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东地区茶马古道文化遗产考察研究——甘肃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考察之三

2015-02-13 08:01郑国穆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茶马古道

郑国穆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40)

本文所指陇东地区,是指大、小陇山(六盘山、关山)以东的甘肃庆阳、平凉市辖区域,及宁夏固原市六盘山周边地域,史上曾为甘肃辖区(唐、宋时期为西夏,元代为宁夏路[卫、府],明、清时期为固原州,曾先后属陕西、甘肃行省辖),属于陇东历史地理的文化圈范畴。此地理区域内古道交通发达,历史上古道干线和支线交错分布,构成完整的唐宋以来“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体系,包括与茶马的运输、互市,马匹牧养等关联的历史遗址(城址、古道、驿站、关隘、桥梁、渡口、摩崖碑刻等遗址),见证了唐宋以来以茶马互市贸易为主的历史,是茶马古道线性文化遗产考察研究的丰富历史物证,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丝绸之路东段主干道及其支线作为曾经的“茶马古道”的历史。本文重点考察甘肃陇东地区古道交通历史,同时对各线路沿途有关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重要遗产予以关注。

一、文献记载的“通茶新路”——宋金以来的陇东“茶马古道”

宋代设“陕西六路”(鄜延、环庆、泾原、秦凤、熙河及永兴军路)以防御西夏,设“河北四路”以防辽、金。各路之间依托纵横交错的古道相联系,这些古道干线是北宋与西夏,与吐蕃、辽、金等民族开展“茶马互市”的便捷通道。宋代军马来源主要依靠川茶、汉中茶与西部游牧部族进行“茶马互市”获得,北宋依托于在边境上设置的“榷场”,来往于以永兴军、鄜延、环庆路为中心地域开辟的“通茶新路”上,宋与西夏以茶马为主的互市贸易兴盛,商贩如织。

北宋咸平元年(998年)茶马贸易制度化、官营化确立。北宋沿今陕、甘、川边界凡有市马之处皆置务。“凡市马之处,河东则府州、岢岚军,陕西则秦渭泾原仪环庆阶文州、镇戎军,川峡则益黎戎茂雅夔州、永康军,皆置务,遣官以主之,岁得五千余匹,以布帛茶他物准其直。招马之处,秦、渭、阶、文之吐蕃、回纥,麟、府之党项,丰州之藏才族,环州之白马、鼻家、保家、名市族,泾仪延鄜、火山保德保安军、唐龙镇、制胜关之诸蕃”[1]卷43咸平元年十一月;[2]卷160兵考十二马政陕西市马之处有秦、渭、泾、原、仪、环、庆、阶、文州、镇戎军,招马之处为秦、渭、阶、文州的吐蕃、回纥,麟、府州的党项,丰州的藏才族,环州的白马、鼻家、保家、名市族,还有涇、仪、延、鄜州及火山保德保安军、唐龙镇、制胜关的诸蕃。神宗熙宁后,北宋尽收熙、河、洮、岷、叠、宕六州,加强对畜牧业管理,“择水草便利处,约以古法置监牧养牛、羊等”;[1]卷286熙宁十年十二月“(熙宁)八年,置熙河路买马坊六,而原、渭、德顺诸场皆废。又以麟府所市马羸直多,罢之。岢岚、火山军所产马,亦以敌境言边人多盗马越界趋利,寻皆罢之。自是,国马专仰市於熙河、秦凤矣”,[2]卷160兵考十二马政废除对原州、渭州、德顺军诸场等其他民族的边州买马,将西北市马贸易重心完全转移到北宋控制的熙河、秦凤路吐蕃等的产马区。由以上可知:陇东历史上泾、原、仪、环、庆州及镇戎军是“招马”的主要地区,其中环、泾、仪州(华亭县)同时也是“市马”之处。“凡马以府州为最,盖生於子河汊有善种,次环、庆,次秦、渭,虽骨格稍大,而蹄薄多病,文、雅诸州为下,止给本处兵”,[2]卷160兵考十二马政环、庆州所产马匹的综合质量在秦、渭州的马匹之上,当属宋代官府茶马互市贸易中的市马首选之处。

宋景德三年(1006年)、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置榷场于保安军(陕西省志丹县)及镇戎军之高平寨(固原市原州区以北)”。此外在延州(陕西延安市)、麟州(陕西神木县)也置规模相对较小的榷场。在仁宗赵祯、神宗赵顼等朝,都曾因战事的开战与休兵而一度罢废与重开。宋朝在陕西路的白豹(陕西吴旗县白豹乡)、金汤(陕西志丹县金鼎乡金汤村)、虾蟆(环县秦团庄东)、折姜会(宁夏同心县马告庄乡南)等地设“和市”,开展与西夏的民间贸易。

西夏发达的畜牧业及有限的农业和手工业的产业格局,决定其必须与北宋等外界开展榷场贸易,把马、牛、驼等畜产品及青白盐、药材等资源来交换所需的粮食、茶叶及布帛等生活用品。西夏与宋朝进行榷场贸易,“以缯帛、罗绮易驼、马、牛、羊、玉、毡毯、甘草,以香药、瓷漆器易蜜蜡、麝脐、毛褐……。非官市者听与民交易”。[3]食货志西夏人对中原经济的依赖性较大,茶叶已成为党项人生活必须。宋、夏无论在榷场贸易中获得宋廷赏赐,或者是从民间贸易中走私,茶叶是北宋输出的重要物品,西夏输出货物则以马、牛、羊驼等牲畜为大宗。宋与西夏的贸易主要体现为官营性质的茶马贸易,不同于宋朝与辽、金的贸易内容,宋、辽之间贸易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官营茶马贸易,后来的南宋、金之间贸易,在茶、马等急需物资上没有官方组织的贸易交往,也没有民间自由贸易。[4]

宋室南迁后,西夏主要是与入主中原的金朝以传统的贡使和榷场贸易方式来交换。金皇统元年(1141年)应西夏仁孝皇帝之请,金熙宗首先在云中西北过腰带上石楞坡、天德、云内(内蒙古土默特左旗)、银瓮诸处置场互市,随后又在东胜(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环、庆、兰、绥德、保安等沿边州军设置榷场,其中个别是恢复之前北宋与西夏贸易的榷场。[5]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以“夏国以珠玉易我丝帛,是以无用易我有用也”[6]卷134西夏传,2870为由,关闭保安、兰州两大榷场。不久金世宗又以“夏国与陕西边民私相越境,盗窃财畜,奸人托名榷场贸易,得以往来,恐为边患”为由,“复罢绥德榷场,止存东胜、环州而已”。[6]卷134西夏传,2870直到金承安二年(1197年)才复置兰州、保安榷场,但是环州榷场始终没有关停。

以上历史和出土文献的直接或者间接考证的结论,集中说明了西夏与北宋、金以及南宋的贸易历史,其中可以看到以马、茶等关键物品在榷场贸易中物物交换的历史印记,而开展这些贸易的交换地点就是在今陇中兰州、陇东的环县、庆城区域,还有陕北地区绥德、保安及内蒙古东胜等地区,这个区域就是“灵州道”所辐射的历史地理范围。

宋代以永兴、鄜延、环庆路所在地区为“通茶新路”,《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八月,“朝奉大夫、户部郎中直秘阁黄廉,代任刚被罢职的陆师闵(罢职之前任承议郎、都大提举成都府、永兴军等路榷茶、买马、监牧公事),任都大提举榷茶买马监牧公事。黄廉论榷茶六害,请通商复券马如旧制。上奏:“请熙河、秦凤、泾原如故勿改,以制蕃市,而许东

··路 通商。南茶无侵陕西,以利蜀货。定博马以万八千匹为额。……又奏曰:产茶之地尽在川路,卖茶之地全占陕西,其发至陕西六路者为纲茶,榷于川、陕四路者为食茶。……以天下观之,阜通川、陕之利以备边,而不病东南,则势均矣。故以熙河、秦凤、泾原为禁茶旧路,以永兴、鄜延、环庆为通··茶· 新路·,不禁旧路无以制蕃市,不通新路无以便民……博茶大者在马,其次金帛,去贪者之害,乃可以通边市之利。”[1]卷381元祐元年意思是:以永兴军、鄜延、环庆路为中心开辟“通茶新路”,不同于“以制蕃市”目的熙河、秦凤、泾原为主的“禁茶旧路”,是为“通边市之利”以便民众的商贸之路,当然还是以茶易马为主,兼顾金帛及其他,所易之茶为“纲茶”,源于蜀地之川茶。

宋元祐二年(1087年)熙河、秦凤路置场。宋廷也准许在永兴军(陕西西安)、鄜州(陕西富县)、延州(陕西延安)、环州(环县)、庆州(庆城县)等地通商,使得川陕驿路和陇关道、邠州—萧关道及延州道等驿路转运茶叶,运回马匹。[7]这里所说的邠州—萧关道,就是:泾原—灵州道(泾河—清水河—灵州[中卫]线),由长安经邠州、泾州、渭州,北行过萧关,经镇戎军(原州)至灵州的通道,是沿泾河、清水河流域通行,在今宁夏中卫段过黄河。还有环庆—灵州道(泾河—马莲河[环江]—灵州[灵武]线),自长安出发后,自长武在凤口进入甘肃境,向北渡泾河上董志塬,经西峰、庆阳,再溯马莲河西北行经环县,至甜水堡进入宁夏境,抵达灵州(今宁夏灵武)渡黄河后,再沿腾格里沙漠南缘西行即达凉州进人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河西段会合;陇关道,就是关中自凤翔沿汧水至陇县,经陇关(大震关)、越关山进入张家川、天水、临洮,至临夏,过风林关、过黄河、翻越扁都口出河西的古丝绸之路东段陇关南道;延州道,就是由永兴军北上经三原、耀州(耀县)、坊州(黄陵)、鄜州(富县)至延安府(延安)的大道。以上诸道是北宋与西夏开展官营茶马互市贸易的“茶马古道”。

另外,宋代西域各国贡使的朝贡,尤其是通过西夏境与宋的“中继贸易”及与其他民族的贸易,走的多是河西走廊—灵州的河西绿洲路。陆上丝路贸易主体由盛唐的粟特商人取而代之为回鹘势力异军突起。唐、五代、宋初的河西绿洲路作为丝绸之路东段的主干道,在西夏攻占其主要枢纽灵州后,此路并未断绝,西夏境内丝路基本畅通。[8]在宋、夏边境分布于河谷两岸的大量城寨,除了军事防御外,还兼有贸易场所或驿站的作用。据文献载北宋在宋夏边防线上设置大量堡寨,“秦凤、鄜延、泾原、环庆、并代五路,嘉祐之间城堡一百一十有七,熙宁二百一十有二,元丰二百七十有四”。[9]卷30请减五路城堡剳子联系这些城寨布局的河谷地带也就形成了商旅贸易流通的重要通道。[10]通过对陇东地区的考古调查,在今泾河、马莲河(环江)、茹河等古道延伸的河谷两岸分布有大量宋夏时期的城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以永兴军、鄜延、环庆路为中心开辟“通茶新路”,是与宋与西夏长期军事对峙的历史相关联的。宋、夏双方战争在横山南北、子午岭东西及当时属河东路辖的麟州(陕西神木)、府州(陕西府谷)等地展开。以环州、庆州为中心的环庆路大致在今环县、华池、合水、庆城县境。以永兴军、鄜延为中心的永兴军路、鄜延路大致在今陕西西安、延安一带,所以北宋在陇山、子午岭、横山地区开辟了很多军事通道,在宋夏边防线上相应地陆续设置了大量堡寨、烽燧,这些分布于各个险要关隘地段的城址及烽火台,是丝绸之路交通史研究关注的必然点,也是陇东地区茶马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关注点。

二、宋代环、庆、宁州地区的茶马古道——“通茶新路”

北宋在沿边修筑城寨,防控敌人入侵的道路。在城寨驻守军队,开辟道路畅通联系,随着城寨的不断增多,西北边境的道路系统也相应发达起来。[11]宋咸平五年(1002年),知镇戎军李继和兴修镇戎军至环、庆二州至延州的道路,使延、环庆东西可以照应,[1]卷51咸平五年二月同年,环庆路都部署张凝修筑自环州木波镇抵庆州淮安镇的道路,改变来往须绕庆州的状况,缩短二地间距80里。[1]卷52咸平五年八月庆历年间,庞籍在延州修城寨十余座,又开皈名、平戎两条道路。[3]卷311庞籍传子午岭东、西两侧古道横跨今陕、甘两省,在子午岭东侧有耀州(陕西耀州区)、坊州(陕西黄陵县)、鄜州(陕西富县)及延州(陕西延安),西侧有邠州(陕西彬县)、宁州(宁县)、庆州(庆城县)。沟通连接这些州城间的东西、南北向古道主要有:

(1)庆州经荔园堡至保安军的古道:由庆阳府向北经业乐城(华池县悦乐镇)、柔远寨(华池县城)、再折东经大顺城(华池县山庄乡二将城址)、荔园堡(华池县南梁镇)、沿义正川经德靖寨(陕西志丹县旦八镇)到保安军(陕西志丹县)的古道。

荔园堡,在华池水上游支流荔园堡川(今已辟为南梁苏维埃革命政权旧址),宋治平四年(1067年)蔡挺筑,介于大顺城和华池寨之间,东与平戎镇,西与柔远寨、业乐镇(悦乐镇)相互沟通。荔园堡是宋夏战争中控扼延州德靖寨至庆阳府要道的重要据点。

(2)庆州经华池寨至保安军的古道:由庆阳府向北经业乐城、柔远寨、翻越老爷岭(此处与“秦直道”交汇),经大顺城,沿二将川东南行,顺华池水(今葫芦河)至华池寨(华池县东华池城址),由平戎川(合水县平定川)北上至平戎镇(宋范仲淹知庆州筑平戎寨,今合水县平定川周家嘴有城寨遗址),渡洛河至德靖寨,再北至保安军。

(3)庆州经华池寨至鄜州的古道:在华池水与平戎川川口,若溯华池水西北至华池寨也可西北行经荔园堡、白豹城(陕西白豹镇)至盐州(宁夏定边县),或折西南经合水境至庆州、宁州,还可顺华池水东南下可经太白到鄜州。

华池寨,今东华池城址,位于二将川、大凤川、豹子川三水交汇处南侧台地上。西魏时为华池县治所,唐、宋时延用,熙宁四年废,元丰六年改置华池镇,元祐六年改为华池西寨。东华池地当三水川道要冲,顺华池水东南下可经太白到鄜州,是宋夏争锋,直驱鄜、延二州的重要军道。东华池周边有宋金以来寺院遗址多处(如:豹子川的双塔寺、东华池西城保宁寺砖塔、豹子川西沟的盘龙寺造像塔、张岔村东沟的乌鸦寺、豹子川河东山腰的洞山寺等)。华池寨处于环庆路防线最南端,是从环庆路庆州南部通向鄜延路保安军的交通要道的起点,华池寨起到连接环庆、鄜延路的作用。

据《武经总要》载:“华池镇,宋置巡检兵官,总华池、平戎、凤川、柔远、淮安。”北宋于华池镇设置巡检兵官,负责胡虏河川路的防御,可见华池镇通管华池寨的事实。又据《宋史·职官志七》载:“镇砦官,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砦置于险扼控御去处,设砦官……巡马递铺……巡捉私茶盐等;监当官,掌茶、盐、酒税场务征输及冶铸之事”[3]卷167职官志七可知北宋于华池寨设有镇砦官“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华池镇设置“巡检兵官”有“巡马递铺”和“巡捉私茶盐”的职能,又置“监当官”掌茶、盐、酒税场务征输等,这就明确了自宋代华池镇(明代华池巡检司沿袭)“胡虏河川路,入鄜州直罗县界”的古道就是茶马贸易的“通茶新路”,印证了其作为“茶马互市贸易”的茶马古道特征。清前期华池镇(东华池,即由北宋后期的华池寨、金元的华池寨、明代的华池城沿袭而来)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处在庆阳府向北至鄜州的交通要道正中。

(4)庆州经定安关、沮源关通往坊州的古道:由庆阳府沿泥水(今马莲河)南下,在定安关向南行至宁州,东行沿湘乐川经襄乐(宁县湘乐镇)、经罗山府、过沮源关越子午岭,过古道岭(陕西黄陵县西)通往坊州。

定安关:又名安定关,俗称“北脖子”。位于宁县新宁镇新宁村庙咀坪自然组南义坡下。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随置定安县而筑。东西长150、南北宽8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据《宁县志》载,开皇三年移入安定县(今宁县城),故城遂废,城堡墙垣多毁,,旧址犹可辩。现残存外围关城墙长2、残高3、基厚1.5米,均系夯土板筑。

位于宁县盘克乡潘村峴东侧路南的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立“潘村峴碑”:“我林更里自古有潘村险,上通子午,下至州郡,约有数百里之遥,来脉甚远,沟渠最深,非僻壤曲径所可拟,凡取东山之利者,不能越是险而他有所适,诚为至要之地界”。碑文记载潘村岘子则“上通子午,下至州郡”的必经之道,民众共心协力支助财物修岘告竣。从捐赠修路的商号及功德人众多可知此路商贸的规模不小。此碑虽为清代记载,也可由此反推宋金时期由宁县至子午岭亦有道路相通,而且是商旅往来频繁、大宗物资流通的道路之一。

沮源关:沮水源头,又名兴隆关。在宁县与陕西黄陵县交界处子午岭上古道岭西侧。

罗山府塔儿庄砖塔,五代至北宋初期,位于宁县盘克乡罗山府林场子午岭西麓。砖塔通高约11米,底边长3.73米,为三层楼阁式方塔,平面呈正方形,顶部残损,无台基及基座,内部呈空筒状,各层设有木楼板。还有两处清咸丰五年(1855)的维修题记。此塔结构精巧,风格较为繁丽。

(5)宁州、邠州经调令关通往耀州的古道:由沮源关沿直道南行,经调令关折西至三水县(陕西旬邑北),再西南至邠州。由调令关沿直道南至石门关(陕西淳化县北),向西可至宁州,东去可达耀州。

调令关,又名雕翎关,在今正宁县五倾塬乡龙嘴子村子午岭林区正(宁)—铜(川)公路0公里处。

(6)庆州经白豹、金汤寨至保安军的古道:由庆阳府向北经业乐城、柔远寨,在向北经后桥镇(华池县乔河乡)、再北翻越打扮梁至白豹寨(陕西吴旗县白豹乡白豹村),沿白豹川东北行至与洛河交汇处,过洛河至金汤寨(陕西志丹县金鼎乡金汤村),再东北行经德靖寨至保安军城。白豹、金汤二寨初为西夏安州城所辖,元符二年(1099年)陷于宋,宣和年间由宋定边军管辖。

(7)庆州经怀安城(或白豹寨)至盐州的古道:由庆阳府向北经业乐城,顺元城川西北行到五蛟城(华池县五蛟乡)、怀安城(华池县怀安乡),继续沿元城川西北行,经西谷砦(今华池县元城镇南)、乔川、铁角城,经今陕西定边县樊学乡、白湾子乡、纪畔乡境到达盐州(陕西定边县);或在怀安城向东北经东谷砦(华池县元城镇东)、翻越打扮梁至白豹城,经楼房坪至定边军(定边城,陕西吴起县铁边城镇),然后再继续西北行与前路汇合至盐州。

怀安城:据《武经总要》记载可知其在今华池县怀安乡,为宋、夏庆州至盐州间”控扼“车厢峡路通道重要据点。此庆州至盐州古道即为“车厢峡路”。[12]卷一《京都关内考》“长安西北通灵州驿道及灵州四达交通线”,195,207《武经总要》:“车箱峡路,自淮安西北入通塞川,经大胡泊、静边镇、香柏寨,取车箱峡路,过庆州旧蕃戎地(今伪建安州),北入盐州,约五百里。此路山原川谷中行,不至艰险。国初,淮安至盐州蕃部并内附。至道中五路出师,丁空从此路进军,至盐州金静边、白豹、金汤、后桥等镇,并为贼境,各置堡寨。”[13]前集卷18陕西路邠宁环庆路“车厢峡路”通塞川,即今华池县元城川。

安疆寨:华池县紫坊坪乡宋城遗址,即“疆诈寨”。元丰五年(1082年)陷宋,元祐四年(1089年)归还西夏以交换永乐城之战被俘人员。绍圣四年(1097年)复陷宋,更名安疆寨。[3]地理志;[14]方域十九“安疆寨”

以上七条不同走向的古道,除了最后两条是沟通南北的通道外,前面的五条古道均为连接东西方向的州城。这样纵横交错的古道交通网络,钩织了陇东地区唐宋以来历史上以茶马互市贸易为主流的商贸“新茶路”的交通格局。子午岭上如沮源关(兴隆关)、雕令关、午亭子、老爷岭等处都是与“秦直道”交汇的十字交叉路口,都有一些关隘设施,控制着子午岭周围的交通网络。秦“直道”自秦人开辟,历经汉代防御匈奴南犯、唐代防御突厥南侵,一直在积极的利用并发挥其军事战略的功能和历史作用。到明代“直道”仍旧是一条通途,清朝初年才渐趋湮塞。据乾隆《正宁县志》:“此路一往康庄,修整之则可通车辙。明时以其道直抵银、夏,故商贾经行。今则塘汛废弛,通衢化为榛莽”。“直道”在子午岭上,其东西两侧有延川河谷、马莲河谷,还有马莲河谷以西的茹河谷,自古以来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天然通道,三者中的马莲河谷古道(自长安出发,渡泾河经宁县政平、北循马莲河到宁县,经庆城西北行,经环州、宁夏灵武渡黄河达河西走廊的“灵州道”)居其中,承受着来自东侧的延川河谷古道(由长安通向延安,再北行通向内蒙古)和西侧的茹河谷古道(由长安通向镇原,再西北行经萧关至固原)两条古道的攻击压力,凸显马莲河谷古道交通的重要。

三、长安—灵州间的茶马古道

灵州在古代交通上联系中原和西域的重要性尤其明显。唐安史之乱,陇右被吐蕃占领,从长安至凉州的“陇右北道”阻塞不通。唐末、五代至宋初,从长安往河西、西域的通商朝贡所走大道均为灵州道,即由东京西行经洛阳至长安,由此北上邠州(陕西彬县),渡泾河至定平县(宁县政平镇,枣社驿),循马岭水(马莲河及上游环江一线),至庆州(弘化县,今庆城)、马岭县(今马岭镇)、木钵镇(今木钵镇)、环州,经洪德砦(今洪德镇),西北过青冈川(青冈峡)经美利寨、旱海(沙啧)、积石岭、浦洛河、耀德(盐井)、清边(又靖边、定边)至灵州(朔方节度使治所,今宁夏灵武),渡黄河,出贺兰山口西行,穿越瀚海(腾格里沙漠),趋白亭海(石羊河终端湖,已涸)、白亭河至凉州(武威)。或者穿越巴丹吉林沙漠,溯额济纳河(今黑河)南下至张掖绿洲,顺河西旧路经肃州(今酒泉)、瓜州(今瓜州县)、沙州(今敦煌市)往西域。①关于灵州古道的研究有: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卷一《京都关内考》“长安西北通灵州驿道及灵州四达交通线”).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1985:195、207页;罗丰.五代、宋初灵州与丝绸之路.西北民族研究,1998,(1);陈守忠.北宋通西域的四条道路的探索.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1);孙修身.五代时期甘州回鹘和中原王朝的交通.敦煌研究,1989,(4);赵祯.敦煌文书中所见晚唐五代宋初的灵州道.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2)(第16卷第4辑);陈旭.唐宋时期中西交通史中的灵州.阴山学刊,2004,(4).

宋太宗至道以后,宋夏对灵州的争夺成为焦点。李继迁在从环州到灵州穿越七百里瀚海的古道间多次劫夺北宋灵州军粮,北宋为确保军粮顺利运抵清远,先后修建伯鱼、青冈、清远三城。但在清远至灵州近三百里无城可守,使得李继迁有机可乘,至道二年(996年)于浦洛河劫夺宋军粮草40万,乘胜包围灵州。在灵州的存废争论中,秘书丞何亮在《安边书》中陈述放弃灵州的害处之一:“是则中国备征带甲之骑,独取于西戎之西偏,如舍灵武,复使西戎合而为一,夏贼桀黠,服从诸戎,俾秦、泾、仪、渭之西,戎人复不得货马于边郡,则未知中国战马从何而来?”,[15]安边书咸平二年六月;[1]卷44咸平二年六月戊午就是说:放弃灵州会导致宋朝战马的西部来源将被切断,灵州丧失以及导致茶马互市的灵州道阻断,是直接威胁到宋朝国家安危的大事。为弥补灵州粮道、茶马古道的战略缺陷,何亮主张坚守灵州并建议从清远军往北,沿浦洛河河谷筑浦乐、耀德二城,与伯鱼、青冈、清远三城共同保护灵州道,也就是维护后来的永兴、鄜延、环庆路等“通茶新路”。后来发展的事态正如何亮所言,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占领灵州,“其宥州(陕西靖边东)御泥布、罗树等二族党附继迁,不肯卖马”,[3]卷491党项传,14140依附于李继迁的部族断绝了北宋茶马交换的马源,使河东、河西诸马市受到影响。

南宋时,金与西夏的榷场贸易中,金朝相继在东胜(内蒙托克托县)、环、庆、兰、绥德、保安(陕西志丹县)等沿边州军设置了贸易榷场,其中部分是恢复早前北宋对西夏贸易的旧榷场。特别是在陇东的环、庆州及相邻陕北的绥德、保安等州军恢复榷场交易,交易的大部为茶马贸易的成分。

环庆—灵州道(泾河—马莲河—灵武线):自长安出发后,经咸阳分道,经礼泉、乾县、邠州(治所新平,今彬县)向北渡泾河经定平县(今宁县政平镇)、再北循马岭水(马莲河)到宁州(宁县城),经庆州西北行,经环州达灵州(今宁夏灵武)渡黄河后,再沿腾格里沙漠南缘西行即达凉州进入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会合。五代时的张匡邺、高居晦出使于闻、北宋的继业西行印度求法,都在灵州渡黄河西进。在北宋、西夏对峙时,西夏控制灵州道,西夏的青、白食盐运输依赖此道,而北宋控制此道时又是北宋粮饷、马匹等的运输补给线。北宋陕西转运使郑文宝先后由环、庆输运军粮到灵州十二次。宋将王昭远、白守荣也曾多次运粮到灵州。

这条古道北渡泾河上董志塬,溯马莲河西北行,经灵武渡黄河。所经地区历史悠久,古迹遗址众多,在甘肃境现存遗址重要的有:

政平古城址:宁县中村乡政平村,地处马莲河、无日天沟河、泾河三河交汇处。唐代设定平县,城北设“枣社驿”。明洪武年间设盐运司政平递运所,废定平县设政平驿,清代为镇。笔者2015年9月考察古城址,现残存东墙北段及西墙大部,墙体夯层及走向清晰,夹杂布纹灰陶片。今存五代、宋初凝寿寺砖塔可谓历史见证。北宋张舜民任襄乐县令说:“政平山不如水,水不如寺,寺不如凝寿”。政平有泾河、马莲河渡口两处,历史上是南北通衢的盐货贸易重镇。

驿马关城址:庆城县驿马镇南。现存关城遗址呈不规则四方形,东西以沟为界,未见城墙体。南北存城墙体残段,北城墙体外侧有护城壕(沟谷)遗迹。关城墙体大部已被损毁,遗迹只残存西南角一段、西北角一处、东北角城墙基部。唐设驿马关,最早见于《新唐书·朱泚传》:“(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泚北走驿马关,宁州刺史夏侯英开门阵二待,泚不敢入,因保彭原西城。”驿马关不仅是关城,还是一个重要的驿站,明孝宗弘治年间曾置巡检司以缉私贩,巡检司机构至少维续到顺治年间;当地的集市贸易中心,有陇东“早码头”之称,为解放前庆阳府著名的“八大镇”之一。

洪德寨址:环县洪德镇洪德街村,环江三面环绕。黄土夯筑,呈不规则方形,现存部分寨墙,残高1~6米,城墙坍塌严重。城内采集有宋青瓷片、元明白底黑花瓷片、明清青花瓷片等。该寨《宋史》载筑于真宗咸平年间。宋章楶在此设伏西夏。《宋史·武英传》:“武英…为环州都巡检使,徙洪德砦主,又徙庆州柔远砦”。洪德寨在北宋环庆路防御体系里具有重要作用,元明清一直沿用。

肃远寨址:环县洪德镇河连湾村以南玄城沟与环江交汇处台地上,黄土夯筑,现仅存东墙、西墙残段,有马面3个,西墙有瓮城,城内采集有宋青瓷片。《宋史·郭恩传》:“郭恩……历延州西路都巡检、环州肃远砦主,累迁内殿承制、秦凤路兵马都监”。

乌仑寨址:环县洪德镇肖关村城子组环江台地上,黄土夯筑,呈方形,现存部分寨墙,东墙仅存约50米,南墙残存三段约271米,西墙存约73米,北墙已陷入环江河。城内散布有耀州窑青瓷等标本。《宋史·符彦卿传》:“符彦卿,天成四年授耀州团练使,改庆州刺,奉诏筑堡方渠北乌仑山口,以招党项”。

木钵城址:环县木钵镇木钵街村,东靠东山,西到环江东岸,南为安塞川河,北为木钵川。平面长方形,城墙四周轮廓清晰,现存东墙较完整,西墙北段较好,北墙中间有瓮城残墙,南墙多已毁。城墙残高5~10、基宽约6米,顶宽约1米。《读史方舆纪要》:“木波城,县南四十五里。唐为木波堡,贞元九年,杨朝晟为宁州刺史,诏城盐州,朝晟分统士马屯木波堡。十三年,城其地,亦谓之木波镇。”

刘旗古城址:汉北地郡置方渠县,唐景龙元年置方渠县,属庆州。乾隆十九年高观鲤修《环县志》[16]载:“汉代置方渠县,后废为镇,唐代复置。五代废,属通远县。宋天禧间筑城置寨”,并且认为“今环县樊家川马驿沟的安塞古城址为汉、唐时期的方渠县治”;民国《重修镇原县志·大事记》载:“丁巳大历十二年三月吐蕃八万军於原州北长泽涧进,破方渠,入板谷。郭子仪遣裨将李怀光救却之。案:唐景龙元年分置方渠县,属庆州。其古城在今环县南七十里。贞元十三年杨朝晟筑方渠三城,发军次石台谷,蓋庆州之要道也,今为方渠镇,板谷亦在环县南”,[17]卷十六大事记上“环县南七十里古城”就是今环县曲子镇北刘旗村、合道川汇入环江的河口西北台地上的城址。《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①参见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北京:测绘出版社,2011.也采信民国《镇原县志》,而未认同乾隆《环县志》所指。

笔者2014年实地调查该城址,位于环县曲子镇刘旗村张旗组环江与合道川交汇处西南约30米的一级台地上。东为环江,北为合道川,西、南为村庄。现仅存西墙一段及一瓮城,其余均地面不存。西墙长约135米(包瓮城),残高约8~10米,底宽约5米,顶宽约1~2米,有两个马面,南头有一瓮城,长约35米,宽约30米,城墙黄土夯筑,夯土层厚为10~25厘米,城墙东距环江西岸约150米,文化层堆积较厚灰土,砖瓦、瓷片等包含物丰富。面积约20000平方米。在该城内外采集到汉代板瓦残片、宋代耀州窑青瓷残片及雨点压印纹内胎瓷片等标本,可知该城至少到宋代沿用。县志关于汉、唐置方渠县治,宋代天禧间筑城置寨的记载可信,只是在城址地理位置上有出入。严耕望认为唐代方渠县,五代末、北宋置环州,在明清之环县,均在今环县城。[12]卷一《京都关内考》“长安西北通灵州驿道及灵州四达交通线”,187-188笔者认同今环县曲子镇北刘旗村古城址为方渠县城址,而不是今环县县城所在,也不可能是远离庆州要道的樊家川马驿沟的安塞古城址。

甜水城址:环县甜水镇甜水街村北街组镇政府所在地,黄土夯筑,不规则长方形,南北开门,四周有角楼残迹。东墙长400、西墙长460、南墙长550、北墙长500米,面积约28万平方米,墙残高8~12、基宽10~12米,顶宽6~8米。《庆阳府志》、《环县志》载该城为范仲淹知庆州修筑的二十八城之一。明嘉靖21年河西道王某重修。

还有一条道也可到达灵州境,就是泾原—灵州道(泾河—清水河—中卫线)。这条线路与泾河—马莲河—灵州[灵武]的行走方向一致,不同的是由长安出发西行,到咸阳后西北向走乾县、永寿、彬县、长武,在凤口进入甘肃境。由此向西北逆泾河而上,经泾川、平凉,到达六盘山下的和尚铺附近,沿六盘山东麓折向北行,顺清水河直下到达黄河南岸,在应理(今宁夏中卫,属灵州辖境)附近渡河,沿腾格里沙漠南缘西行即达凉州进入河西走廊,并与丝绸之路河西段会合。唐宋时期一些游牧民族进入关中也是走这条道路。据《宋史·吐蕃传》载:“(吐蕃)因安史之乱,遂陷河西、陇右之地……凉州虽为所隔,然其地自置牧守,或请命于中朝;“开宝六年(973年)凉州令步奏官僧吝毡声、通胜拉蠲二人求通于泾州以申朝贡,诏泾州令牙将至凉州慰抚之。[3]吐蕃传这条史料说明,宋初时吐蕃使节自凉州出发经灵州直达于泾州,仍然往来交通在这条道路上。北宋初年与河西回鹘买马多经此道。[18]

明代“中盐纳马”形势下的灵州“盐马”古道。明代的盐马是陕西三边军马来源之一。西北各处产盐以灵州大小盐池最为著名,明朝设灵州盐课司于灵州千户所(灵武)专属榷盐,其所属大、小盐池所产盐,行盐地方限于平凉府、庆阳府、宁夏等卫及榆林宁塞营逸西城堡。所征盐课,买马济边。所征银两,收贮庆阳、固原官库,各边缺马,经巡抚衙门申报,发给支用。除了盐课司之外,在陕西行省地方设有:固原盐引批验所,明初灵州小盐池引盐至平凉、巩昌府销售者,须将盐运至平凉府静宁州的静宁盐引批验所;成化时固原设镇,静宁盐引批验所迁至固原城内,称固原盐引批验所。小盐池支出往平凉、安会等处地方发卖引盐,俱由此批验;洪武间于萌城(宁夏萌城,环县甜水堡北)设萌城盐引批验所,灵州产盐行销庆阳一带均在此审验;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迁至红德堡(环县洪德镇)。弘治十六年(1503年)又从洪德堡迁于庆阳城内,称庆阳城关盐引批验所。嘉靖二年(1523年)盐引批验所重新迁回萌城。[19]卷3“所属各地”之“中路灵州”“属城”嘉靖十年(1531年)总制尚书王琼奏准将盐引批验所迁至甜水堡(环县甜水堡镇)。[20]又据《宁州府志》“驿马关”条载:“(明)弘治中,置巡司,以缉私盐(后裁)”,可知在驿马关(今庆城驿马镇)也有缉私盐职责。

中盐纳马成为明朝采办官用马匹的一种途径。正统三年(1438年)宁夏总兵史昭上奏朝廷建议:将沿边延安、平凉、庆阳等府州县民间养马“出榜招之”,而“令将马匹赴官中盐,验马以定引数”,[21]卷80:523;[22]卷38正统三年春正月癸卯开始实施商人“中盐纳马”的盐马制度。[20,23-24]正统四年镇守陕西都督同知郑铭又请准朝廷,具体规定中盐商人行销范围:“中西路大小盐池者,于庆阳、平凉诸处鬻之;中东路花马池者,于延安、西安府鬻之”。弘治、正德年间,又扩展到陕南风翔、汉中等地。[23]景泰、天顺年间改为“中盐纳银”,中盐银专为买马支用,[25]卷8盐法弘治九年后,纳银中盐取代纳马中盐。[20]明制茶马御史兼理宁夏盐务,使“茶马”和“盐马”在朝廷官马采办上利益关联。正德四年(1509)御史王锴专理陕西盐课,五年王锴主理茶马事务,兼理临洮、巩昌府盐课。[26]卷2盐马巡察十年令陕西巡茶御史兼理西和、漳县二地盐课。[27]卷34户部二十一盐法三明代灵州盐课司管辖灵州大、小盐池外,也兼管巩昌府西和县(今礼县盐官镇)、漳县盐井(漳县盐井镇),[27]卷34户部二十一盐法二统一纳入盐马交易的管理中。这样,灵州盐沿着“灵州古道”南下销往今陇东、逐渐到达陕西地区。

以上关于明代灵州产盐的行销及其扩展范围的考察,并考虑到灵州盐业管理经营机构设置地点的先后变迁,无论是实施“中盐纳马”的盐马交易,或者是单纯的盐业行销,其商品流通的区域均在自陕西长武的凤口进入甘肃境,北渡泾河上董志塬,经西峰、庆城,再溯马莲河西北行经环县,至甜水堡进人宁夏境内最后抵达灵武的这条交通古道上。这条古道在盐马交易的意义上说就是“盐马古道”,当然最终从历史上大环境来说,其与茶马互市交易的广义上的“茶马古道”在功能上是“殊通同归”,可谓茶马古道的一段“插曲”。

四、泾州—兰州道(泾河一兰州线,“六盘山道”)

这条线路自长安出发后,与上述泾原—灵州道(泾河—清水河—中卫线)的行走方向线路一致,不同的是自平凉到达六盘山下的和尚铺后,直接西向翻越六盘山,经隆德、静宁,沿华家岭北部沟谷经翟所到达会宁,再向西行到定西(安定区),经金县(榆中金崖)最后抵达兰州,渡过黄河西北行翻越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最终与河西段线路会合。

这条古道是北宋中期之后,在丝绸之路东段的南线(“秦州路”)的北部逐渐发展起来的。原为北宋将领的张中彦天会八年(1130年)抗金失败后降金,历任静难军节度使,彰化军、凤翔尹、庆阳尹、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彰德军节度使、吏部尚书等职,封宗国公。“正隆营汴京新宫,中彦采运关中材木。青峰山巨木最多,而高深阻绝,唐、宋以来不能致。中彦使构崖驾壑,起长桥十数里,以车运木,若行平地,开六盘山水洛之路,遂通汴梁。”[6]卷79列传第十七张中彦传金正隆年间(1156~1161年),金人营造汴京需大量木材,张中彦组织民工开凿了从六盘山通往水洛城(庄浪县)的大道运送木材,从而开通了“六盘道”[28]1980年隆德县南门广济禅寺遗址出土的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德顺州广济禅寺塔下安藏功德记”碑,碑文有“泾州信士然惟吉远赉一佛顶就来施之……”提及“泾州信士”大老远由东而西来广济禅寺赠佛布施,碑阳尾题有“崇进行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宗国公张中彦”,还有碑阴尾题中的泾州赐紫普明、寂明大师,庆阳府、彭原县、潘原县等寺院的戒师参加广济禅寺塔安藏功德的题名,都可说明六盘山西侧的德顺州(今隆德县)与泾州(今泾川县)间的“六盘山道”已经被作为熙秦路兵马都总管的宗国公张中彦正式开通并控制。

元代蒙古人在六盘山设置庄浪路(庄浪县南湖乡)建立军事基地,更加凸显六盘道的重要地位。元初新开辟的由大都西去驿路的南路,即经由潼关、长安、泾州、平凉府西去的驿路[7],就是在翻越六盘山后经今会宁、定西至兰州的古道,成为中原通往兰州乃至河西的重要驿路。元代,此道一度代替原来的丝绸之路东段的南线(“秦州路”),其中在秦州至临洮段,至元二十三年忽必烈曾下令废除。所有驿马移至平凉等地安置。在秦州至巩昌段,因往来使臣频繁,无驿马而强取百姓马匹,造成混乱。至元三十年地方官府上书通政院,请求恢复驿道建制仍未被批准。此后,古丝绸之路东段基本上合而为一:以六盘道为主,丝路南道成为辅助道路。[29]

为避免翻越六盘山的艰险,明代积极改善西部交通,重开丝绸之路东段的北线。《明会要》载:(宣德)七年五月,复开平凉府开城县迭烈逊道路。先是,陕西参政杨善言:西安靖府州,岁运粮饷赴甘州、凉州、山丹、永昌诸卫,皆经平凉府隆德县六盘山蝎晰岭。山洞陡绝,人力艰难。开城县旧有路,经迭烈逊黄河,平坦径直,抵甘州诸卫,近五百余里。洪武中,官置渡船,平凉拨军造济,人以为便,既乃罢之。今请如旧开通,以利民”。[30]卷75,方域五·道路从平凉到达六盘山下,经瓦亭(固原市大湾乡瓦亭村,有瓦亭驿城址)、开城(宁夏开成镇)至固原西北行,过海原、西安镇(有西安州城址)、干盐池(有干盐池城址),抵靖远、平川区的迭烈逊渡口(白银平川区黄沙湾中村黄河渡口,即鹯阴古渡),再通往河西的丝绸之路东段北线古道,就是宣德七年(1432年)陕西参政杨善恢复所谓“迭烈逊道路”,不再翻越六盘山而途经平凉府隆德县六盘山蝎晰岭,是为了考虑运送官粮等物资的方便。明政府规定:开平府黄河渡口由迭烈逊巡检司管理。[31]卷90,宣德七年五月辛未明正统二年 (1437年)立陕西靖虏卫,设迭烈逊巡检司,“榜置空心楼一座,以资观望,今废。其上建庙,名北武当,有碑记”。此碑记指《重修迭烈逊庙碑记》,康熙《靖远志》及《陇右金石录》收载。

清代,翻越六盘山的交通线被经常使用,也叫“六盘山道”,就是今天说的丝绸之路东段的中线。清嘉庆时洪亮吉因获罪被发配伊犁戍边,将远赴新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写成《遣戍伊犁日记》一书。其当年所走就是泾河—兰州线,具体地记载了平凉白水驿、瓦亭驿,会宁青家驿、安定(定西安定区)秤钩驿、皋兰沙井驿、平番(永登县)苦水驿、古浪黑松释等驿馆的名称、地点及各站之间的相距里程;清道光时林则徐编著《荷戈纪程》一书,其中对泾河—兰州线的记载与洪亮吉《遣戍伊犁日记》中的记述完全相同;陶保廉著《辛卯侍行记》,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年)其父陶模出任新疆巡抚,陶保廉随同前往从京城到西安后,过彬县、长武,沿泾河西进,走泾州(泾川)、平凉,翻六盘,经隆德、静宁、会宁、安定至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北上抵平番,越乌鞘岭,顺古浪峡而下,由古浪抵武威,复向西,在千里河西走廊上过长城、跨瀚海,到达乌鲁木齐的沿途。洪亮吉、林则徐及陶保廉等人的历史地理著述所记均为清代的“官马大道”,就是清代的丝绸之路陕西—甘肃—新疆间的干线道路,也称之为“官马西道”。这条“官马西道”到西安,由京兆驿起西北行,经咸阳渭水驿、礼泉店张驿、永寿县驿;由长武县宜禄驿进入甘肃行省,再经泾州瓦云驿(今泾川飞云乡)、平凉白水驿(崆峒区白水镇)、瓦亭驿(固原市南瓦亭村)、静宁州泾阳驿(静宁县东)、安定县延寿驿(定西安定区)、金县定远驿(榆中县定远镇)等,到皋兰县兰泉驿(兰州市城关区),这段驿道称之为“兰州官道”或“兰州官马大道”。[32]

五、几条沟通南北茶马古道干线的支线交通历史走向

1.萧关—茹河道(茹河—蒲河线)">茹河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东南流经今陇东镇原县汇入泾河支流蒲河,茹河流经汉朝那县(宁夏彭阳县古城镇有古城址,宋置东山寨)和古彭阳县(镇原县太平镇彭阳村茹河北,有汉彭阳县城址),故名彭阳川,又名朝那川。沿古彭阳川横贯东西的古代交通要道,名为“萧关—茹河道”。

《史记·匈奴列传》载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

··阳 。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这是最早记载古彭阳川道路的历史文献。这里载匈奴单于进犯长安兵分两路:一路就是入朝那萧关、东进彭阳,继续往东南,经今宁县进入今陕西旬邑境,走的一条沿茹河东进再南下的道路。西汉末班彪为躲避关中战乱,自长安出发往投姑藏(武威),据途中所见作《北征赋》:“朝发韧于长都兮,夕宿瓠谷之玄宫,历云门而反顾,望通天下之崇崇,乘陵岗以登降,息郇邠之邑乡。慕公刘之遗德。及行苇之不伤……登赤须之长坂(坡),入义渠之旧城……直(指)安定以为期……过泥阳而太息兮,北(悲)祖庙之不修,释余马之(于)彭阳兮……越安定以容与兮……[33]卷23记述其行程:由长安北上,经谷口(陕西礼泉西北)、云阳(陕西淳化)、旬邑(陕西旬邑北)、泥阳(宁县一带)、义渠(庆阳西南宁县)、彭阳(镇原县太平乡彭阳村)等地后至安定郡治高平(宁夏固原),而后再前往姑藏。班彪《北征赋》所记也是这条“萧关—茹河道”。

2.“回中”古道(茹河—泾河—千河线)

匈奴单于进犯长安的另一路,从今宁夏彭阳县东的城阳镇(杨家古城址,唐设百泉县,宋置平安寨)往南,经镇原境小峴、新城,南下平凉境草峰塬到泾河川,经四十里铺、马峪口、翻越华亭(东华镇),进入今陕西陇县、千阳一带。这就是汉武帝西巡的“回中道”路线。[34,35]《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曾多次行幸回中宫,通行回中道。如:元鼎五年(前112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遂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元封四年(前107年)冬十月,汉武帝再次“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前文所及西汉班彪由旬邑至泥阳,然后途经彭阳抵达萧关,也是途径“回中”道北线的一部分。

唐朝的萧关道,由长安经邠州前往萧关大致路线是:出长安西北抵邠州(治今陕西彬县),再向西北经宁州定安县(宁县东南)、丰义县(今镇原县太平乡彭阳村古彭阳城址),过泾州临泾县(镇原县)到达固原市原州区(唐代原州)及其以北,经清水河北上的古道。

检索《武经总要》对宋代从潘原到镇戎军的各城寨具体行程及相对位置的记载:“潘原寨,古邑也。唐至德后,河陇尽陷,国之西境极于潘原。东至泾州界五十里,西至平凉县界十三里,南至仪州华亭县界五十里,北至原州临泾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平凉县界五十里。……/新城镇,控大卢川路,东至(原)州六十里,西铁原寨二十五里,南渭州潘原县二十五里……/铁原寨,东至新城镇二十五里,北至平安寨三十里……/平安寨,西至彭阳城二十里,南至铁原寨二十里……/彭阳城,东至平安寨二十里,西东山寨,路至(镇戎)军七十里……/东山寨,东至彭阳城三十里,……西至(镇戎)军五十里”[13]前集卷18陕西路“泾原仪渭镇戎德顺军路”细细参照该记载,并结合笔者2015年8月的实地考察,我们认为宋代从潘原县(今四十里铺镇庙底下村古城址)到镇戎军(治今固原市原州区)的道路就是:从泾河北的平凉市四十里铺镇庙底下村(唐、宋潘原县故城)向北,过大路河(即古大芦河)、潘杨涧河(即古潘谷水),到镇原县新城镇(宋置新城镇)。从新城往西,在潘杨涧河与洪河(即古阳晋水)间的塬面西北行,到小峴的曹城(曹城城址,宋铁原砦),再往北,过洪河、茹河(即古彭阳水)到彭阳县城阳乡东的城子杨家(唐百泉县、宋平安砦),再溯茹河而上依次到彭阳县白阳镇、再到彭阳县古城镇(秦汉朝那县,宋东山寨),在任山河村鹰鸽嘴的西北,循茹河支流任山河谷进入,经大河店子、后峡、对门沟,翻越青石岭的洞洞梁,穿青石峡就到固原市。此道就是学者认为的汉唐以来“回中”道的北段。[35]其中,从四十里铺镇(庙底下村)经小路河、大路河和潘杨涧河及洪河、茹河到今彭阳县的道路就是《宋史·李继和传》“自青石岭东南去,则由小芦、大芦、潘谷入潘原县”。[3]列传16,李继和传;[1]卷50,真宗咸平四年十二月乙卯而《宋史·李继和传》载“若自青石岭东公主泉南去,则由东山寨故彭阳城西,并入原州”,[3]列传第16,李继和传;[1]卷50真宗咸平四年十二月乙卯的古道,就是由青石岭向南循茹河河谷经彭阳(宋彭阳城)、城阳(宋平安砦)、开边堡(宋开边寨),至镇原县城(古临泾县,宋原州治所),止于镇原彭阳村(彭阳古城)的古道,是北宋由镇戎军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宋史》记载西夏军曾自彭阳一线入侵,宋将景泰率兵5000遇敌彭阳西,依山为阵大败元昊[3]卷326列传85景泰传的史事可以印证。

萧关—茹河道(茹河—蒲河线),与“回中”古道有部分重合或交汇处,就是沿茹河西进再北上原州的“萧关道”(今固原境的城阳到原州区的一段)。两条道路都是起点于西安、终点于固原,不同的是分别在陇东地区沿不同的河谷延伸,大致形成北线路途经今庆阳市镇原县茹河一线,南线路途经今华亭县、崆峒区及镇原交界处一带。从秦汉到唐代,镇原茹河一线是丝绸之路陇右道北线上的重要通道之一,宋元以来,虽经今泾川县、崆峒区,过瓦亭关翻越六盘山的道路开通成为丝绸之路陇右道主线,但是经镇原茹河的萧关—茹河道仍是一条重要的区域性要道,留下了许多与茶马互市贸易有关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

北宋大将种师道政和六年(1116年)在距离北石窟寺不远的镇原新城筑寨—席苇平城(今新城镇新城城址,宋靖夏城)防御西夏的侵袭。[36]《宋史·地理志》:“政和六年,赐泾原路席苇平新城曰靖夏”。《种师道行状》:“八年诏节制诸路兵往城席苇平”,《宋史·本纪》:“政和八年筑靖夏城、制戎城”。把席苇平城的记载与北石窟165窟北宋政和戊戌年题记提及种师道统五路大军出鄜延郡,路过北石窟寺的史实[37-38]综合考虑也就明确:经今北石窟寺、彭阳(镇原县太平镇彭阳村彭阳古城)到镇原县(宋原州治所),再上塬到新城的道路,在北宋、西夏泾原路一线争夺战中的重要军事防御作用,可见当时已是交通大道;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泾州刺史奚康生先后主持创建北石窟寺和南石窟寺。蒲河和茹河交汇处古道旁的北石窟寺,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增修,是丝路北道上茹河流域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遗存。在今茹河流域密集分布有石空寺石窟(镇原县东南茹河南岸金龙村)、玉山寺石窟(镇原县彭阳古城附近)等宋金以来众多中小石窟寺,也反映了唐宋以来茹河古道上丰富的佛教遗存及其与茶马贸易相伴而生的茶马古道上宗教信仰的传播趋势。

3.南、北石窟寺古道

庆阳文史工作者近年踏察发现了联系南、北石窟寺间的泾州—原州古道:从蒲河、茹河交汇处的北石窟寺,向西南沿蒲河西阶地南行上肖乡高路川村(胡同),到屯字塬东头朱家嘴村(胡同),在杨城村南折经上肖乡、过下肖胡同抵达泾川县荔堡镇,西南折入小寨村(胡同),从塬面直下洪河谷地(古阳晋川),到景家村古渡(洪河与泾河交汇处),再西行到南石窟寺(蒋家村),从景家古渡过泾河可直达泾州(泾川县)。[37]在最近的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多处古道路段,如:镇原上肖乡姜曹行政村朱嘴及杨城村段长2000米的路壕,泾川县小寨村段长6000米的壕形通道均仍保存完好,其中泾川县小寨村段古道侧旁仍遗存北魏小型石窟寺。①参见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成果中庆阳镇原县普查数据。这条联系南、北石窟寺间的泾州—原州古道,是从秦汉以来就逐渐通行,到隋唐仍然发挥交通联系,时至今日仍然在使用。

4.麻夫川驿路

元代行政区划中陕西行省的范围,西至兰州,北达内蒙古、西北包括今宁夏同心县以南地区。其驿路布局在宋代基础上有新开辟的驿道。《元史》载忽必烈封其儿子忙哥剌为安西王,赐京兆府(长安)封地,驻兵六盘山,在长安与开城(固原开成镇)各设王府,夏避暑于六盘山。因而在元初长安经由邠州(陕西彬县)、泾州(泾川)、平凉府(平凉市崆峒区)到开城州的驿路非常重要。

由元大都西南行至奉元路长安,再西行经兴平、乾州、邠州、泾州、平凉府西去,到甘州及察合台后王封地。为使能联接由大都经由宁夏府路、灵州、鸣沙州(宁夏中卫东北)、开成州、平凉府、泾州的大驿路,就在泾州和凤翔府间开辟了一条新的麻夫川驿路。麻夫川位于今陕西省凤翔、汧阳、麟游县及甘肃灵台县毗邻的山谷中,由发源于凤翔县北境老爷岭的一条河谷(上游今名酒房河、下游今名花庙河)而开辟形成道路。麻夫川路是由凤翔府北行,越汧山后沿麻夫川河谷,经麻夫镇(陕西麟游县西,隋唐普润县址,唐中期置陇右军控制此道)、百里镇(今灵台县百里镇)至泾州。此路的开辟,使由大都西出无论经由宁夏府路的中路,或经由潼关、长安、凤翔府的南路,都可以出大散关至四川、西藏、云南,有利于元朝大都与西南边域的交通。[7]

综上分析:“回中”古道和南、北石窟寺间的古道是分别位于东西两侧的南北向支线,分别将北面的萧关—茹河道与南面的泾州—原州古道(包括向北延伸的原州—灵州道,还有泾州—兰州道等古道主线链接起来,也就是把丝绸之路东段的北线和中线串联起来了。自元代以来开辟的麻夫川驿道,把丝绸之路东段的南线和中线及北线都串联起来,其交汇节点在泾川,起到沟通南北交通线的作用,尤其是在联系北方和西南地区的交通上作用重大。在这几条古道上互相链接的关键点是:固原市的彭阳县、城阳镇,及平凉市四十里铺镇、泾川县,成为历史上重要军事据点或者城市聚居区,是茶马互市等商业贸易必经,自然就是唐宋以来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重要节点。

六、结 语

宋元以降,中国政治、经济重心逐渐东移南迁,加之航海业的兴起,陆上丝绸之路遂日渐式微,渐失国际商道的地位作用。但是作为区域性民族贸易通道的茶马古道,并没有销声匿迹,伴随着茶马古道的拓展而不断发展的以茶马互市贸易为主体的商贸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陇东地区以长安通往灵州的环庆—灵州(灵武)古道、泾原—灵州(中卫)古道,还有后来的翻越六盘山的泾州—兰州道(六盘山道)等主要干道为主线,以横跨子午岭东西两侧沟通陕北、陇东及北方的七条古道支线,以及联接萧关—茹河道与泾原—灵州(中卫)古道和泾州—兰州道的“回中”道和南、北石窟寺间的古道等支线,共同钩织成一个南北互联、东西沟通的古道交通网络系统,成为沿用至今的陇东地区区域性交通道路基本框架体系。如今,国道312线就是历史上泾原—兰州古道的延续,西安—银川公路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西安—银川的铁路及高速公路的建设,就是历史上灵州古道的再现,这些现代化道路必将为21世纪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带来新的机遇。

[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马端临.文献通考: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王晓燕.论宋与辽、夏、金的榷场贸易[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5]杨富学,陈爱峰.黑水城出土夏金榷场贸易文书研究[J].中国史研究,2009,(2).

[6] 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王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8]陈炳应.西夏的丝路贸易与钱币法[J].中国钱币,1991,(3).梁松涛,陈炳应.西夏与丝绸之路若干问题述论[C]≤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中华文明的历史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9] 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453.

[10]杨蕤.关于西夏丝路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再探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4).

[11]吕卓民.简论北宋在西北近边地区修筑城寨的历史作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3).

[12]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1985:198-199.

[13]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M].

[14]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5]何亮.安边书(咸平二年六月)[M]≤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194.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6]高观鲤,纂修.环县志[M].乾隆十九年刻本.

[17]焦国理,总纂.重修镇原县志:卷16大事记上[M].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18]甘肃省公路交通史编委会,编.甘肃公路交通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88.

[19]胡汝砺,编.官律,重修.嘉靖宁夏新志:卷 3“所属各地”之“中路灵州”“属城”)[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200-201.

[20]展龙,耿勇.明代灵州盐业管理与运营机制研究[J].明史研究(第十三辑),2013.

[21]张廷玉.明史:卷 80[M].北京:中华书局,1989:523.

[22]明英宗实录:卷38.正统三年春正月癸卯[M].

[23]姚继荣.明代西北马政中的中盐马制度[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24]薛正昌.灵州盐池与宁夏历史文化(上、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3);

[25]陕西通志:卷8盐法[M].

[26]陈讲.马政志:卷2盐马· 巡察[M].

[27]申时行.(万历)明会典:卷33户部20· 盐法二[M].

[28]李春茂.丝路东段的陇山古道[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29]祝世林.蒙元时期的六盘山[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30]龙文彬,撰.明会要:卷75方域五· 道路[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1]明宣宗实录:卷90.宣德七年五月辛未[M].

[32]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著.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3]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23[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4]刘满.秦汉陇山道考述[J].敦煌学辑刊,2005,(2).

[35]刘满.陇东访古记——回中、回中宫及回中道考索[N].鑫报·西部人文地理,2007-04-09,23,30.

[36]宋文玉,刘治立.北石窟寺宋金游人题记赏析[J].丝绸之路,2003(文论上).

[37]左红.北石窟寺165窟北宋政和戊戌年题记考释[C]≤李红雄,宋文玉.北石窟寺.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38]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庆阳北石窟寺文管所.庆阳北石窟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17.

猜你喜欢
茶马古道
走古道
旧貌温柔似故乡 茶马古道第一镇 鲁史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古道鸡鸣
茶马古道
穿越秘境而来的茶马古道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茶马古道
访茶马古道
人类学视野中的云南旅游史①——兼论茶马古道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