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整体性视野下德育动力机制及其运行规律

2015-02-13 06:45
铜仁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负向动力主体

王 先

(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2 )

生态整体性视野下德育动力机制及其运行规律

王 先

(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2 )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功能逐渐弱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德育动力不足,德育运行机制逐渐偏失。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少系统性,加强对德育动力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生态整体性视野下探究德育动力机制,以及其运行规律。

生态整体性; 德育动力机制; 运行规律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德育呈现出功能弱化以及边缘化的趋势。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因素较多,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德育动力机制。从生态整体性角度分析,德育动力机制是一个系统,其内部包括了众多子系统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地了解德育动力机制,研究其运行规律,才能发现德育边缘化以及功能弱化的真正原因。

一、生态整体性视野下德育动力机制概述

(一)德育动力机制的概念

1.德育动力与机制的概念

德育属于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了多个元素,并且每个元素都会对德育实践活动产生一个作用力,因此德育动力可以看作是其内部所有元素相互作用后的合力。生态整体性理念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包含了多个组成部分的整体,系统内部的任何组成部分都不能忽视,否则必然会割裂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破坏系统的整体性,导致系统无法持续发展。德育动力至少包含了三层含义:首先,德育动力是德育各个要素共同运动、发展以及变化产生的推动力量;其次,这种力量并非其中的某几项要素的合力,而是德育内部所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最后,德育发展的动力源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矛盾的关系,它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机制”一词最早用于表述机器的工作原理,现在泛指某一系统的整体以及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机制”也包括了三层含义:第一,机制包括了多个组成部分;第二,机制的功能由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决定;第三,在整体机制运行中,某一组成部分功能的发展是通过与其他组成部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2.德育动力机制的概念与特点

德育动力机制的提出是德育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创新,与其他科学领域的动力机制相同,德育动力机制指的是推动德育向前发展的正向动力构造、条件、功能和作用原理。德育动力机制的不完善是造成德育功能弱化、德育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当前,我国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道德规范、政策以及制度等都是为了促进德育动力机制的形成。从以上的几个概念分析得出,德育动力机制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整体性。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德育动力机制包括了德育内在与外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等所有结构要素之间的作用原理与模式,这样才能将德育整体的功能完全发挥出来[1]。第二,阶段性与过程性。德育动力机制从建立到最终运行是一个完全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表明德育动力机制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变化。第三,规律性。人的意志不能决定德育的发展,德育是由一系列的客观因素所控制的,所以必定会具备客观必然性。

(二)德育动力机制的种类和结构

根据德育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以及结构性特点,将德育动力机制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德育内生动力机制、德育联动动力机制以及德育外生动力机制。德育内生动力机制涉及的是德育的内因,指的是德育内在过程中所有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与机理,涉及主体的形态和主体所需要的结构要素。德育生成与发展依靠德育内生动力机制,能够指引德育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保证德育的传承性[2]。德育外生动力机制主要涉及到德育的外因,是德育所包含的所有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与机理,这些因素包括了实践创新机制以及理论创新机制的结构要素。德育产生与发展的外在机制就是德育外生动力机制,增强德育创新的活力,实现德育外化与内化之间的互动以及增加德育改革的动力是德育外生动力机制的主要功能。德育联动动力机制主要是促进系统内部所有的要素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机制,其内部机制包括适度竞争机制、利益竞争机制组成的加速机制、动力保证机制、协调机制以及政策引导机制构成的缓冲机制。

德育动力机制包括了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外围结构以及内核结构。外围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即动力主体、动力传导介质以及动力受体。根据实际情况,动力主体分为三个层次,即微观层次、中观层次以及宏观层次,微观层次指的是个体,中观层次则指集团以及群体,宏观层次则指国家以及社会。德育主体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既是活动的发起者,同时也是德育的最终归属。在德育动力机制当中,还可以对动力主体进行更加详细地划分,德育主体又包括了教育主体、受教育主体、政治主体以及社会主体[3]。所谓动力传导媒介,就是一种渠道,通过这种渠道德育动力从一种类型的动力主体传递到另一种类型的动力主体。动力传导媒介包括了多种类型,比如利益、文化、信息等。在所有的动力传导媒介中,利益是最重要的一种。利益这一传导媒介是政治主体经常利用的,通过该媒介,将德育动力传递到教育主体、受教育主体以及社会主体。这三种主体受到了政治主体所规划的德育目标的利益驱使,实施各种德育活动,培养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满足利益需求。相反的,教育主体,会受到教育主体和社会主体的道德习惯影响而得到改善,实现了政治主体的德育目标与规划,使政治主体的利益得到保证。动力受体指的是德育主体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工具、对象以及资源等,满足物是需求满足的对象,满足物包括了两种类型,即精神满足物以及物质满足物。所谓精神满足物,指的是以权力、荣誉、情感等形式存在的满足物;物质满足物指的是任何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满足物[4]。工具是德育主体在寻求需求满足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满足物。当动力受体为资源时,重点在于该资源是否可以被重新设计为某种满足物,或者作为寻求满足物的工具。德育动力的内核结构主要包括了四个基本要素:首先是动力源,它指的是德育主体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动力产生的根本;其次是动力方向,方向或与德育目标相一致,或者与德育目标背道而驰,动力方向直接决定了动力机制的性质以及动力主体的动力性质;再次是动力主体的动力贮存体,动力贮存体的形式受到了动力主体的决定;对于教育主体而言,教育能力是其动力贮存体,社会主体的动力贮存体为群体、集体的凝聚力。对于受教育主体而言,其接受道德教育的能力即为动力贮存体。对于政治主体而言,其动力贮存体包括了政治实力、经济实力以及文化实力。最后为道德行动。德育动力最直接的表达就是道德行动,不同的德育主体将德育动力落实为道德行为。遵守社会公德,践行职业道德,要求社会主体以及政治主体根据法律文明执法。

二、生态整体视野下德育动力机制的运行规律

(一)德育动力盈亏演变规律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德育动力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其动力机制的运行是有章可循的,即存在一定的规律。根据动力存在作用方向、大小以及变化等,可以将德育动力分为正向动力与负向动力、盈余动力与亏损动力、动力变异与动力增量。所以,在分析德育动力机制的运行规律时,主要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德育动力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分析德育动力机制的运行规律,能够更好地了解德育动力机制与动力方向、动力变异等关系以及其变化规律。本文主要对德育动力盈亏演变规律以及正负动力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德育动力根据其强弱程度的差别,可以分成动力亏损以及动力盈余。动力亏损以及动力盈余出现在不同的时期,然而,不论何时出现二者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对德育的发展起到限制作用。德育动力机制就是要在德育动力不足时增强其动力,当德育动力盈余时发挥出其延缓的作用,达到平衡德育动力的效果。德育动力盈亏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其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德育动力盈亏并非德育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它是当德育产生变革时产生的,并且会对德育的创新变化产生出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第二,德育动力亏损与盈余是一种辩证关系,在动力盈余阶段往往都蕴藏着动力不足的因子,或许动力不足的现象即将发生;而在动力不足阶段,动力盈余的因子也开始酝酿,推动着德育改革的前进。但是,动力亏损以及动力盈余之间并不存在非常标准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属于一种非线性关系,这主要是由于造成动力盈余和动力亏损的条件不同。第三,德育动力盈余和动力亏损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德育所走的路线不科学所造成的,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没有遵循道德规律以及教育原理。德育必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适时而动,要重视客观存在的规律,紧密结合实际生活[5]。第四,德育动力盈亏现象的出现也预示着德育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往往此时通过平衡德育动力就可促进德育的变革以及进步。第五,德育动力机制的作用就是在出现德育动力盈亏时进行及时平衡,当动力盈余时,动力机制要进行延缓;当动力不足时,要及时补充,起到加速的作用。

(二)德育正负动力的演变规律

德育动力包括了两种类型,即正向动力和负向动力。正向动力是驱动德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动力,而负向动力则是阻碍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德育动力机制的作用下,正负动力有着特定的变化规律。整体上,德育正负动力的演变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抵消性规律,即正向动力与负向动力之间可以实现作用的抵消。德育之所以能够不断变化,其本质原因就是正向动力和负向动力不断相互作用,最终体现出的合力效果。正向动力与负向动力的大小关系直接影响着德育的发展问题,当正向动力比负向动力大时,经过抵销之后二者的合力最终呈现为正向动力,德育此时受到了积极影响,能够向前发展;当正向动力小于负向动力时,两种不同的力经过抵消后表现为负向动力,对德育的发展造成制约和阻碍[4]。第二,正向动力与负向动力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在德育发展过程中,正向动力与负向动力的作用、地位和性质是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对于德育而言,正向动力推动着德育向前发展,形成积极的影响;而负向动力则是一种完全相反的作用力,与德育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阻碍着德育的进步。另一方面,德育的正向动力与负向动力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正向动力与负向动力共同组成了德育系统中的两种动力,而且在特定情况下二者能够实现转化。正向动力与负向动力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负向动力也就没有真正的正向动力,二者都是相对而言的。比如重视德育功能本身是正向动力,可以促进德育的进步;但是如果发展到德育万能的层次,则会夸大了德育的作用,正向动力也会转变为负向动力,从而阻碍德育功能的实现。而当存在负向动力阻碍德育前进时,就要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制约因素,将负向动力扭转为正向动力,促进德育进步,使之产生积极的影响[6]。第三,正向动力与负向动力处于一种动态的博弈当中,最终实现动态平衡。当正向动力非常强大时,负向动力则基本上处于弱势状态;而当负向动力比较强大时,正向动力则处于非常薄弱的状态,二者在整体上仍然会表现出一种平衡。而这种所谓的平衡,则是正向动力与负向动力之间的短暂统一。随着德育的发展与革新,在此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正负动力会如影随形。二者客观地存在于同一个系统当中,既相互对抗、相互影响,同时又相互依赖。在德育动力机制下,通过有目的地干预、调节和控制,促使德育正向动力与负向动力实现真正的平衡。

总而言之,德育动力问题的关键是德育动力机制,它决定了德育动力最终效果以及德育目标的实现。但是,对德育动力功能机制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其中还存在较多的错误认识。当前的研究重点仍然集中在动力机制本身上,对制度背后隐含的价值取向缺少关注。机制本身并不能产生任何的动力,无法自动运行,必须依靠人。所以,在研究德育动力机制时,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有必要从“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德育动力机制。

[1] (德)Wolfgang Brezinka.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M].彭正梅,张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2-34.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42-344.

[3] 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32-233.

[4] 郑永廷,江传月,等.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6-59.

[5] 王永红,张应平.论德育实施方法的体系化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0).

[6] 袁本新,王丽荣等.人本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2-115.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Rules of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Holism

WANG Xian

(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hui Machine and Electricity college, Wuhu, Anhui 241002, China )

Recently, 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s higher institutions has gradually been weakened,due to the insufficient power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deviation of its operation mechanism. Enhancing the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mor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since researches on this issue is not deep enough and systemati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rules of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holism.

ecological holism, dynamic mechanism of moral education, operation rules

G410

A

1673-9639 (2015) 03-0170-04

(责任编辑 王小聪)(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何历蓉)

2015-01-20

王 先(1975-),男,安徽芜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

猜你喜欢
负向动力主体
miRNA-145负向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OCT4的表达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miR-21负向调控宫颈癌HeLa细胞株中hTERT的表达
2019年A股负向舆情百案榜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