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波德“土地伦理”内涵及其对生态保护的启示

2015-02-13 04:48黄丹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利奥波德伦理共同体

黄丹卉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8)

随着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迫切需要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议题。一些文学作品对美好自然环境进行描述,并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因而成为了绿色经典,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这其中就包括“生态伦理学”之父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利奥波德在书中以散文的形式描绘了其在沙乡农场劳作以求恢复农场生机的经历,并对人类面对土地、自然的观点提出了科学的论证。他在书中所阐述的“土地伦理”作为当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之一,强调生态整体主义,向人类呼唤建立新的生态伦理意识。其以强烈的预见性和独特的视角赢得当代人的推崇,对当代人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具有深远意义。

一、土地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沙乡年鉴》中,利奥波德提出了土地伦理思想,力求建构一种新的文化价值理念。确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关系,是整体生态主义思想的基石。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多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也体现了他逐渐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土地伦理的思想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利奥波德阐述了“大地共同体”的概念和伦理边界的扩展。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的利益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大地、自然在人类眼中只是为了实现生存发展需要的资源和工具,处于客体的地位,人类可以肆意地夺取自然资源,甚至对环境进行破环和污染,不管这样的行为会对自然产生怎样的影响,只在乎当下对人类的价值。而土地伦理将传统伦理的范围由探索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拓展到探索人与土地,与土地上所有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而发展出“大地共同体”的概念。也就是说,在传统观念中,土地即土壤,但利奥波德定义的土地却包含了土壤上面所有的生物、山川、河流、森林、空气等整个自然界。人,作为共同体中的成员,也应该被包含在内,并且转变自然征服者、改造者的身份,与土地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土地共同体概念中,由于人类地位的改变,自然界中所有的存在物都被赋予了生存的权利,理应按照自然规律生长、繁衍,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多样性,追求和谐。

其次,土地伦理以生态观为基础,将生态意识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提出了“土地金字塔”这一概念,指出土地不单指土壤,而是一种连接土壤、植物、动物的循环的能量圈。他认为:“植物从太阳中吸收能量。能量在一个被叫做生物区系的路线中流动,生物区系可以表现为有很多层组成的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土壤,往上是植物层,再往上是昆虫层,然后是马和啮齿动物层,依次通过各种不同的动物群组到达由较大的食肉动物组成的最高层”。在土地金字塔中,生物有机体之间联系紧密,食物链结构复杂,形成了不同的线路,从最高层到最底层数量会慢慢减少,每一层级的生物都以它下一层级为食,也为它们的上一层提供食物和服务,能量由此从底层向上流动,通过中间层级的昆虫等物种流向顶层的大型食肉动物。这一结构具有高度组织性,通过不同部分的合作和竞争,实现共同体高效、稳定、科学的运转。“土地金字塔”是构成利奥波德土地伦理核心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利奥波德提出了新的生态伦理价值尺度和标准。过去的伦理标准仅从经济学视角看问题,完全不考虑土地的生态学意义。利奥波德认为,这种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资源保护系统是片面且毫无希望的,因为这样的系统会最终导致土地共同体中那些没有经济价值,却对共同体健康运转具有重要意义的元素消失殆尽。利奥波德引用了俄底修斯从战场回到家中后处死女奴的故事,并解释这种行为在当时并不受到指责,因为女奴不过是一种财产,而财产的处置只涉及是否划算的问题,而无所谓正确与否。同理,自然界的存在物如果被视为人类的财产,以其对人类的经济价值为标准进行评判,则会导致人类对其中大多数没有经济价值的成员进行滥用或任意毁灭,不对它们心怀必要的关心和尊重。人类中心主义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可怕的。利奥波德就举例指出,人类为了保护对自己更有价值的鹿,毫不犹豫地猎杀所有的狼,以为狼少了,鹿就多了,但由于鹿生活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那一座山就会由于鹿而变得极度恐惧。而且据可靠的研究,被一只狼消灭的一只公鹿,在两三年中就会有替补,而一个被鹿损毁的草原,几十年也得不到改善和复原”当一个州接着一个州地猎杀着它们所有的狼。……所有可以使用的灌木和树苗都被鹿啃啮干净了,之后死掉了。由此可见,建立新的伦理学,改变衡量尺度,用全新的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新的观点应当颠覆了传统资源保护主义以人类为中心,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和标准评判自然的观念,不按照人类的利益和喜好对自然界中的其他成员按有用、无用、有价值、无价值进行划分,进行干预,“像山一样思考”,培养生态意识,从整体利益出发,维护整个自然有机体的平衡稳定。

具体来看,人类究竟怎样才能尽到应尽的生态责任呢?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一个新的评价人类与自然相关的思想行为的标准,这一伦理标准从经济价值转变到比之更高的价值视角,也就是生态整体主义的判断标准:“正确的事情会维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而错误的事情则与之相反。

二、土地伦理的特点和意义

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充分体现了挑战传统、综合理论等特点。土地伦理出现于一战结束后,当时社会风潮正处于经济决定论的时期,人们对保护荒野,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整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尚无明确认识。土地伦理反传统而行之,与当时社会的盛行观念相违背,批判当时处于主流地位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思想。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对待自然的全新的、挑战传统的、逆潮流的生态保护主义指导思想。而且土地伦理是利奥波德综合生态学、伦理学、哲学、进化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而提出的,具有综合理论性。土地伦理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因而不可避免地借鉴和吸收了很多来源于生态学的观点。这其中包含的概念就有生态金字塔、食物链、共同体、生物区系、生态系统等。土地伦理思想中也涵盖了哲学与伦理学观点,探讨了人与自然,与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之间的伦理关系,为拓展伦理边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利奥波德也借鉴了梭罗对于人与自然和谐与荒野价值的认可,以及史怀泽的生物中心论思想等,在此基础上扩展了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丰富了其内涵。

土地伦理属于极具超前性的思想,具有深刻而长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首先,土地伦理从整体主义的角度提出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伦理观。人类与其他生物拥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不再位于更高的主宰者的地位,彻底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关注的不再是自身的价值和利益,而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和谐。这就为建设生态文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同时,土地伦理也为法律的生态化提供了伦理学依据。另外,在实践中,土地伦理扩大了伦理范围,给予了人类一种行动上的正确指南,引导人们真正欣赏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树立生态伦理意识,对督促人类改变错误的生态行为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土地伦理对当代生态保护的启示

当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但功利主义思想随之愈发盛行,人类对环境的利用造成的生态破坏威胁着人类和地球的生存,而现今的保护主义思想并不能从根本上为缓和及消除生态危机提供指导。利奥波德土地伦理观呼吁人类应转变观念,尊重自然,尊重大地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这些思想为我们当代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人类必须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自然,确立正确的生态保护和资源保护体系评价标准,这是人类履行生态责任的首要条件。只有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生态保护决策和行为才可能是正确的。利奥波德的“土地共同体”的概念解释了自然有机体的复杂性、内部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平衡的功能。生态的整体性意味着我们不能为了利益只是保护生态系统当中的某些存在物,使其长久生存、健康繁衍,而必须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健康,保护整个地球。这样做,其实也正是符合人类的长远生存利益的。同时,利奥波德所提出的“正确的事情会维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而错误的事情则与之相反”这一标准,是我们所应采用的生态整体主义最核心的判断标准。“和谐”指的是自然中的生物保持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多样性,这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完整是至关重要的;“稳定”则说明生态系统有能力进行自我更新自我组织,维持生物系统的稳态;“美丽”,是一种感知和认识,是人类心灵感受美丽的审美能力。三位一体的整体生态价值观符合人类保护生态的最终目的:确保生态整体的持续存在。所以,我们应当以维护大地和谐、稳定和美丽为标准来指导自己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所有实践活动;在作重大决策时,也应该民主、科学、谨慎,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创造思想指导和实现条件。

土地伦理的另一重要启示则在于使人类体会到提高生态道德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利奥波德并不是天生的生态中心主义者,他也经历了保护主义到保存主义的思想转变。利奥波德的自身经历告诉我们,人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转变往往需要一个过程。个体如果在心中树立对自然万物的道德义务感和良心责任感,就会积极主动、科学合理地履行自己的生态义务。利奥波德呼吁人们“像山一样思考”,因为现实中,自然界中的生物得到了群山的理解,却得不到人类的领悟。人类要学着从生态角度看待共同体,培养“生态良心”。生态良心指人类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意识,是一种生态价值取向,强调的是生态意识的自觉性。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意识的改变需要通过目标明确、组织高效的计划与实践才可能实现,需要多种方式方法相结合。利奥波德在书中也提到了将道德引入人与环境关系存在的障碍:“在我们理智的侧重点、忠诚、感情和说服力没有发生内在变化之前,伦理不可能完成重大变化”。如果人类的整体生态意识淡薄,那么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就有可能做出滥用资源、蔑视生物、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我们的生态道德教育就应该由此出发,抓住源头,从观念上着手,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最终由观念引导人们的行动。如今的环境危机不可能依靠政府单独完成,媒体、企业、学校均应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动员公众,树立人们的生态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使人们形成并坚持保持生态环境、善待环境的行为习惯,规范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行为,鼓励人们为利于生态整体和谐、稳定尽职尽力,并在此过程中唤醒人们对大地的情感、良知,获得生态审美的愉悦,形成健康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

在人类已经品尝到因为自身索取无度、过度干涉等错误行为而带来恶果的今天,生态环境因自我调节机制破坏而失衡,如果再不有所行动、有所改变,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沙乡年鉴》是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土地伦理明确了人类是生态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并首次将人类的责任拓展到自然世界,提出了新的生态保护的目的、标准,以及人类所应遵循的生态道德,其思想正是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必将对引导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帮助人类理解自然、明确方向、制定标准,消除生态危机,建设和谐生态文化作出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1](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朱敏,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4.

[2]占学琴.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观[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4):25-30.

[3]滕海键.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及其生态环境学意义[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105-109.

[4]罗贵英.论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观及其生态价值体现[J].时代教育,2013(23):94-95.

[5]潘倩.解读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的生态伦理观[J].作家杂志,2011(6):149-150.

[6]刘凤国.大地伦理的当代思考[J].甘肃农业,2006(2):69.

[7]程虹.寻归荒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8]周苏娅.论生态良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4-119.

猜你喜欢
利奥波德伦理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环境伦理学何以可能?
最强魔术师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关于利奥波德生态伦理思想的翻译、解析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