主要依靠动觉意象、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完成。动态画面直接有效地刺激了读者的视觉感官,使描绘的物象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动态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弗罗斯特以动态画面赋予其诗作极强的活力。

3.静态画面。弗罗斯特还常常以静态画面的形式描绘出一幅图画。《蓝色的碎片》中有一幅静态画面,画面是以视觉意象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这些视觉意象有湛蓝的天空、一只小鸟、一只蝴蝶、一朵野花、大地等。诗中的视觉意象不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而且有助于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故乡》中的静态画面是由视觉意象山坡、小屋、清泉、围墙、枝叶繁茂的树木组成的。《故乡》是诗人描写自己美丽的家乡的一幅画面。弗罗斯特以此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望不远也看不深》中的静态画面是静静地沿着沙滩而立的“人们”“海洋”“陆地”“沙滩”“停滞的海鸥”“海水”“海岸”。诗中也有一个动态画面,但是这个动态画面是建立在静态的基础之上的,远远望去,可以看见远处的航船在慢慢前行,由于航船距离人们站立的海岸很远,那些航船似乎是静止的。诗中的海面也是平静的,海水没有掀起海浪。因此,整体视之,这是一幅静态画面。静态画面是对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本真映射,自然中的许多事物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动与静都是相对而言的。静态画面不仅十分逼真地再现了恬静的大自然,而且给读者带来宁静、安逸之感。

4.动静态画面相结合。动态画面与静态画面相结合是弗罗斯特画诗的一个显著特征。《取水》中的动态画面有正在树后慢慢升起的月亮,一对在田野中、河畔边、树林间行走的恋人以及叮咚作响的溪流。诗中的静态画面是由视觉意象田野、树林等勾画出来的。诗人以动静结合的方式,以动衬托出夜之静谧,并为描写爱情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潺潺流淌的溪流、娇美的月夜、静静的树林充满诗情画意,极具浪漫色彩,有效地再现了诗中一对男女的浪漫爱情。《一堆木柴》中的动态画面是在林中孤独的漫步者和在漫步者头顶上飞翔的一只小鸟。视觉意象树林、白雪、沼泽地、一堆木柴等勾勒出一幅静态画面。诗人以动(漫步者在雪中艰难地前行和鸟儿在漫步者头顶上飞翔)反衬出树林中的寂静和冬日的萧条以及西方社会的荒凉景象,同时也强化了漫步者的孤独形象。《黄昏漫步》中的动态画面是诗中的漫步者和鸟儿的哀鸣,静态画面是视觉意象草场、小道、花园、“树上只剩下一片枯叶”的老树、墙、“正在凋谢的紫花翠菊”。[4]22诗中动静态画面的有机结合集中突出了诗的主题,鸟儿凄清的哀鸣、“光秃的老树”以及“一片枯叶”有效地映射出孤独的漫步者的孤寂心境。《白桦树》中,白桦树“或左或右地弯下/与一排排较直且较黑的树木相交,”被冰凌压弯的白桦树的“树干弯曲,树叶垂地”是静态画面。诗人以冬日为背景,描写了白桦树难以承受冰凌的重压,其树干被压弯的情景。诗中还有一幅描写白桦树的动态画面:“当晨风开始吹拂时,/当风力使它们表面的珐琅裂开时,/它们会咔嚓作响并变得色泽斑驳。/太阳很快会使它们的水晶外套滑落,/落在冻硬的雪地上摔得粉碎——”晨风的吹拂,温暖的太阳融化白桦树枝头上的冰雪时发出的响声以及冰凌从白桦树上落下撞击雪地的响声等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诗中的动静态画面相互作用,有效地再现了自然之美。

应该指出的是,有的时候弗罗斯特的同一首诗中会有两个或者三个不同的画面。而且弗罗斯特同一首诗中的两个或者三个画面所表现出的内容也是不同的,这充分说明了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极强的绘画特征。《摘苹果之后》中有一个静态画面和两个动态画面,其中的静态画面是由视觉意象勾勒出来的:“我高高的双角梯穿过一棵树/静静地伸向天空,/一只没有装满的木桶/在梯子旁边,或许有两三个/没摘到的苹果还留在枝头。”“今晨我从水槽揭起一层薄冰/透过玻璃般的冰我见过那景象。”“被放大了的苹果忽现忽隐,/其柄端、萼端/和每片锈斑都清晰可辨。”构成诗中静态画面的视觉意象有“高高的双角梯”、“一棵树”、“天空”、“木桶”、“苹果”、树枝、“水槽”、“薄冰”、“枯草”、苹果的“柄端”和“萼端”及苹果上的“锈斑”等。《摘苹果之后》中的一个动态画面是由动觉意象构成的:“梯子随着压弯的树枝晃动”。另一个动态画面是由动觉意象或者说是听觉意象组成的:“我会继续听到从地窖传来/一堆堆苹果滚进去的/轰隆隆的声音。”两个动态画面集中再现了劳动的艰辛以及震耳欲聋的声音使诗中人对劳动产生了厌倦之情。

弗罗斯特将动态画面与静态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佳境。诗人以动静结合的画面有效地将主体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拉近了客观物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5.色彩意象。我们知道,画是由色彩构成的。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色彩,其中最常见的色彩则是黑色和白色。当然,弗罗斯特对这两种色彩的青睐与其思想观点密不可分。弗罗斯特的诗中不仅有不同的色彩意象,而且他还善于将不同的色彩意象使用在同一首诗中。在《小河西流》中,诗人反复使用白色和黑色两种色彩:“白色浪花永远在黑色水流上翻涌,/盖不住黑水但也不会消失,就像/一只白色的小鸟,一心要让这黑河/和下游那个更黑的河湾有白色斑点”。诗中的白色浪花、黑色水流、白色的小鸟、黑色的河湾以及白色的斑点等相反色彩的鲜明比照呈现出一幅清晰鲜明的图画。同时截然相反的色彩意象还具有象征意义,寓意着诗中夫妻的矛盾。可见,色彩意象尤其不同色彩的比照使诗作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赋予诗作无限的生命力,有效地激发了读者的情思,更有助于再现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二、弗罗斯特诗歌中画面所描写的内容

弗罗斯特诗歌中所描写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荒凉的自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画面虽然有美丽的自然,但是多是萧瑟的自然和荒凉的景象,因为弗罗斯特诗歌的故事常常发生在秋冬季节的夜晚或者黄昏。[5]48有时弗罗斯特还会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十分恐怖的画面,难怪有的学者把弗罗斯特的一些诗如《荒野》《踏叶人》《望不远也看不深》《意志》称之为“黑色诗歌”。[6]151《意志》便是一幅恐怖的画面:一只白色蜘蛛在白色万灵草上逮住一只僵硬的白丝缎的飞蛾。这是一个完全由邪恶的意志所掌控的世界。《人口调查员》以“方圆一百英里被伐光了树木/的山区”“荒野”“这片只剩下光秃秃石头的空地”“只剩下根深蒂固的低矮树桩”“树干腐烂的树”等视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的画面,诗人以此再现了西方社会的荒凉景象。《荒野》中唯有白雪、黑夜、荒草和空旷的田野,大地被冰雪覆盖,白茫茫一片。这里一派死寂,没有生命的律动。面对苍茫大地和茫茫太空天体,诗中人倍感孤寂。诗人以荒凉的自然有效地映衬出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悬崖居所》一诗的开头也是一个荒凉的画面,仅有黄沙,不见人的踪影。诗的后半部分描写的是人,但却是很久以前的人和事:“那儿黄沙像金色的天空,/金色的天空像沙漠平原。/放眼望去不见房屋人家,/除非在远远的天边,/那道石灰岩悬崖上/的黑点不是污迹或阴影/而是一个古老的洞穴,/曾有人常爬进洞穴安息/抛开他无法摆脱的恐惧。/我总看见他脚底的老茧——/他和他那个弱小/的民族最后消失的部分,/哦,那是在一万年前。”黄沙笼罩着整个天空。放眼望去,一片荒漠,似乎到了天边,也看不见人的踪影。这是一片荒凉之地,生命在此已经绝迹。

2.季节的变迁。《泥泞时节的两个流浪工》的第三、四诗节中既有动态画面又有静态画面,诗人以动静态画面相结合的方式抒写了四月里多变的天气。尽管已经进入了春天,但是从远方的雪山吹来的风却很凉,恰似三月的天气。如果太阳出来,人们“就会提前享受到五月的春光。”尽管四月花蕾已经开始绽放,但“天上偶尔还有雪花飘落”。构成画面的有视觉意象太阳、乌云、雪山、雪花、花儿,还有触觉意象风以及动觉意象乌云翻滚、飞落等。诗人通过几个画面,将四月多变的天气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们歌唱的力量》中,诗人以动觉意象、触觉意象和视觉意象再现出一幅早春时节的图画:“下雪了,在春天干燥温暖的地上/雪花找不到可以落脚成形的地方。/为把大地变湿变冷雪花前赴后继,/可它们仍然难以占有永久性阵地。”春日的阳光温暖了整个大地,但是早春季节偶尔还会下起雪来。由于大地逐渐变得温暖,雪花落在地上后便会迅速融化。

3.自然现象。《晚歌》中的自然现象(意象)有“夜露”、“晚风”、坠落的星、“夕阳余晖”、“暮色”等。诗人这样写道:“夜露降下之时/可有晚风吹过?/有人已经离去,/那些星已坠落;/告别夕阳余晖,/进入茫茫暮色,/有人已经离去,/那些星已坠落。”诗人以这些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描绘出一幅夜幕降临之时以及之后的晚景图。这些表现自然现象的意象有视觉意象和触觉意象。诗人以这些自然现象象征死去的人。《我们的营地——在秋日的森林中》中的画面有湖、“弯腰垂向水面”的树木、“水面上有泛着月光的涟漪荡漾,”“一条条长长的林阴通道”、“一缕缕银色的月光”、“铁杉树梢掩映的一颗孤星”及诗中人等。秋日的夜晚,月儿穿过茂密的树林,将光芒撒向林中的湖面上;透过树林,还可看见天空中一颗唯一的星在闪闪发光。自然是多色的,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弗罗斯特以画诗再现了自然的原貌,将自然中的一切原原本本地传达给了读者。

4.身处自然中的人。《我窗前的树》中有两个画面,一个是静态画面,屋子、窗子、诗人的人物;动态画面是窗外不停地摇曳的树。在这首诗中,诗人阐释的是人对自然(树象征自然)的依赖。当夜幕降临时,尽管诗中人关上了窗子,但没有拉下窗帘,因为诗中人想通过窗户一直观看自己窗前的树。窗外的树一直不停地摇曳与诗中人纷乱的心境颇为契合。人与自然心心相印,在进行着“心”之交流。《害怕风暴》揭示的是人对自然的惧怕。诗中有两个画面,一个是动态画面:挟着雪的风暴一直在不停地撞击诗中人的窗子。另一个是静态画面:屋子以及屋内的夫妻和他们的一个孩子。面对强大的风暴,诗人的一家人显得无能为力,任凭自然摆布。《雪夜在林边停留》呈现出的也是一幅画面,画面上有黑夜、树林、白雪、冰湖、旅人和一头小马。在这首诗中,诗人写的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弗罗斯特有关人与自然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自然的矛盾心态。

弗罗斯特描写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画诗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表明上看,这些属于自然诗篇。然而,弗罗斯特正是通过这些画面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弗罗斯特“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农村的生活,引发读者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7]365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弗罗斯特的诗具有极强的绘画特征。弗罗斯特的画诗使其描写的物象更加鲜活,人物个性更加突出。弗罗斯特的画诗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使读者犹如置身于自然之中,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弗罗斯特的画诗不仅仅是一幅幅简单的图画,他在呈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的同时,还向读者阐释了自己的诗思,诠释了现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尽管弗罗斯特的诗大多以新英格兰的乡村为背景,但是他的诗歌往往具有普适性,并充满智慧和哲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虽然他的诗歌大多数都以新英格兰的乡村为背景,但他揭示的主题往往具有普遍意义。他的诗歌朴实无华却又充满人生哲理,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8]526弗罗斯特说过,他想成为一个雅俗共赏的诗人:“我想成为一个雅俗共赏的诗人。我不能像我的准朋友庞德那样,以成为那帮高雅之士的鱼子酱而沾沾自喜。”[9]872-873普通读者从他的画诗中对新英格兰的乡村以及乡村生活有所了解,高雅的读者从他的画诗中得到的是诗人的诗思和诗中迸发出的真知灼见。可见,弗罗斯特的画诗是使其诗歌达到雅俗共赏的佳境的有效手段之一。

[1]Parini,Jay,and Brett C.Millier,eds.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Brooks,Cleanth.Warren,Robert Penn.Understanding Poetry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3]Adams,M.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4]弗罗斯特.弗罗斯特集:上[M].曹明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以下所引诗歌的译文均出自此,不再一一注出。)

[5]刘保安.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象征死亡的意象[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6]杨金才.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杨仁敬.简明美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8]李公昭,朱荣杰.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9]弗罗斯特.弗罗斯特集:下[M].曹明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徐星华)

I106.2

A

1008—7974(2015)02—0110—04

2014-10-05

2013年度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重点项目“弗罗斯特诗歌艺术研究”(粤-0012-A);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科研团队资助基金项目。

刘保安,河南西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静态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静态随机存储器在轨自检算法
新老天王技术档案“解密”之弗罗斯特:最善于把控“弧度”的天王
虚张声势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意象、形神
油罐车静态侧倾稳定角的多体仿真计算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