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休闲教育对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现

2015-02-13 07:52郁有凯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生活化道德

郁有凯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论休闲教育对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现

郁有凯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教育和高校德育生活化二者之间以生活为纽带、教育手段的互补,以及教育目的的趋同而联系起来。多元化的教学渠道、整合更多的教育资源、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成为休闲教育实现高校德育生活化的路径,在追求人生的重要意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休闲教育;高校德育;生活化;实现路径

人们过自由而有质量的生活、寻求自我实现的生活新需求与人们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低下而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的矛盾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究其根源,传统的德育唯“理论灌输”的教学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实效性。面对进入休闲时代的新境况,发挥休闲教育在实现德育生活化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德育与生活化

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就是说,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得有意义。这种意义的价值在于如何更好地实现高校德育的生活化,将德育中的思想精髓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的素材,从生活中体会生命的意义。道德,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阐释和规范,而这种关系脱离不了对生活的解读和诠释,换句话说,道德规范需要从个体的生活中来,同时规范的又是生活中的个体。

一方面,高校德育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高校德育的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完成精神蜕变,从而更好地作用于整体能力素质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的能力需要在生活中进行锻炼、检验和提升,同时生活中各种新问题的层出不穷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德育实现生活化,从内容上来看,具有灵活性和可调节性。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为高校德育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在改革传统知性德育的知识性灌输的同时,保证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个体性差异,更加灵活地调节所授内容,进行不同层面的教育,实现了高校德育与学生的人际交往、就业、学习、恋爱等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做出正确道德行为,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

从形式上来看,具有多样性。生活化的高校德育改变了传统高校德育唯“课堂”为主阵地,德育形式单一的状况,高校德育生活化将更加专注实践基础上的不同的教育形式,让学生从实践中体悟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德育目的上来看,具有针对性。高校德育生活化改变传统德育不分差别的满堂灌的状况,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道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因人施教,而且能够在生活中真切感受到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更加细致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二、高校德育生活化与休闲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教育核心是生活

休闲教育和高校德育的生活化是以生活为纽带的,生活是两者得以存在的基础,是休闲教育得以实现高校德育生活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休闲是一种区别于工作状态的可自由支配的生活。在这种可自由支配的生活之中,可以尽情享受自由带来的欢乐,可以尽情表现生活中真实的自己,用人生的另一种状态自由轻松地活着。因此,在进行休闲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知识、技能等传授给受教育者,这是一种欣然状态下的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有来自于教育者的生活体验和技能,也有来自于自身的生活感受,不同的生活经验帮助受教育者实现理论与现实的转换,将所得与所感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社会生活决定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它产生和存在于生活之中”。而传统的高校德育忽视掉了生活根基和需求,理论灌输和教育难以企及生活的复杂变化;忽视掉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单一的教育方式方法难以因材施教。高校德育关注生活化趋势,就是关注学生需求和生活要求,就是用实际的方式方法进行生活化的实践教学,将生活中的素材带进课堂,将课堂中的理论应用于生活,不断丰富道德内容,创新道德方法,实践道德经验,提升道德境界。

(二)教育手段互补

休闲教育与高校德育的联系还在于两者有着互补的教育手段:休闲教育从生活实践中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掌握的是第一手资料,高校德育从理论和课堂上入手,对其进行生活化的诠释。一方面,休闲教育采取深入生活、贴近学生的方式,关注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生活态度、思想观念,帮助和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这是一个不断孕育素质、能力的过程。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在实现生活化的过程中,并不是脱离了理论的讲述和指导,课堂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依托和渠道。在这个主渠道当中,需要与休闲教育中的生活部分相联系,理论的灌输要结合实际、体现生活,做到能够展现理论上的德育思想流派与生活中的德育思想实践,展现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和具体指向,展现德育内容和方法因为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展现理论上德育过程的完美性与生活中德育过程的可能性和缺陷性等。

(三)教育目的趋同

休闲教育与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现的联系,本质地体现在其共同的教育目的,即对人生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解读上。一方面,马惠娣认为休闲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休闲教育进行的是对受教育者在其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的教育过程,这种教育过程不再具有功利性、权威性、世俗性的羁绊,而是对生命的追问,是对自我的发现和价值的实现。休闲教育在进行休闲价值观和休闲鉴赏力的教育过程中,培养的是受教育者对待人生的看法、对待生命的意义、对待自我的态度。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倡导实现生活化,那么应该培养出怎样的人?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选择和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人,是一个能够自主、自觉、自愿地做出高尚道德行为的人,而其核心应该是一个具有在道德实践中的理性思考的能力及其基础上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与主动积极性的人。这种从注重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到关注尊重人本身、尊重人的发展的转换,是对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最好解读。

三、休闲教育实现高校德育生活化的特色路径

(一)教学渠道:多元性

多元化的教学渠道除了传统的主渠道——学校第一课堂之外,还包括学校的第二课堂、家庭、社会休闲辅导机构。学校的第二课堂是最直接实现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教学渠道,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才能找到理论与生活的契合点,并通过与第一课堂的有效结合,在各种休闲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实践技能,实现道德素养的内化和外化,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家庭是休闲的场所,也是休闲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家庭为依托的休闲教育依赖于家庭成员的良性引导和合理配合。作为价值观念定型、具有理性的价值判断和思考能力的父母,一方面应引导受教育者的观念、技能和鉴赏力,在引导中输入正确的品质教育,对于是非丑恶的判断、道德习惯的养成、价值观的树立、政治认同等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要做到合理配合好受教育者的各种科学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给予其正强化,并不断进行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进行语言激励,发挥好家庭的重要载体功能。社会休闲辅导机构扮演着与受教育者不存在任何直接关系的第三者,能够以第三者的角度进行科学、合理、理性、规范的教育,这种教育区别于学校第二课堂直接从理论到实践的直线通道,而是更多地从社会要求出发,对受教育者进行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教育,更贴近生活,更能实现德育的生活化。

(二)教育资源:丰富性

从休闲教育来看,生活中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不论是物质资源,还是精神资源,而休闲教育从生活中进行教育,正是整合生活中优秀丰富的教育资源的良好路径。休闲教育资源的整合一改传统德育的枯燥和教条,是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资源整合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从高校德育来看,单纯依靠课堂上的资源是不够的,必须拥有更加丰富的生活资源,才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马克思说:“人们有了充裕的闲暇时间,就等于享有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一切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间,为‘思想’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天地。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个人才能在艺术、科学等方面获得发展。”从中可以看到,自由充裕的时间是最直接,也是最奢侈的教育资源,高校德育可以在这自由可支配的时间里对受教育者进行最本质的教育,实现最本质的教育目的。

(三)环境育人:功能性

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自由时间就是使人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的时间。”而休闲教育中的环境是指自由可支配的时间之下的环境,这种环境因为可以让人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自由时间,而在发挥育人功能中具有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环境育人的功能性表现为:第一,自由可支配时间下的环境种类丰富,育人更全面。不同环境的育人功能不同,自由可支配时间下的环境可以是热闹场所。也可以是安静场所,可以是熟悉场所,也可以是陌生场所,不同的环境下,受教育者的感受、心理变化、道德认知、行为等均有所不同。依据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需求,对其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教育,是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的良好契机。第二,自由可支配时间下的环境育人更深入持久。身处一种自由可支配时间下的环境中,由于时间上的自由和可支配性,对于环境的警觉性变弱,依赖性变强,对环境的认识也就更加熟悉,受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也就越深入和持久。第三,自由可支配时间下的环境具有强大的选择性,育人更专一。时间上可自由支配,因此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素养的高低进行不同的环境的选择。哪些素养较低,就选择与该素养相契合的环境进行育人,这样的方式更加具有专一稳定性,有利于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梅素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2]赵惜群.德育生活化理论探源[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马惠娣.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5]赵侠.休闲教育是休闲个体价值实现的助推器[J].中国成人教育,2012(9).

G641

A

1673-0046(2015)9-0053-02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生活化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