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一种独特的文化符码

2015-02-13 07:57杜茂生
关键词:剑术剑气精神

杜茂生

(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 中文系, 山西 离石 033000)

剑,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一种武器,它是应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剑刚开始就是一种器物,并没有所谓的文化意义,更没有所谓的象征关系。在今天看来,剑显然已经退出了历史的作战舞台,但剑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码,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是十分丰厚和意味深长的,剑已经成为中国武侠(侠义)精神的一种象征。

一、剑的象征意义

象征作为一种文学技法或修辞手段,是用一种具体的物象来指称某种或某些抽象的意涵。从剑的具体特征出发,可以生发出正、威、灵三重象征意义。

(一)正

剑的首要象征意义便是正,正有三重意义:中正、正气与正义。中正的象征意义来源于其造型,剑脊直线,双刃对称,中规中矩,不偏不倚。以此为据,派生出正气与正义。中正,讲究的是一种心态,一种睿智,并非是道德的标榜,伪君子的代言词。正气是以正为理念,与气相结合。正气的存在是用来安心,安定精神世界之用的。正义,即有正确的义务,平常所说的拥有正义感,其实质便是要拥有义务感,行正义之事就是必须要做,必须要做就是义务,正确的标准当然是道德的标准。因为剑有斩杀的威力,有中正的外形,它才会拥有正义的象征意义,也才能很好地帮助人类来镇守宅院,镇守国土,镇守心灵。

(二)威

威同样也有三层涵义,即威力、威势、权威。威力来源于剑杀人的特性,能砍能刺,稍不留神,便身首异处。威力的这一象征意义,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警惧。威势是威力的延伸,剑阵的“势”之所以能建立,就是各个剑位之间的密切配合,所构成的连续且严密的攻击状态,这样的攻击能彰显其威。最后是权威,人们通常认为,有了权才有了威,这样的理解也许片面,权不是平白得来的,是威势的必然结果,权威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体现。为什么剑有权威?因为君王经常佩戴,而君王是权威的代表,所以剑便拥有了权威的象征意义。用剑来象征威权,历史上出现的尚方宝剑,就是皇权这一无上权威的崇高象征。

(三)灵

剑的第三个象征意义,便是灵。灵是灵性之意,对灵的感官把握主要从持剑者的眼神中获得,是灵是钝,一看便知。灵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宗教缘由,因其中有剑灵、剑魂之物,故而具有灵性;二是某些剑身柔韧度高,能曲能直,且较为轻巧,能顺遂人意,让人感觉很有灵性。剑的这一象征意义,即要求持剑者能相机而动,顺应大道。

二、剑的思想内涵

剑的思想内涵,从低了说是向道求助,故而获得哲学内涵的剑道;往高了说是向神求助,进而有了和宗教结合的剑灵与剑魂;往中间说是向美求助,最后有了与艺术融合的剑舞和剑饰。这三重思想内涵,分别指向三条道路:第一条走向颖悟,第二条走向辟邪与震慑,第三条则走向装饰与欣赏。

(一)剑道

剑中的道,应先从剑身说起。剑有尖,有刃,且是双刃,利于刺入。《释名》曰:“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又敛也,以其在身拱时敛在臂内也。”[1]根据这一说法可以得出,剑起初成形时应是匕首的模样,用来自卫。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盛行和战争的需要,剑体得到了改进,加长、加宽,便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形状。

无论剑怎样变化,有三点是不变的:有尖、双刃、左右对称。有尖,可以时刻保持着突破,怎么突破?就是刺。在用法上,枪和剑很相似,它们的外形也类似,枪的枪头就是一种剑,俗称刺刀。剑的独特之处便是刺,与砍或者其他姿势相比,刺的动作最接近直线。再说双刃。双刃的发明本是用来方便刺入物体,当格斗中抵挡他人的攻击时,如若力道不足,双刃会导致自己受伤,所以,剑没有刀实用,但正因为这个特性,剑具备了修身养性的人文功能,很多有智之人,以此来引导自身对事物双面性的理解。再来谈左右对称。剑身与双刃呈直线形态,以剑脊为中轴线,左右对称,这样的造型让人领悟到“中正”二字,即用来安定人心,稳固精神世界。

剑道是从剑身中领悟出来的,总结起来,便是守中正,知双面,明突破。这样的剑道是讲究顺序的。为人处事,得先正心、正身。正心,为的是安定精神世界,不至于使自己自乱阵脚;正身,为的是安定团体,不至于从内部溃烂,这便是守中正。知双面,是要懂得利弊之道,凡事都有利有弊,没有谁能逃出这一规律。明突破就是防止自己封闭保守,人最怕的就是对未来预计不足,总以为自己已到达某个终点而丧失斗志,所以要突破自我,挑战极限。这样的顺序,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状态,但剑还有灵动的一面。如遇到困境,就该舍弃一切顾虑,突破一切障碍,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针对剑的这些特点,儒道释与武侠小说分别予以提炼与升华。从“正”出发,儒家提出“正身”之观点,道家提出剑能“彰显上天肃杀之德”,佛教则阐明斩妖除魔的功效,而武侠小说则根据剑的某些特点予以描绘和引申,如用剑者都是轻盈身姿,剑法都是旨在突破,剑道都是执着领悟等等。

(二)剑灵与剑魂

从神秘文化的角度讲,剑与灵魂观念相联,就产生了剑灵与剑魂。剑灵与剑魂是不同的,相对而言,剑灵是剑与神的结合,有灵气;剑魂是剑与鬼的结合,多有怨气,但是二者之间又有共同点,即有灵性。这种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剑生命,使剑成为能与人交流的“灵体”。在这种文化基础上,剑的一大功效自然产生——辟邪。辟邪是人们对剑灵或剑魂的希冀,希望它们能帮自己消灾避祸。剑之所以会有如此功效,是基于其“正”的特点,剑本身就正,住在剑里面的“剑灵”或“剑魂”也定然是良善之辈。

另外,剑还具有震慑之效。所谓震慑是对避邪的一种降级处理,即当人类知识增多,觉得鬼神之说并非那样灵验之后,对鬼神的信任度下降,自信度上升,于是借剑来传达自我意愿。震慑的心理需求来源于恐惧,正因为恐惧,所以才迫使自己去震慑自己恐惧的事物。剑是否真能震慑住那些邪恶的东西?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当人们心里发虚精神无主之时,却需要借助外物来震慑,因而震慑的不是鬼怪,不是自己心想的事物,而是自我的心。震慑四方,安定社稷,剑可用于国事;震慑邪气,保佑家道,剑可用于家事。文化是把双刃剑,既有文明成分,也有愚昧成分。剑的避邪与震慑只是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寄托。

(三)剑舞与剑饰

美是人类的一大发现,它有着不可替代的功用。剑在战场上的实用价值降低后,便转而走向艺术舞台,向美看齐,与舞结合,成为一种剑舞。

关于剑舞,较早的记载源于《孔子家语》:“子路戎服见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2]《诗经·大雅·公刘》也载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的诗句[3],描绘的就是手拿盾牌(干)和斧(戚)跳舞的情景。以上史实表明,剑舞产生的上限,可以推到春秋时期,甚至更早。《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也有类似记载:有女子擅长剑道,越王听说这个人,即命人寻之,问以剑戟之术。处女于是应诏而往,越王问曰:“剑之道如何?”处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死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越王听后即加女号,为“越女”。[4]

事实上,手执兵器舞蹈确是上古遗风。剑舞的价值在于将剑在民众中大范围流传开来。同样,剑身本身也在向美看齐,从剑身在铸造过程中形成的天然花纹,到剑鞘的装饰,剑柄与剑首的设计,很好地将剑与雕刻、镶嵌技术融合在一起。

三、剑的精神效果

此处的精神是与物质对应的范畴,是指剑对人类精神产生的三种影响,影响的媒介则是剑气、剑意与剑侠,通过这三种媒介产生了三种精神效果。

(一)剑气

气本来就是一种微妙的感觉,是连接思维与现实的纽带,同样也是影响自我精神世界的关键因素,“气”这一术语的产生,促使人的精神面对物质时具有一种能动性。人类存乎天地之间,总面临着种种事情,如果只考虑现实,则任何事情都会硬邦邦,毫无回旋之地;如果只考虑精神,则所有的一切又都过于轻浮,毫无实用可言。而“气”能中和这一矛盾,使我们不至于因为精神的虚无而无法掌控,因为现实的沉重而无法掌控。气与精神同在,又能有效地作用于现实。剑气,实质上就是一种高密度的意念。

剑气带来的效果,一是突破了距离的限制,“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5],传神地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一点便是干脆,剑气一出,没有商量和回旋的余地,是什么就是什么,这就避免了犹豫不决;最后一点是隐秘,剑气无形无影,所过之处无人能见,只有余下的痕迹。这样的特点足以给人“快意恩仇”的可能性。剑气更多存在于武侠小说中,被用来形容侠客的剑法已臻出神入化。剑气的价值,就是用来摆脱对方的气场压制。剑气无影无形,刚毅干脆,轻灵锐意,只要想象剑气在武侠小说中的破敌之状,我们便能突破那种无形气场的压制,就如两军交锋,士气成为影响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样,剑气的存在也是如此。剑气最主要的特性便是突破,是对敌方气场压制的反击,也是对自我局限的突破。

(二)剑意

剑意与剑气不同,剑意的价值在于成就剑风,而人剑合一,又是剑的最高境界,这样一来,剑风也就成了人的风格。最典型的是金庸武侠世界中的几位用剑高手。先说剑圣独孤求败。他对剑意的诠释便是一生只求一败,并始终贯彻着这样的剑意,为了这样的剑意而促使自己拼命提升,为的是看到自己竭尽所能所练的剑法能被对手所败,进而激发自己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剑意,使其于求进中霸气侧漏,也因此领悟到剑的突破之意,以攻为守,步步紧逼,终创独孤九剑而名满天下。再说剑魔风清扬。他是独孤求败的传人,他对剑意的理解是执着,执着于洒脱,故而形成略具仙风道骨的气质。最后要提的是杨过。他也是用剑之人,一把玄铁重剑,从重入手,追求轻灵之境,终入大巧若拙之境,他的剑意便是“痴”。但凡用剑之人都有一个特点,那便是“痴”,痴不是盲目地执着与坚持,而是对自己的选择予以高密度的专注力。

剑意的价值在于塑造剑风,而剑风的价值在于培养气质。因而,对于剑意来说,它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那便是培养气质,而气质的实质就是一种坚守和修持。剑意的另一个价值便是作为道的载体。哲学中的思辨之道,可从剑的双刃入手,进而进入剑术的境界。为了提高剑术,无数用剑者将“道”融入其中,以求突破,或者说,在剑术中寻找本来就存在的道,于是,轻与重、直与曲、柔与刚、灵巧与笨拙等范畴都被领悟出来,而且有具体的招式或具象的解释,使我们能很好地领悟,又不需跳出剑外。

(三)剑侠

从严格意义上讲,侠是传奇和小说中的人物,墨家虽有侠行,却没有侠心。但是,即便如此,剑侠依然被人们所追捧、所崇拜。剑侠是将剑气与剑意融合,进而再予以人格化而形成的形象。剑侠首先要有高超的剑术,高超的剑术离不开对剑意的领悟与坚守,离不开对剑气的掌控与运用。剑侠拥有不凡气质,且不易被人掌控,能突破他人的压制。剑侠的存在,是为了形成一种风气,一种自由的风气。诚然,秩序是必须要有的,但是自由也不可缺失。自由是秩序的灵魂,况且秩序也是来规范泛滥的自由。除了自由,还有一个便是突破创新。剑侠不是只会打抱不平的蛮汉,相反,他们是深明大道的高人,他们总是能很好地自我反省,自我突破,以使自己的剑术不断创新,不断增强。剑气与剑意是一种意念,它作用的对象是个体,而剑侠是复合体,足以影响风尚,其作用的对象是群体。

现今,与人交往要有剑侠的品格,应坦诚有义。坦诚来源于一种自信,是对正道的信任,也是对自我选择的坚持,同时也是对自己剑术的自信。说到底,就算是对方知晓一切,欲暗算自己,在自己剑术的保护下,亦不会受到丝毫伤害。既然如此,又何必遮遮掩掩,有辱剑的威名呢?谈到发展,要有自由洒脱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魄力;提到择道,则必选正道,剑从其身到其意,以一“正”字贯穿其中,如若行走歪道,则剑道崩毁,剑器粉碎。这就是《笑傲江湖》中,岳不群在练得葵花宝典之后,宝剑自断的缘由。剑侠倡导的正是自由创新,坦诚有义,正气凛然的社会风尚。

[1] 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朱熹(注).诗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赵晔.吴越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 李白.侠客行[G]//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1959.

猜你喜欢
剑术剑气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赵王止剑
剑气凛冽起狂飙
剑术套路与舞蹈剑舞演练风格对比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社会变迁维度下武当剑术传承人液态文化的构建
拿出精神
民族传统体育剑术美育综合课程建设浅谈
年关有感